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大关系
2015-03-04王楗夫
■ 王楗夫
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大关系
■ 王楗夫
加快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文章,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中央与地方、军力与民力、国际与国内、沿海与内地、工业与农业、物质与文化、借鉴与创新“十大关系”,以利于最广泛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强军梦而奋斗。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四个全面”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常态下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远略。随着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进入工作、推动实践,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初见成效。但也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不够深入等问题。加快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文章,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中央与地方、军力与民力、国际与国内、沿海与内地、工业与农业、物质与文化、借鉴与创新“十大关系”,以利于最广泛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强军梦而奋斗。
一、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宏观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问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的领域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经济与社会两大领域。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既需要在经济领域展开,又需要在社会领域推进。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为社会进步创造基础条件,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动力、环境条件的重要保障。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既需要在经济领域展开,又需要在社会领域推进,以使经济社会各领域共同追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价值目标,使经济与社会要素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下全面进行优化配置。
就经济领域而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任务目标是围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着眼于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国有军工企业集团综合优势和地方工业经济比较优势,培植军民融合型企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实现军民两种资源要素的充分融合、优化配置与共赢发展。就社会领域而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任务目标是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治体制、管理服务机制、法规政策体系、科教文卫体系、社会安全稳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舆论氛围及生态环境保障。只有在推进经济领域各要素融合的同时,推进社会领域各要素的融合,才能实现在多领域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任务目标。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机制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推动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利用的机制很多,但最重要的机制就是政府和市场两种作用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发展背景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市场作为商品的交易场所和资源配置机制,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配置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经济社会活动管理者,被誉为“看得见的手”,其主要职能是从宏观上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国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二者对资源配置与利益调节机理不同,但都对资源配置产生重大促进作用。由于政府和市场在功能上存在各自局限性,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单纯依靠政府战略规划主导或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都会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必须看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市场行为。推进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主导、市场运作”思路,一方面强化国家意志,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计划导控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重大问题,推进以国防军队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破除影响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并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同推进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深化部队编制体制改革和政府行政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形成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和统一领导、军地协调、运行顺畅的组织管理体系,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按照低成本高效益要求进行优化配置,以激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各参与主体积极性,满足各部门各领域间的利益诉求,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体的协同发展与利益共赢。
三、正确处理国企与民企的关系
正确处理国企和民企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经济主体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推动军民融合发展需要依靠的主体力量很多,但在经济领域融合需要依靠的最重要的力量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国企和民企。应该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与此同时,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普遍形成了应对市场竞争的灵活机制,凝聚了一大批国内外尖端科技人才和管理精英,打造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世界品牌,积累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些重大项目以及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舞台上的有生力量。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首先要充分依靠国企并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要优先发挥国有军工企业在参与国防军工建设和推进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军工经济区域化等方面优势作用,同时要发挥其他国有企业参与国防军工建设的骨干作用,建立形成以国企为主体的平战转换、军地互动、军民协同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其次,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民企生力军作用,通过规范军品市场准入退出管理、公平军品研制投资税收政策、畅通军品研制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军品研制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确保民企与国企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促进那些具有参军报国热情、拥有较强规模实力、尖端科技实力、集成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管理体系的民企依法有序纳入国防军工建设体系,形成“小核心、大协作”军民融合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同时利用军工技术溢出效应,调动参与国防军工建设企业积极性,使其在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四、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治主体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既要在经济领域充分发挥国企和民企的作用,又要在政治领域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作用。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问题上,中央决策英明、意志坚定、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地方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工作进展快、成效好。
但从总体来看,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亟待进一步发挥。中央层面,主要是顶层设计、依法统管、协调服务的力度需要不断加大;地方层面,主要是受国防建设相对封闭、军民资源共享不足、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存在“等靠要”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以便于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利益矛盾,在深化拓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践中形成“全国一盘棋”统一意志和协同行动。
首先,中央应强化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宏观管理,建立健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规划布局、政策法规体系,并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前提下扩大地方权力,赋予地方党委政府更多职能任务;统筹兼顾国家和地方利益,在确保国家利益同时,满足地方利益关切。
其次,地方要因地制宜做好对接文章,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承接国防科工重点项目、推进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建设体系化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并在能源和资源供给等方面做出统筹合理安排,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良好政策法规环境和外部条件。
五、正确处理军力与民力的关系
正确处理军力与民力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总体力量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今世界,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不断深化,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几乎涉及整个国家战的略资源,使得军力提升方式与民力发展方式深度契合。这就决定信息化条件下体系对抗不再单纯是军力的直接对抗,而表现为以包括军力民力在内的国家整体实力的博弈。要想在战争状态下将国家整体实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或者在非战争状态下将潜在的战争实力转换为和平发展能力,需要军民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作为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强军目标实现规律,自觉主动将国防军队建设目标融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体系,以满足国防军队建设需求的投资拉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作为地方,要将国民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规划布局同国防军队建设发展规划布局有机融合起来,在经济社会建设重点领域全面贯彻国防军队建设需求。如,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方面,军队作为市场需求主体,要着眼实现强军目标,站在军事斗争准备和国家安全发展全局高度,研究制定武器装备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规划计划;地方作为市场供给主体,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服务作用以及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企业的主体作用,确保武器装备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以满足军队现实需求。
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方面,军队要着眼建设现代后勤,逐步摆脱“各自为战、自我保障”老路,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实现从“军地分割”向“军民融合”的转变,重点在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教育、安全、稳定、军人转业安置、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实现军民协同、共建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走出一条投资最小、效益最大的社会化后勤保障路子。
在国防动员方面,要建立军力民力综合协调机制,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思路,建立形成规模建制的基干民兵、预备役部队、人民防空、交通战备、武器装备维修等专业保障力量体系。在社会应急方面,建立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以抢险救援等专业队伍为基础,以地方抢险救援等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以增强应急处突领域的军民融合协作能力。
六、正确处理国际与国内的关系
正确处理国际与国内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总体格局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常态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牢固确立全球战略,在维护国家海外利益进程中坚持军民融合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中国基本建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交错拓展、融合发展,海外资源能源、战略通道等资源要素融入国内相关领域的深度广度持续增大,海外中资机构、华人华侨等海外利益在全球拓展延伸,正在加快推进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建设为中国及有关国家区域合作共赢发展注入生机活力、提供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参与国际维和、联合反恐、舰队出访、海上护航、国际军演等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要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立足国内,走向世界,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资源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更加注重按照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要求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竞争,更加注重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安全合作区域化提供的有利条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
七、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区域布局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的工业基地曾经是孕育新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也是建设独立自主、系统完整的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主力,不仅为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也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这些地区的工业(包括国防工业)因为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而发展迟缓,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借助沿海开放战略,率先实现快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主要经济成果的聚集地、中国经济的隆起带和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前沿。按照“四个全面”战略要求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当统筹沿海与内地,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应着眼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传统老工业(国防工业)基地传统优势,通过深化国企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内地工业基地的调整振兴。在老少边穷地区,应结合兴边强边、戍边稳边方略实施,在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各领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另一方面应着眼实施海洋强国的战略,充分发挥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和经济强市的区位优势,重点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核电、电子、电磁、网络等新领域、新能源、新信息、新技术等方面,加快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企业和产业园区,在沿海地区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带。
八、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产业分工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发展、现代工业占主导地位并开始反哺农业新阶段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应注重统筹工业和农业,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融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首先,工业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工业领域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必须顺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新趋势,在融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同时,瞄准世界经济技术前沿,优化配置军民两用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推动优势产业和战略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先进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快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其次,农业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领域。在农业领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将军民融合战略实施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重点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军民融合型生产供应基地,支持部队农副业基地建设,确保国家和军队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结合建立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与城乡关系,将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通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加强军政军民关系;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构建多种信息宣传网络,推进国防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结合落实应急应战双重职能,探索普通民兵在参与重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慈善救助、应急处突以及其他社会管理方法路子,发挥民兵在巩固基层政权、促进社会管理、助推经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基干作用。
九、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基础与动力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进程中,既需要物质力量的依托,又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但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同时,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被“西化”和“分化”的危险,面临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强化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工作异常紧迫而重要。为此,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事实证明:物质贫困无法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精神贫困同样难以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在物质层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同时,高度重视在精神层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国防意识,塑造全民族政治信仰和国家意识。其次,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弘扬崇文、尚武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气质,增强全民族的共同意志和强大精神支柱。特别是要打造有灵魂、有血性、有本事、有道德的“四有”革命新人。再次,要探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文化繁荣,推出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艺术作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共同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浓厚氛围。
十、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历史与未来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我们党和国家着眼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而长期探索的重大历史课题。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经过建国以来长期探索,中国不仅拥有党坚持对国防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全国“一盘棋”的组织优势,而且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等等。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总结、借鉴传承,以便于探索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特殊规律,在新起点上开辟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同时还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各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如,“军民一体化”的美国模式、“以民掩军”的日本模式、“先军后民”的俄罗斯模式,“以军带民”的以色列模式等),从中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般规律,以便于在国际背景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内容与形式全面创新。首先,要创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容。既要瞄准传统领域融合,又要关注海洋、空天、网络信息等新兴领域融合;既要整体推进,又要在国防科工、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保障、国防动员领域及其他有关重要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其次,要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式。要积极探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同时要把握好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军需与民需、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以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实施。
以上十种关系问题,是当前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需要研究解决的基本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凝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力量的关键所在。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会出现。需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在实践中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军梦强国梦的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国防科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