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市场环境下农商行业务拓展战略
2015-03-04唐剑峰
唐剑峰
开放市场环境下农商行业务拓展战略
唐剑峰
近几年来,农商行在地方党政的支持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当前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农商行如何拓展业务,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新路,对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实体经济及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及其影响
在国际经济迅速发展并实现一体化和互联网行业竞相发展的今天,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金融业的市场环境具有不完备性,不确定性。我国放开了利率市场,实施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制定了宏观调控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小法人农商行在这种大环境下,竞相追逐,强身健体,必将优胜劣态。
(一)利率市场化考验农商行的定价机制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已于2015年5月实施,央行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场化直接带来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成本上升、利差收窄、利润增速下降。
(二)互联网金融倒逼金融机构加快实现战略转型
互联网金融正在经历着由野蛮增长到理性回归的过程,监管部门已制定监管规则,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仍然在不断深化,有效推进了金融要素的市场化。推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成本。以余额宝为例,直接削弱了传统银行业长期享受低资金成本的制度性优势,确立了资金定价新机制。这种改变不仅针对银行的负债端,也针对资产端,加速了金融定价市场化。传统金融机构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金融系统外部的竞争压力,触痛了金融机构的敏感神经,直指金融机构的内部顽疾和软肋,压力空前。
(三)供应链金融风声水起
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方式是核心企业依托线上供应电台,向银行线上推荐其上下游客户、推送应付账款以及仓单等信息,并实现应付账款核销。
(四)金融脱媒趋势增强
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新三板”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企业融资选择发生趋势性变化:大中型企业向市场融资、小微企业向民间融资、新兴科技企业向私募股权融资转变,社会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升。另外,不论第三方支付、余额宝、P2P网络借贷还是众筹融资,都在不断侵蚀传统银行业的核心业务。互联网金融在成本、效率、便捷、跨界、低门槛、无中介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无疑加速了金融脱媒的步伐。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金融结构将加速由“银行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五)人民币国际化为银行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核心的新型全球业务体系创造了条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逐步放开将进一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习近平主席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做说明时,专门提到了统筹协调金融监管,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大金融监管的改革可能很快会实施,金融混业经营指日可待。综上,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经济层面,我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金融行业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小规模农商行利差将持续收窄,金融行业将面临着深刻变革,发展空间增大。
二、农商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形势
在经济下行、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农商行打造精品网点,压缩低效网点,开展了“扫街”、域外营销等一系列行动,存贷款市场份额趋于平稳,业务发展稳中有进。但经营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有贷款结构不优,存款日均额过低,定价能力有待提高,管理提升较慢,服务水平不高,组建商行后经营管理转型不快,绩效激励不完善,制度和流程没有及时跟进,在服务上没有由表及里深入推进,服务手段不新,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内外部因素都制约了农商行转型升级的步伐。市场倒逼农商行转型发展。
三、拓展农商行业务发展的策略研究
农商行是由农信社改制过来的,底子薄、实力弱、包袱重,面对生存环境的趋势性变革,要在多领域主动实施战略转型,树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完善定价机制,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持继化经营, 重新调整市场定位,突出差异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改造传统组织架构,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提高利率风险识别能力,培育高管、专业人才团队
1.加大对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应加大利率风险管控的相关培训工作,加大对利率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提高高管人员的宏观分析能力和对新业务利率风险和识别能力。
2.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流程。成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有专职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定期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进行研判,对管理上的分析工具和模型,建立一套包括识别、计量、构建、处理和评价的流程。积极开发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集市,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数据管理工作。
3.加快进行利率风险的分解和组合,在利率变动中获得收益。
(二)探索互联网银行,发展好互联网金融
1.树立电子银行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其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创新能力强等优势,把其作为降成本、提效率、强服务、促转型的重中之重认真抓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上下联动,快速提高电子渠道替代率。
2.持续做好产品、服务的渠道迁移,全方位做好推广营销,加快推进客户服务能力转型升级,客户服务渠道逐步走向小型化、自助化、社区化、便民化、网络化、直销化、移动化、智能化。
3.细分客户。智慧、知心的客户体验始终是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客户细分甚至定制化,更新换代金融产品,提供个性服务,从客户到场景再到渠道都可以成为个性化服务配置的因子。
4.全面打造互联网+移动金融生态圈,打造互联网+N平台,面互联网移动银行,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限延展。
(三)建立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优势的商业模式
1.建立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优势的商业模式。依托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等目标群体,发展“网络银行”和“惠普银行”。利用延边地区政策优势,发展外汇业务,开办特色国际业务。
2.建立灵活的市场定位机制。利用地域和信息沟通优势,将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同时,深挖域外市场,弥补县域资金不足,通过空间上的错位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
3.重视品牌管理,发挥品牌优势。良好的金融品牌可以有效向市场客户传达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信息,是商业银行最具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四)推动业务经营向综合化和多元化转型
1.制定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建立更加完备的综合化经营体系,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银行业发展历史不断证明,伴随着金融深化过程,综合化经营将成为银行业务发展变革的大趋势。尝试通过扩展证券、基金、保险等业务,实现向银行控股公司或金融控股集团转型,借鉴光大、中信、平安等银行金融控股集团的经验,业务向银行、证券、信托、基金及保险等全方位渗透。
2.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与服务类业务,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要效益。资产管理和服务类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抓手,也将是未来银行业务体系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提供增值服务,加强表外业务的拓展和管理,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要效益。向“大资管”方向转型,构建全市场、全客户、全价值链的资产管理与服务平台,打造辐射境内外、跨市场、一体化的资管业务运营体系,统筹整合各类投融资工具,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服务的层次与水平。
3.加快金融产品研发力度,探索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随着中小金融机构的竞相发展,各类交叉、混合业务将不断颠覆传统业务模式,信贷业务非信贷化、表内业务表外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目前,理财、资管计划和代销业务等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发展重点,近年来平均增速达20%至30%。可以预见,交叉性金融产品的爆发将成为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的预演,金融业务品种创新将向深层次发展。
(五)经营管理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1.转变管理方式。重塑业务流程,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经营体系和运行模式;转变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加强表内外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优化绩效考核,加快FTP、管理会计和成分分摊等系统建设,建立基于EVA和综合贡献度的科学考核机制和资本分配机制。
2.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实现对不同类型客户在授信、定价、成本费用等资源上的科学配置;加强对业务条线、客户、产品等维度的成本与盈利分析,强化成本控制;全面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实现收益与风险的科学平衡,真正提升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
3.提高服务水平。以客户为中心,提升服务质量、转变服务方式、细化服务市场,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和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增强客户融合度。重点发展各类轻资产业务,着力在电子商业、移动支付等新兴领域开拓市场,提高金融服务综合收益率。
(六)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控体系
1.提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创新业务的覆盖面。完善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风险管理,增强信贷类、非信贷类并重的全资产管理能力,提高风险管理全覆盖水平。落实全口径风险监测和管理要求,将非信贷资产、表外业务等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规范前中后台全流程的操作流程。
2.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随着综合化经营趋势向纵深发展,银行、投资者、大客户风险关联越来越大,应加快建立综合化业务风险管理与跨市场风险隔离机制。同时,伴随着域外发展步伐的加快,既要提高域外风险管理能力,积累在不同市场对冲风险的手段和经营。
3.加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要实现由靠人力、靠条线、靠经验为主的管理方式向以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判断、精准化管控的新型风险管理方向转变。
4.加强对金融政策研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监管制度框架下,积极探索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模式,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止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与传统金融业务风险产生“共振”。
5.提高自身抗风险补充机制。强化资本约束机制,以追加资本投入、提高盈利能力等办法提高资本金,统筹运用长、短期资本管理策略增强控制风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吉林安图农村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