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维方式创新
2015-03-03赵春福
赵春福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思维方式创新、企业管理创新是个大题目,我想从阿里巴巴成功上市谈起。
马云是个外语教师,他不懂电脑,也没学过经济学、管理学,为什么能从几万元起家,仅用十几年时间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马云的思维方式、经营思想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他是时代的弄潮儿!
还有日本软银创办人孙正义、雅虎创办人之一杨政远,他们在马云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投资入股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后,他们得到的回报是几十倍、上百倍。为什么国内的大银行、投资银行没有孙正义、杨政远的投资眼光?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思维方式、经营思想没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没有把握时代的脉搏。当年中央四万亿投资投哪儿去了,进了大国企,有的大国企拿到钱不知干什么好,去买地,搞房地产。
今天,企业家必须关注、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看不到时代的变化,就会封闭、守旧,就会被淘汰。
我们讲创新,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实现思想创新,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这种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是企业进行一切具体的文化创新的根本前提。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发生着巨大变革的时代。美国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2012年出版一本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他认为: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形态是:煤炭、蒸汽动力、火车和近代平板印刷术(1796年,塞尼菲尔德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形态是:石油、内燃机、汽车和电信技术(电话、收音机、电视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形态是: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技术。他认为,从历史上看,新型能源技术与新型通信技术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
这三次结合,使地球成了地球村,人类的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根本性变革。
最近20年是瞬息万变的20年,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很多种叫法,最多的叫法是“后工业化时代”,也有的叫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结构是网状的,没有中心节点,自然也没有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的内在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平等。“平等”是互联网的基本原则。
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体”和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和密度决定的。你的链接越广、越密,掌握的信息越多,你的价值越大。而要获得更多的链接,你必须开放,开放成了生存的必须手段。所以,“开放”是互联网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互联网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和“开放”,也可以说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特征。平等、开放意味着民主、人性化。我们说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和农民。工业社会最重要的是资产是资本、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上被异化的人。那后工业时代,或者说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流量、数据和有知识的工作者。这时,企业管理也从传统的层级结构走向网路结构,从而更加扁平化。有人认为后工业时代的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没有伟大的物质发明,他的伟大在于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
如今互联网思维逐渐扩散,影响了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很多影响是颠覆性的。对于互联网思维,人们有很多表述,有几十种说法。从企业经营角度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用户思维,是指对经营理念和消费者的理解。
在已往的工业社会,厂商是主导,传播方式是厂商自说自话,消费者无法参与产品研发。互联网时代,打破企业与消费者的疆界,实现商业民主化,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消费者的话语权日益增大,并且影响着企业决策(例如“小米”等企业,让用户广泛参与到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中)。互联网时代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商业价值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马云成功上市后说:“阿里巴巴第一是用户,第二是企业基层员工,第三是高管,没有广大用户,就没有阿里巴巴的成功。”
简约思维,是指对品牌和产品规划的理解。
对品牌和产品,传统厂商习惯大而全,产品线很长,我们说在产品种类饱和、到处充斥着广告的社会,“简约”就是竞争优势。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如苹果、小米等,给人的印象是极简元素。简约有一种不可估量的力量。什么是简约?马云说:“简约在加强产品特性的同时,删除不必要的功能,还要符合大众使用需求和审美观点。”“简约”不是“简单”。“简单”是过度单纯的产品设计,简单产品极易被替代。“简约”是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例如:微博信息不超过140个字,但比博客的长篇大论更容易被记住、被流传,因为140字是精髓中的精髓,它更有实效性。现在微博走衰,出现了在熟人圈“打电话不要钱”的微信,大有取代微博之势。互联网企业往往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少即是多。
迭代思维,是指对创新流程的理解。
传统企业推出产品有一个长达2~3年的新品上市期。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开发采用迭代方式。企业在与用户的碰撞中把握用户需求,在用户参与中不断完善产品。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你不能固守最初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要以快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去满足消费者千变万化的需求。如:使边远地区的老百姓,也可享受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
颠覆式创新思维,是指对创新力度的理解。
它也叫破坏式创新,是指完全改变了原有产品性质服务的形态或方式,这种改变是颠覆式的,被改变的东西是别人的,也可能是自己的,人们称之为“毁灭性的创造”,可能是自己消灭自己。任正非建议在华为内部设蓝军,任务是唱反调。微信的创新是顶着手机QQ部门的压力坚持做下去的,开始被认为是自己打自己,成功之后认识到这是保持创新力和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在正发生着哪些颠覆性创新呢?
比如:一是终端被颠覆,平板颠覆了PC,智能手机颠覆了老式手机。二是媒体被颠覆,电视机日均开机率大幅下降,报刊亭收入大幅下降。Google的广告收入超过了美国全部报纸、杂志的营业收入。三是销售渠道被颠覆,未来的货物,大多不在商城,而是走在工厂和消费者之间的路上。四是金融模式被颠覆,“余额宝”的出现打破了垄断的、僵化的存款利率体系,互联网金融成了新的行当。五是医疗方式被颠覆,可穿戴医疗设备与远程诊断已出现。
极致思维,是指对产品和服务体验的理解。
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要足够好,给消费者的服务,超越用户预期,才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在产品过剩的年代,做不到极致,很难在市场立足,很难在竞争中获胜。
流量思维,是指对业务运营的理解。
“流量即入口”,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流量即金钱。“免费”是获取流量的典型方式。互联网行业有一句话叫“羊毛出在猪身上”“羊毛出在狗身上”。目前互联网企业有很多种免费模式,有的游戏甚至给玩家付工资。“免费”的核心是通过免费吸引用户,增加流量,从第三方获取利润,所以叫羊毛出在猪身上。谷歌、百度、360、腾讯的QQ、微信的成功,打电话不要钱,流量迅速加大。微信,很多服务都是免费的。你问有些人,为什么玩微信?打电话不要钱。公司面对的消费者以互联网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等整个形态,社交媒体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信息迅速传播,隐藏真相是不可能的。
社会化思维,指对传播链、关系链的理解。
企业要用社会化工具、社会化媒体、社会化网络,重塑企业和用户的沟通关系,重建组织管理和商业运作模式的思维方式。“小米”拥有百人团队负责新媒体运营,多种论坛、微博、微信、百度、QQ都有人负责,有的项目二三十人。
跨界思维,是指对产业边界、创新的理解。
互联网时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开始融合,各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产业的边界界定很难。只要你掌握了用户和数据资产,就可以参与跨界竞争,跨界变得越来越普遍。
平台思维,是指对商业模式、组织心态的理解。
互联网的巨头分别构建了“搜索”“商务”“社交”三个领域的平台组织。对传统正面而言,如何作为自身商业模式设计?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这就是说企业要打造一个开放的、多方共赢互利的生态圈。这个平台不仅要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联系的平台,还要成为员工发挥最大潜能的平台,可以有员工微创新、微创业的小天地。
大数据思维,是指对资产、核心竞争力的理解。
大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对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成为企业的关键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大数据核心不仅仅是大,更在于数据的挖掘和预测。大数据思维贯穿企业经营的整体价值链条。
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
未来20年是产业互联网时代,每个行业都会被产业互联网改变,这种改变将会超过已往的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改变。未来企业的运行逻辑是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未来企业的智商是不断获得和加工大数据的能力,互联网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水”和“电”,互联网将继续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传统企业的经理人,千万不要害怕互联网,而要拥有互联网,据说张瑞敏和董明珠已经行动起来,要实现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的结合。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维方式创新,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我们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认识互联网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转变思维方式,迈出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创新第一步,转变思维方式,只有迈出思维方式转变的第一步,才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第二步、第三步,才能使我们的企业走在时代的前列!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