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学部教育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影响初探

2015-03-03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部研究所行政

王 有 春

(成都师范学院 发展规划处,四川 成都 611130)



晚清学部教育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影响初探

王 有 春

(成都师范学院 发展规划处,四川 成都 611130)

晚清学部成立后,为促进部内各级官员从旧教育观念向新教育理念的转化,提高其办理新教育的素养,按学部组织机构的规划,学部成立了教育研究所。学部教育研究所的设立,以加强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的联系为宗旨,以定期开办讲演与讲座、参阅教育资讯为主要工作,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能。其研究业绩虽不甚丰富,但它对教育研究及其机构的体制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

晚清学部; 教育学术体制化; 教育研究所

自鸦片战争至清末“新政”时期,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在国人抵御外侮的探索中被大举引进,中西文化发生剧烈碰撞。虽然在此背景下传入中国的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促进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中国教育界随即就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衔接与融合问题,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基本都出于对外力压迫和社会急剧变化的仓促应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进程已被打断,而且中西方社会背景不同,如果不加选择地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势必导致中国教育的全面崩溃。因此,要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还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学术界于是开始教育“中国化”“本土化”的探索,并为此逐步成立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以辅助和促进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的“中国化”进程。近代中国最早的教育研究机构——晚清学部教育研究所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设立的。

1905年10月8日,山西学政宝熙鉴于科举废止后新式学校发展迅速,而且学校制度逐渐趋于完备,在此背景下必须特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于是奏请朝廷从速设立学部:“窃谓此后普及之教育,日推日广,则学堂之统系,愈重愈繁。欲令全国学制划一整齐,断非补苴罅漏之计所能为,一手一足之烈所能济。且当变更伊始,造端宏大,各处学务之待考核者,条绪极繁,必须有一总汇之区,始足以期日臻进步。拟请饬下学务处会议,速行设立学部,上师三代建学之深意,近仿日本文部之成规,遴选通才,分研教育改良之法,总持一切,纲举目张,实于全国学务大有裨益。”[1]8其后又有江苏学政唐景崇,顺天学政陆宝忠,翰林院编修尹铭绶等人先后奏请朝廷,为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仿效日本文部省制度设立“学部”或“文部”,并主张将礼部、国子监、翰林院等机关裁撤归并于新成立的“学部”或“文部”。

同年12月6日,政务处与学务大臣对宝熙等人的奏请进行合议并作出批复,同意设立学部:“现在科举停止,专重学堂。整理一切学务,不可无总汇之区,自应特设学部,以资管辖。”[2]同时,政务处与学务大臣又奏请朝廷将国子监归并到学部。鉴于上述情况,朝廷于同日批准政务处、学务大臣的奏请,颁布上谕称:“本日政务处、学务大臣会奏,议复宝熙等条陈一折,前经降旨停止科举,亟应振兴学务,广育人才。现在各省学堂(书院改称)已次第举办,必须有总汇之区,以资董率而专责成,著即设立学部。”[1]10同时调任荣庆为尚书,熙瑛、严修为左右侍郎,并将国子监归并学部[3]。 至此,学部正式成立,专门管理全国教育事务,其地位排序在礼部之前。学部的成立不仅标志着新式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独立建制,而且意味着中国教育管理开始步入现代化轨道。

1906年5月13日,因学部成立不久,其行政组织尚未完备,故而影响其职能的发挥,于是尚书荣庆以有规定组织官制之必要上奏朝廷:“窃臣部奉旨设立,为全国学务总汇之区。国民程度之浅深,教育推选之迟速,董率督促,责任綦重。……臣等公同商酌,仰体朝廷设官敷教之精心,参仿外、商、警部分曹隶事之办法,拟设左右丞各一员,左右参议各一员,参事官四员,分设五司十二科,郎中、员外郎、主事各缺,视事之烦简为缺之多寡……此外,视学官暂无定员,咨议官不设额缺。其一切编译图书、调查学制以及督理京师学务,与夫本部会议研究教育之事,皆分设局所,派员兼理,徐规美备”[4],其中的“本部会议研究教育之事” “分设局所”等奏请初次正式提出教育研究所的设立,同时也为它的设立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

1906年6月11日,朝廷颁发学部官制职守清单,规定其组织机构及人员:官职方面,设置尚书1名(后改大臣),左右侍郎各1名(后改副大臣),尚书、侍郎之下设立各项事务官左右丞各1名,协助尚书、侍郎管理学部工作,领导各司,稽核五品以下各职员功过;丞之下设左右参议各1名,协助尚书、侍郎制订各类法令与规程,审议各司的重要事宜;参议之下设参事官,协助左右参议审核事务;机构方面,学部分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等5司12科,每司设郎中(相当于司长——笔者注)1名,总理本司各类事务;各司之下又分设科,每科设置员外郎1名或数名,掌管本科有关事务;科之下设置主事1名或数名,掌管与本科相关的全国各项教育专门事项。此外,另设立司务厅主管收发各类文件,设置编译图书局、京师督学局、学制调查局、高等教育会议所、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办理与其设置目的相关的各类事务。上述5司12科及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加上划归过来的国子监,使得学部组织逐渐趋于完备,见图1。

图1 晚清学部组织系统图①

按照前述学部关于其组织机构的规划,学部成立了教育研究所,具体时间为1906年4月20日。所内工作人员设庶务员、编辑员各1名,由学部派司员兼任。教育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邀请当时精通教育之士定期开办讲演与讲座,内容以教育原理及教育行政为主,其目的是补充学部各级官员及地方提学使的教育知识,提高其办理新教育的素养,规定上述人员均须按时到场听讲。同年6月,该所曾聘请担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总教习的日本人服部宇之吉主讲,“于本月初七日在学部公所内开讲教育行政,是日严侍郎(即严修——笔者注)以下悉入堂听讲,十学使亦均莅止。以后每星期开讲三日,每日讲二句钟(即两小时——笔者注),员司等均须往听,无得托故不到”②。这说明学部对于教育研究所工作的重视,也说明教育研究所对于其职责亦能积极履行。此外,教育研究所还订阅多种报刊,密切注意媒体对学部和全国学务的报道评论,及时作出反应。可见,教育研究所通过延聘教育专家定期开办讲演与讲座,有系统地组织中央及地方高级教育行政人员学习近代教育理论,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在提高他们的近代教育理论知识、行政管理能力和行政管理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晚清学部认为新式学堂既然已经设立起来,就应当积极对所有与教育相关之事展开研究,遂以教育研究所之模式为范例,通令各省设立教育研究所,供教师和师范生等开展研究,以增进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育技能。在当时,各省成立教育研究所是为了探讨教育规律,介绍新教育学说并力谋提高教育质量。由于时代的原因,当时的工作重心是研究小学教育,教研工作为适应“兴学”的需要,大多围绕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实践能力及如何办理学务来开展。各省还设立教育官练习所,由督抚监督,由提学使选聘国内或外国精通教育的专家,开办教育学、教授管理及教育行政、视学制度等方面的讲座,以谋补充教育行政人员的教育理论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每日限定钟点,自提学使以下,所有学务职员,每周至少要听三次此类讲座。可以说,这是学部教育研究所学术事业的延伸,它对各省此类研究机构的设立及其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晚清学部设立教育研究所,其宗旨在于加强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的联系,这是值得肯定的。薛人仰在其《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史略》一书中对此作了分析评价,他指出教育研究所的设立是学部机构组织中值得注意的一点;由于民国时期教育部未能设立此类专门教育研究机构,晚清学部教育研究所在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的结合这一点上,其地位甚至远高于民国时期的教育部,究其原因:“一曰设教育研究所之可嘉也。从事教育行政者,因官样文章之纷扰,势必远离学术,学部中特设研究所,以促部员之进修,此非但亘古之所未有,抑亦有胜于今日也”[5],这就更进一步地点明了晚清学部教育研究所对于教育行政机构学术化的作用。

从晚清学部设立教育研究所起,近代中国就开始了教育研究机构的酝酿,这是设立学部教育研究所间接的也是更为重要的意义。虽然晚清学部教育研究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机构,而只是教育研究机构的初始形态,其机构设置和研究事业也都极为简单,只相当于教育理论的培训机构,尚谈不上广深的教育学术研究;并且晚清学部有此类机构的设立,主要是仿行日本文部省附设委员会专门负责教育问题的研究,但它毕竟作为教育研究机构的萌芽出现在中国教育行政体制内,促进了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的结合,开创了对教育进行研究的新时代;它在促进全国各省各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部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体系从旧至新的转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全国各地教育研究机构的创办和建立起到了倡导、示范和促进的作用,从一个重要的方面促进了体制化的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

注释:

① 资料来源:据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28页插图整理.

② 转引自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1] 朱有瓛,戚名琇,钱曼倩,等.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 [G]//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2] 王学珍,张万仓.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861-1948 [G].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6.

[3] 关晓红.晚清学部的酝酿产生 [J].历史研究,1988(2):74-87.

[4]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 [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585-586.

[5] 薛人仰.中国教育行政制度史略 [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3:71.

责任编辑:李 敏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by the imperial educational ministry in late Qing

WANG You-chun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1130,Chin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imperial educational minis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n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is set up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the officials,enhance their quality for carrying out modern education,and offer regular educational lectures and consultancy.It gradually fulfills its historical mission by promoting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s of educational academ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imperial educational ministry of late Qing;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academy;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2014-11-23

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AA050010);2014年度成都师范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专项科研项目“学术史视野中的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机构考察”(YJRC2014-8)

王有春(1975-),男,甘肃永登人,成都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从事中外教育史及高等教育研究.

1009-4873(2015)03-0044-03

G529

A

猜你喜欢

学部研究所行政
行政学人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简介
睡眠研究所·Arch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绘画作品选登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昆虫也会便便吗?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