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友屠呦呦
2015-03-03杜艾玲张润芝
□ 杜艾玲 张润芝
北大校友屠呦呦
□杜艾玲张润芝
10月6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结果公布的第二天,我们随同北京大学林建华校长一行来到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第一人——屠呦呦老师家中探访。
当车辆驶入屠呦呦老师所住的小区时,距离她获得诺贝尔奖过去不到二十四小时。与外界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区里高高低低的楼房隐隐绰绰,道路并不宽阔,这里的午后非常宁静。
车辆在一栋普通的楼前停下,在等电梯的时候,有人同我们聊起屠老师的近况:“她最近在家写作,不爱出门,在家也不做家务,都是老先生做。”
电梯的空间有些逼仄,缓缓升到20层后,电梯门打开,我们穿越了一条长长的通道,这里采光不太好,略显昏暗。屠呦呦自从脚伤后不常外出,偶尔由丈夫陪伴着穿过这条走廊到楼下走动,活动筋骨。
通道尽头就是屠家的大门,门敞开着,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老先生站在门口,同我们每一个人握手并道一声“你好”。他一直微笑着,满脸和善。
校长一行向屠呦呦老师表示祝贺。屠老师的手反复在林校长送去的北大贺信上摩挲,尤其是其上的北大校徽和红封面上烫金的标志。
不大的客厅里挤满了人,屠老师站在正中的沙发旁,侧边是一架钢琴,罩着红布,似乎闲置了一段时日。大大小小的花篮和果篮摆满了客厅,上面挂着“祝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贺语。但除去这些鲜艳热闹的簇拥,客厅里只有一些必要的家具,沙发旁的小茶几上还放着几本书和一些药片。
“饶毅来了!”有人喊道。乘第二班电梯的饶毅此时走进大门。2011年8月22日,饶毅在其博客首先刊登屠呦呦和张亭栋从中药中发现化学分子的成就,其后他与合作者在《中国科学》发表文章,叙述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称之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饶毅老师刚进门,提高声音喊出他名字的张亭栋老先生便握住他的双手,屠老师将他迎进门,两人的视线相交,会心一笑。“别人都说我们应该很熟啊,其实我们没说过话,也没见过面。”听到屠老师此言,饶毅也爽朗大笑。
“事情还没忙完,奖就来了。”屠呦呦老师非常健谈。我们原以为谈话会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没想到老师一口气说了下去,从当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独立为“北京医学院”的求学经历,到青蒿素的攻关成功,中间几无停顿。老人家思路非常清楚,对于一些重要事件,还能说出准确的年份。她反复谈起如何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等细节,“青蒿素的药用部位很重要,只有叶子里才有,杆里没有。”那段艰难攻克的日子在她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屠呦呦老师更强调群体的力量,“这次得奖是中国科学的集体荣誉。”“没有一个领域能够独立解决所有的问题,各个方面都要配合,取长补短很重要。”她回忆起当年的研究历程,几乎每段话里都要谈到“合作”两个字。
这一切都建立在她修习“生药学”的基础上,屠呦呦1951年大学入学时,生药学是一个冷门的专业,我们向她问及这一点时她笑了笑,纠正道:“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个冷门。”“当时没找别的工作,但我相信祖国的药学,就在这里做下来了。”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很有道理。”谈起中药,她反复强调传统药学的伟大,但同时承认其中的缺憾。“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弄懂青蒿素其中的机理,我搞不动了,但还有人在做,清华就有人在做,这个环节只要弄清楚一点,药还可以发展。”说到这里,一旁的李廷钊老先生再次提高音量道:“要合理地用,甚至有人将这个作为预防药吃,有人这样卖为了赚钱,这是很危险的。”屠老师立刻重重点头,表示赞同:“我很操心,想要呼吁大家,也希望能够防止它的耐药性产生,你们学校能不能多关注一下这方面,做点工作?”
她非常关注青蒿素的继续发展,但也服膺自然。她承认自己老了,并不断重复这一点。“我也无能为力了。”她三次说道。屠呦呦很看重后生,希望他们能够努力接过接力棒。采访过程里有老师告诉她记者团里有一个医学部的学生,她高兴得很,立即问是谁,对着这位女生点了几回头。
谈到晚生后辈,她立刻坐直了,要说一些寄语。“荣誉就意味着责任,荣誉越多,责任越多。我们那么多年轻人,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激励机制,让大家看到咱们也可以做出创新,青蒿素还可以有很多研究。我们要一带一路,鼓励创新。”“现在的研究形式越来越好了,中国人应该在人类健康上多做努力。各方面都要取长补短,共同合作。”“年轻的同志应该有很多机会,要做出一番事情来,我们要鼓励他们,以我作为激励的机制,让他们知道我们可以的。”
寄语结束后,大家围绕青蒿素的结构问题展开讨论。在记者身边,一位老师和李廷钊老先生聊起天来。老先生谈起,他和屠呦呦是中学同学,他从苏联学习钢铁回来后,两人都还未婚,后来互相了解,走到一起,共同生活。
饶毅老师对此颇感兴趣,几次问到他们的故事:“你们现在还跳舞吗?”李廷钊老先生笑着说:“不跳,她不会跳舞,我们现在和她一起练走路。”他们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在英国,一个在北京。现场的记者提出要给两位老人合影,李廷钊老先生立刻拒绝了,他笑着说:“我不要和她一起合影,这是她的荣誉。”话语和行动之间颇有几分孩子气,并快步走开了。现场的所有人都笑起来,他继续说:“她的荣誉是有我的一半,所以她在那里,我在这里,不干扰。”
屠呦呦老师还向我们说起当年在北大的往事。合影过后,她专程走进书房拿来《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等两本书给我们看。随后,她和李廷钊老先生将我们一直送到电梯口。屠呦呦老师仍然很兴奋,与同行的老师们一路聊着青蒿素的话题以及克难攻坚的经历。
回到车上,我们问饶毅老师就屠呦呦获奖对北大影响的看法,他简短地说:“大家要多学自然科学。”此时中巴车茶色玻璃的光照在我们脸上,窗外仍然是灰白色,一棵年岁已高的大树忽然进入视野,一片绿意在周围生长出来,苍劲有力。
(摘自《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