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教协同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02潜睿睿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高校教师研究院

潜睿睿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工程师、医师、律师等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1]。 近些年,高校一直在探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通过聘任企业导师、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8]。 但是,纯粹以研究生教育为目的、缺乏校企共赢实现途径的培养模式,由于校企双方缺乏实质性的科研合作,以致校内外导师协同基础薄弱,易因知识产权产生纠纷等后顾之忧,难以全面调动校内教师和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全力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致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落实难以到位。另外,由于高校教师学科知识单一性与工程实际问题综合性的矛盾,以及高校教师很少长期从事某个行业或产业的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上对行业或产业背景不熟悉,以致高校较强的科研实力与较低的成果转化率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是凤毛麟角。 为解决高校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一些高校开始尝试与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立足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为抓手,开启了一类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通过组织优秀团队和科研成果,致力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团队科研水平、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这种本着共同需求,凝聚高校、行(企)业优秀人才的新型合作模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构建出科教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及运行模式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与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合作共建,在当地设立的独立事业法人单位。 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线,根据当地产业优势及其转型升级需要,“以服务贡献求发展”为理念,突破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产学研合作壁垒,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组织、规范管理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组织优秀团队长期从事行业产业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承载起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功能,旨在在一些产业领域推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市场的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培育高科技创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通过六个步骤实现“高校—企业”共赢局面:第一步,借助地方政府土地和资金打造优质的硬件条件和环境;第二步,组织遴选具有产业发展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背景的高校领军人才和团队进驻研究院;第三步,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前景和已有科研基础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和管理机构;第四步,根据研究院研发成效和市场需求,孵化一批高科技企业;第五步,通过研究院领军人才、研究项目、院内高科技企业资源吸引校外人才加盟;第六步,产出高级别成果,实现技术推广和应用,提升研究院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属科研机构,但其功能定位不完全等同于科研院所;二是是事业单位但不囿于以事业编制为核心的传统人事管理体制,通过实施事业编制、专职科研编制、合同用工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差异化考评、晋升与奖励制度,形成以“高校教师、具有行(企)业背景专业人才、研发人员和在校研究生”四大类人才为主的多学科知识团队;三是依托专项经费确保日常运行、自负盈亏,具有服务地方需求和人才培养等公益性质,不同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产品,且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

二、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产业技术研究院基于科研需求,按照科研规律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形成多学科知识团队,其中一部分高校教师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办了科技公司,同时带领其研究生加盟研发团队从事公司高科技研发,促使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的“书本资料—理论—实验—论文”模式,而是以学校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能训练为基础,深入企业和工程现场,开展“接地气”式的研发,一大批研究生跟随其导师参与研究中心的项目研发,熟悉了“市场需求—研发—生产—成品—销售”整个过程,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研发工作,完成学业并顺利就业。

1.项目研发需求与自身实践需要促研究生常驻研究院参与研发

高校教师通常围绕其从事的研究方向指导研究生学习研究,进而使研究生领悟研究要领,提升其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大量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研发机遇、条件和资源,作为研究院研发主力的高校教师自然会引领其研究生参与项目研发,充实研发队伍,完成项目研究。

其次,研究院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人力成本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人力成本包括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住房费用以及其他人工成本;从人力资源分类来看,人力成本还可分为获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 显然,在校研究生相较于其他全职研发人员,人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具备研发潜质的研究生成为研究院研发需求人群。

再次,为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而特设的实践环节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突破时空约束,离开校园并进驻产业技术研究院全程参与研发水到渠成。例如,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市场需求,开展“中药提取浓缩干燥成套装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等项目研发,凝聚了一支由高校教师、具有行(企)业背景的专业人才、研发人员、在校研究生等组成的研发团队,先后共有近20 名研究生在其导师带领下常驻研究院从事这些项目研发工作。

2.研究院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注定研究生实践与学位论文结合工程实际

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立足产业发展需求,与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其来源主要为政府部门委托、企业委托以及研究院自设项目三大类。 专业学位研究生跟随这些项目研发的领导者——导师, 进驻研究院开展研发工作,其学位论文选题与实践自然而然围绕这些项目进行,有助于提升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以湖州浙江理工大学新型纺织研究院为例,导师带领研究生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涉及国家863 计划课题“燃煤烟气细颗粒物排放控制的PTFE覆膜滤料研究开发”、浙江省面上科研工业项目“室内空气净化用新型覆膜滤料的研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项目“裂膜法聚四氟乙烯纤维的开发及产业化”、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耐高温环保滤料用PTFE 长丝加工技术产业化”等,先后共有30多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与这些项目相关,并顺利获得学位。

3.共同需求汇聚的多学科知识团队奠定了优质专业学位导师遴选基础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受传统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影响,高校教师主要从事学术理论研究,以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实践经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难以形成理论与实践教育能力兼备的导师队伍。 而产业技术研究院恰好因研发需要,通过建立机制,吸引高校教师、行(企)业专业人才“常驻”研究院开展研发,这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打造一支高水平导师队伍提供了良机。

就校内导师队伍建设而言,高校教师常驻研究院与行(企)业专业人才通过产业化项目合作开展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有利于丰富其实践经验,进而提升其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的能力。

就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而言,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大多涉及综合性工程实际问题,而解决综合性工程实际问题需要多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历、洞察市场前沿能力的行(企)业专业人才开展实质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完成项目研究,双方长期科研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彼此了解,也有利于增进行(企)业专业人才学术理论研究水平,同时促进其与项目组研究生的交流认识,这为拓宽校外导师遴选渠道、遴选合适人才加入校外导师队伍、保障校外导师队伍质量提供了途径。

例如,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中心为开展“中药提取浓缩干燥成套装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发,汇聚了一支由100 余人组成的研发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药学等学科,其中高校教师约占15%,具备行(企)业背景人员约占60%,构成了一支多学科综合、理论与实践互补的队伍。 高校教师根据研发需要主要指导项目组的研究生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而具备行(企)业背景的专业人才主要指导研究生研发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从而保证了指导的针对性和效果。

4.项目研究成效需求激发校内外导师强化指导研究生的动力

有调查表明,校内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校外导师在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指导等方面都还很不够,校内外导师联系不紧密[9]。 动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动力主要指本能和本能对行为的策动,心理学赋予“动力”一词“力、能量和活动”等意义,可包括所有决定有机体行为的内在或潜在因素[10]。 校内外导师指导研究生也一样,需要内在动力驱动,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双方积极性,从形式上的合作转为实际上的合作,从形式指导转为实际指导。

事实上,项目研究成效需求是导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质量的内在动力,促使导师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实践技能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等环节的指导,而且实质性的科研合作为校内外导师加强联系提供纽带,科研合作过程自然而然成为联合指导研究生的过程,这为双导师制从形式向内涵转变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实现方式。 在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归属研发部门,从某种意义而言是研发团队成员,项目研发需要的高质量成果促使研发团队(主要是高校教师、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对研究生加强指导,以使研究取得项目的预期成效。

5.研究院为校内外导师破除障碍合力指导研究生提供平台

研究院促成了校企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更易解决诸如知识产权纠纷、研究生实践可能造成的损失等后顾之忧,进而使校内外导师切实合作指导研究生,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 ”校内外导师之间没有科研合作,知识产权归属没有事先约定,容易造成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校内导师担忧前沿选题外泄,被他人抢占先机,不愿派学生常驻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因技术保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不让学生真正参与研发环节。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有利于校内外导师通过实质性的科研合作解除技术保密障碍,并事先明确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消除彼此的顾虑。例如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中药提取浓缩干燥成套装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湖州浙江理工大学新型纺织研究院“室内空气净化用新型覆膜滤料的研制”等一系列项目与企业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一批研究生的成果紧扣这些项目研究主题,并无上述隐忧,这主要归功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合作双方已成为利益共同体,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对研究院、企业、校内外导师都有助益,降低了技术泄密风险;另一方面,合作前期双方已在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上达成协议,避免了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可能引发的知识产权归属纠纷。

此外,缺乏经验的在校研究生参与研发环节导致贵重设备损坏、试剂浪费、研发过程中断等风险相对较大,在缺乏研究生企业实践风险补偿机制情况下,校外导师让研究生参与研发的意愿不强。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更易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加上产业技术研究院具备的研发条件、运行经费保障、校内外导师的科研项目合作,可降低此类风险。

6.研发问题倒逼校内外导师齐心优化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围绕产业化问题而设立的特点,注定了参与其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工程实际问题及相关理论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倒逼校内外导师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优化集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学习时间、学位论文、培养环节等要素于一身的培养方案,就是从源头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自然是首要选择。同时,实质的科研合作也调动了具有行(企)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参与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在研究生指导方面的话语权,常驻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研发也为校内外导师探讨培养方案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及其研发对高素质研究生的需求,使校内外导师不得不加强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以使方案围绕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知识和实践训练体系制订。例如湖州浙江理工大学新型纺织研究院新型化纤与产业用纺织材料研究中心根据项目研发需要的知识,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师生合作研发出裂膜生产工艺和关键加工设备,并形成纤维批量生产能力,用于耐高温烟尘除尘领域,推进“蓝天工程”建设,为我国环境领域综合治污提供了新型纤维材料。

三、产业技术研究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势

需求是动力之源,利益驱动变被动为主动,效果事半功倍。 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导师队伍建设搭建了平台,研究院项目为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提供了载体。校内导师负责的研究院项目研究需要,促使导师带领专业学位研究生进驻研究院开展项目研发;校企人员实质性的科研合作为提升导师水平、落实双导师制提供了实现途径;研发成果质量要求激发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研究生的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自身实践水平和取得实践成果,以完成学业、增强就业优势的需要,助推其发挥项目研发生力军作用。 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体现出一定优势。

1.构建了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与当前大多数纯粹为研究生教育而建设的实践基地相比、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一种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机构,拥有相对优渥的软硬件条件和资源,较完善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较好的规范管理基础,这些条件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所需条件不谋而合。再者,产业技术研究院因研发需要研究生加盟其中,进而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条件和保障,自然而然履行了实践基地的职责。例如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对进驻研究院的研究生实行登记制度,派发工作证,并为其提供住宿等生活条件,主要由导师支付酬金并负责其安全; 地方政府为该研究院投入了场所和2 亿元的一期建设资金以及政策支持,加上高校的人才项目成果等资源投入,其优势是当下一般的实践基地难以企及的。

2.开辟了理论与实践耦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实现途径

首先,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需要综合性知识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促进校企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汇聚高校教师、具有行(企)业背景的专业人才、研发人员、在校研究生等多类人才,组成多学科知识、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团队;其次,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高校、企业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有利于吸收借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通过建立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使各类人才找到归属感,留住人才,以使多学科知识、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例如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长江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领衔的10 个优秀团队及科研成果,建成“环保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重点推广技术”等11 个研究中心和8个院企联合研发中心,加速了“华复医疗集团”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建设,凝聚了一大批校企人才。 再者,上述高校教师、行(企)业背景专业人才与研究生同在一个项目组,有利于确保研究生实践过程有专人指导,有利于导师实时掌握研究生实践过程和质量,从而强化指导的针对性,形成研究生实践质量追踪与指导机制。 这种以科研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形成理论与实践耦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这是以校内教师为主的校内实践基地和以企业人员为主的企业实践基地难以实现的。

3.促使导师从义务指导研究生向主动提升指导质量转变

研究院项目使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成为同一个研发团队成员,两者既为师生又为同事,进而成为利益共同体,研究生出的成果越多、质量越高,项目进展越顺利,导师获益越多;反之,导师指导得好,研究生成果质量有所提升,就业竞争优势也会增强。换句话说,实质性的科研合作为凝聚校内外导师向心力指导研究生提供了途径,而项目正是调动导师积极主动性指导研究生、进而提升指导质量的抓手。没有抓手,提升导师指导质量就容易止于口号,这也正是校内外导师缺乏实质合作、校企缺乏共赢基础的实践基地建设成效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4.实现了研究生从学生角色向研发生力军角色的转变

研究院为研究生脱离“教室—实验室”以理论为主的学习模式,进入“教室—实验室—工程现场”的“理论—实践”模式提供了平台,研究生作为研究院研发团队成员,其学习和研究始终围绕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深入不同的企业和工程现场了解最真实的信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研发生力军作用。在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参与的“中药提取浓缩干燥成套装备及自动化控制技术” 项目,在“罐组式逆流提取”、“真空带式干燥”等一系列高效节能制药技术方面,已申请专利24 项,其中发明专利12 项;获发明专利6 项、实用新型专利12 项、软件著作权2 项;成果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 项。 这是纯粹以研究生教育为目的的模式培养的研究生难以体验的。

5.提供了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竞争优势的机遇

众所周知,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而培养的人才,其就业去向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有所区别。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理应在特定岗位就业竞争中凸显其优势。 值得庆幸的是,研究院本身和合作企业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遇,研究院的实践经历为其增加了竞争优势。 例如参与湖州浙江理工大学新型纺织研究院项目的研究生,通过项目研发,熟悉了“膜—纤维—滤料—最终用户”整条产业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受到企业的青睐,已有多名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合作企业工作。 这是纯粹出于研究生教育目的设立、缺乏实质合作的实践基地难以做到的。

在我国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承担研究生培养义务,许多企业并不具备培养研究生条件的情况下,依托有着高校背景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可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不需要离开校内导师到其他与导师缺乏深度合作的企业实践;另外可以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科教协同凝聚校内外导师向心力,调动师生积极性,提升研究生实践效果;再者,研究院与导师共同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生活和安全保障,这是缺乏合作纽带的实践基地难以实现的。综上所述,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对落实双导师制和实践环节,提高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专业学位[EB/OL].(2015 -02 -11) [2015 -02 -11].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bl/cdsy/260643.shtml.

[2] 范孟豹,李威,杨雪锋,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40-42.

[3] 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8-72.

[4] 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5] 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6-19.

[6] 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 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12-17.

[7] 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9-51.

[8]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42-48.

[9] 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24-29.

[10] 申荷永.论勒温心理学中的动力[J].心理学报,1991(3):306-312.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高校教师研究院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