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认识的利益分析方法浅析
2015-03-02储著斌
储著斌
(江汉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哲学研究·
列宁社会认识的利益分析方法浅析
储著斌
(江汉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利益分析方法是列宁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坚持党性原则是列宁运用利益分析方法的政治立场。利益分析有阶级分析和经济分析两种形式,阶级分析是列宁党性原则的必然选择,经济分析是利益分析的基本形式,列宁注重阶级分析与经济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列宁社会认识的利益分析方法,贯穿了科学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为新时期认识社会、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列宁;社会认识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利益分析;阶级分析;经济分析
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利益分析方法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矛盾研究分析方法,本文拟就列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的利益分析这一基本方法加以初步探讨。
一、利益分析方法是列宁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
社会认识方法论与科学研究方法论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珍视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问题的重要性一直为我们所忽视。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时指出,马克思阐发的唯物辩证法这一世界观“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1]298,“这个方法的制定,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2]603。列宁则指出,如果忽视经典作家的研究方法,“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3]157。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对科学研究方法论有着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分析理论著作时,只评价其中包含的思想和叙述这些思想方式是不够的,还应当考虑到作者用来得出自己思想的那个方法。方法的正确可以绰绰有余地补偿个别结论的错误以及叙述的平淡无味”[4]204。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得出的,故都有其特定适用范围,而经典作家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就是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方法也是理论体系的精华,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珍视的除了科学思想以外还包括科学的研究方法。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方法论运用的典范。列宁研究问题的方法,总的来说,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然而,这一根本方法在研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际运用上,又有着丰富的内容与具体的形式。列宁在其长期理论研究活动中,虽然没有撰写专门的社会认识方法论或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著作,但这些方法论思想却体现和蕴含在他对社会现象的具体认识活动之中。因此,列宁并不是在抽象的、空泛的意义上谈论社会认识的方法,而是在具体的社会认识实践活动中科学地、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认识方法的运用始终与他对社会实践具体问题的研究紧密相连[5]。利益分析方法就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之下列宁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经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利益分析就是从物质生活关系方面来理解社会现实。利益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包括阶级分析和经济分析两种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开展社会活动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利益。在列宁看来,利益与经济、阶级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在生产关系领域就体现为人们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时,“必须到生产关系中间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为一定阶级的利益”[6]464。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千万件事实所表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来判断‘利益’的”[7]244。因此,列宁的利益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与阶级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紧密结合的。就其本质内容而言,阶级分析方法与经济分析方法都是利益分析方法。阶级作为一种经济范畴,是与利益紧密相关的,而阶级性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二、利益分析方法是列宁哲学党性原则的现实运用
列宁从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阐述和思想斗争中,明确指出了哲学的党性问题,认为党性就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哲学上的党性就具体化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党性。
第一,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列宁具体分析了党性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因此,觉悟的无产阶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完全应该随时同非党性做斗争,坚持不懈地为建立一个原则坚定的、紧密团结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而努力。资本主义的发展愈是使全体人民日益深刻地划分成各个阶级,使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这项工作在群众中的成效也就愈大”[8]123。
第二,列宁批判了非党性,认为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产物。“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原理总的来说适用于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当然,必须善于把这个普遍真理运用于个别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场合。但是,在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都起来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时候,忘记这个真理就等于实际上根本拒绝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的批判”[8]128。“当前的革命的上述性质使一些非党组织相继产生,这是十分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运动必然具有表面上非党性的迹象,即非党性的外表,当然只是外表而已。对‘人道的’文明生活的要求、对联合的要求、对保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人权和公民权的要求,笼罩了一切,联合了一切阶级,大大地超过了任何党性,激励着还远远不能提到党性高度的人们。由于对当前的、必需的起码的权利和改良的迫切需要,对以后的一切事情的想法和考虑都推迟了。对当前的斗争的热衷(这是必要的和合理的,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斗争的胜利),使人们把这些当前的起码的目的理想化,把它们描绘得十全十美,甚至有时给它们披上幻想的外衣;普通的民主主义,即普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被当作社会主义,被列入社会主义‘范畴’。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是‘非党的’;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构成一个‘解放的’(实际上,是解放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一切的一切,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在民主主义斗争中的先进作用,都带有轻微的‘社会主义’的味道”[8]125,“在这种条件下,非党性的思想不能不暂时取得某些胜利。非党性不能不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因为时髦就是毫无办法地跟在实际生活后面做尾巴,而最‘一般的’政治上的表面现象就是非党的组织,非党的民主主义,非党的罢工主义,非党的革命性”[8]126。“正像我们已经指出的,非党性是我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产物(或者也可以说是:表现)。资产阶级不能不倾向于非党性,因为在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由而进行斗争的人们当中,没有政党就意味着没有反对这个资产阶级社会本身的新的斗争。谁进行‘非党性的’争取自由的斗争,谁就或者是不了解自由的资产阶级性质,或者是把这个资产阶级制度神圣化,或者是把反对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把‘改善’这个制度的工作推迟到希腊的卡连德日。反过来说,谁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站在资产阶级制度方面,谁就不能不倾向于非党性的思想”[8]126。
第三,列宁对阶级社会中政治斗争特别是政党之间斗争的党性与非党性问题进行了科学总结。“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非党性就是对各政党的斗争漠不关心。但是,这种漠不关心并不等于保持中立,也不等于拒绝斗争,因为在阶级斗争中不可能有中立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拒绝’参加产品或劳动力的交换。而交换必然产生经济斗争,随之而来的就是政治斗争。因此,对斗争漠不关心,实际上绝不是回避斗争,拒绝斗争或者保持中立。漠不关心是默默地支持强者。支持统治者。在十月革命时期,在俄国的专制政府垮台以前,谁对专制政府漠不关心,谁就是默默地支持专制政府。在现代的欧洲,谁对资产阶级的统治漠不关心,谁就是默默地支持资产阶级。谁对争取自由的斗争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这一观点漠不关心,谁就是默默地支持资产阶级在这个斗争中的统治地位,支持资产阶级在正在诞生的自由俄国中的统治地位。政治上的冷淡态度就是政治上的满足。饱食者对一小块面包是‘冷淡’和‘漠不关心’的,饥饿者在一小块面包问题上永远是‘有党性的’。对一小块面包‘冷淡和漠不关心’,并不是说这个人不需要面包,而是说这个人从来不愁面包,从未缺少面包,是说他牢牢地依附于饱食者的‘政党’。在资产阶级社会中,非党性无非是对饱食者政党、统治者政党、剥削者政党采取的态度的一种虚伪、隐蔽和消极的表现”[8]127。基于此,列宁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只有社会民主党,觉悟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才是一贯坚持严格的党性的。……社会革命党人……对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能够容忍,而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党性思想却不能容忍”[8]128。
三、阶级分析方法是列宁坚持党性原则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到目前为止的全部有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都是不断更替地由一些社会阶级统治和战胜另一些阶级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准确立场”[9]140。从物质利益分化和阶级利益对立中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是列宁分析和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
第一,列宁指出,人们在历史上看到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的斗争,还看到革命和反动、和平和战争、停滞和迅速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更迭,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些事实之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7]60。后来,列宁在《论国家》中再次强调指出:“人类史上的每一个大的时期(奴隶占有制时期、农奴制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都长达许多世纪,出现过各种各样政治形式,各种各样的政治学说、政治见解和政治革命,要弄清这一切光怪陆离、异常繁杂的情况,特别是与资产阶级的学者和政治家的政治、哲学等等学说有关的情况,就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10]65
第二,列宁认为要深入分析各种政治社会思想所反映的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列宁明确地表示:“一切关于非阶级的社会主义和非阶级的政治的学说,都是胡说八道。”[11]2然而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却竭力否认这一事实,把代表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政治思想说成是超阶级的“纯粹理论”并贴上科学的标签。对此,列宁指出:“只要人们还没有学会透过任何有关道德、宗教、政治和社会的言论、声明、诺言,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始终是而且会永远是政治上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的牺牲品。”[11]48
第三,列宁认为要深入分析特定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和政治行为所反映的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特别是近代社会以来,政党已经成为现实政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就鲜明地提出,政党是特定的社会政治组织,阶级性是其本质属性。列宁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中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8]127
四、经济分析方法是一种具体的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方法就是从经济角度分析社会政治发生、发展和演化的深层经济动因,从而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的内在根据。列宁在总结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历史过程时指出,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6]107。
第一,列宁重视经济分析方法在研究各种问题与现象时的运用。“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分为社会结构,并使人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重复性这个一般科学标准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人们在交换产品时彼此发生生产关系,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社会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概念”,“这个假设之所以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还由于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6]110。
第二,列宁强调分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与简单经济决定论的界限。列宁在投身革命初期的19世纪90年代初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的代表人物时就指出:“您究竟在马克思或恩格斯的什么著作中读到他们一定是在谈经济唯物主义呢?他们在说明自己的世界观时,只是把它叫作唯物主义而已。他们的基本思想是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结果)形式。马克思在上述引文中说,对政治法律形式的说明要在‘物质生活关系中’去寻找。”[6]121也就是说,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与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是根本不同的,不能用庸俗的、简单的经济决定论将马克思主义绝对化。
第三,列宁注重经济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之间的关联性。“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只有这种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是把政治、法律、社会和习俗等等方面的事实拿来同经济、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在一切对抗性社会关系基础上必然形成的各个阶级的利益加以对照”[6]291。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把这些基本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才能科学认识社会。
第四,列宁实现了经济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列宁在运用利益分析方法时,强调要结合使用经济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这是因为,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1]30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0]15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进行阶级分析时必然要深入分析其中内含的经济动因,即进行经济阶级分析。
五、列宁利益分析方法有助于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方法是客观规律的主观运用,是主体接近、达到和改变客体的工具或桥梁。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体方面的某种手段,主体通过这种手段与客体发生关系,并达到对于客体的观念把握。在这种意义上,认识方法是认识活动得以展开、认识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而科学的合理的研究方法则是达到普遍必然性知识、获取科学真理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方向,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必然性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要求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一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列宁的社会认识方法特别是其中的利益分析方法,为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值得我们去总结、提炼、继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12]174。
第一,有助于深刻认识社会矛盾的普遍性,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自觉性。列宁运用科学的利益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过程和阶段,确立和规划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寻找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选择实现目标的现实路径,从而增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自觉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改革正是以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为前提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只能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利益分析方法仍然是现时代我们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在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利益对立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各种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民族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矛盾仍然存在,利益关系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待社会现象与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联系,分析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利益集团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等趋势,研究建立科学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现时代客观存在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第三,马克思主义阶层分析方法是利益分析方法的拓展和运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阶层就是同一阶级内部按照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相关标准来划分的社会群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2]32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解,阶层就是按照某种特定标准例如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谋生方式、就业范围等而区分的不同社会群体[13]45。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谋生方式、就业范围等方面的接近,就会产生共同或相近的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谋生方式、就业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从而导致阶层之间矛盾的产生。因此,在社会认识和科学研究中,不仅要重视阶级分析,还应当重视阶层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阶层分析,要求科学地分析各阶层的形成、发展和消长过程,分析各阶层的经济地位、政治主张、思想状况、利益诉求,分析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力量对比及变化趋势,分析社会阶层的现状、历史及社会影响,分析支持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观念,寻求有效化解各阶层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途径和方法。阶层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社会阶层中的利益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在社会分层中的具体运用。阶层分析和阶级分析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把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观察和正确认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和现状,为认识各类社会现象、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提供必要的基础。
第四,利益分析方法对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出正确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之所以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就在于掌握了科学正确的研究方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势必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为此,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明确提出,要在研究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的任务。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 储著斌.列宁社会研究的根本方法及其时代价值[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54-57.
[6]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8] 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 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 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 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3]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蔡宇宏)
2014-10-28;收修日期:2015-01-1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KS04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G222)
储著斌(1975-),男,安徽岳西人,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A82
A
1003-0964(2015)02-0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