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种子”,走进作文课堂
——读《作文课,你带什么进课堂》有感

2015-03-02张芝兰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种子

◎张芝兰

带着“种子”,走进作文课堂
——读《作文课,你带什么进课堂》有感

◎张芝兰

翻看《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5年7-8期的“编后絮语”,是张水鱼主编写的《作文课,你带什么进课堂》,文章中有一个关键词:“种子”。什么是“种子”?

“种子”是“有生长性,有生命力的”。

“她虽然微小却含有无限希望,带着温暖的生命气息。”

作文教学,不是写作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不是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也不是能力的机械训练;作文教学,是言语生命的相互激活与自我觉醒。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唤醒与激励,它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教师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然后师生互动,使这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生出片片绿叶。这样的作文课堂是令人心生向往的,是语文老师所期待的。

一、带着“种子”,播种下生命感发的力量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曾说过:“作文课天然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教技巧,第二种教积累,第三种教情怀,第四种教价值。”我认为好的作文课应该是把“技巧”“积累”“情怀”“价值”融合在一起。毕竟,对于写作而言,生活就是写作的课堂。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不只是用文字写作,而是用他的生命和生活去写作的。好的文学作品,是带着一种兴,带着强大感发的力量的,是能够呼唤起你心灵深处很多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结合阅读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一个实例,启发学生发现作品中的一点“好处”,因势利导,介绍一点浅显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记得住。这仍然是教师急急忙忙地“种”,分秒必争地“收”;各种各样的“告诉”多,学生“怦然心动”少。我想,我们的作文课堂是不是缺少与生命的对话?

二、带着“种子”,播种下心灵的自由

在写作中,如果学生敢于自由地表达情感和意志,那么写作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难度呢?我们如果能够携带着一颗放飞学生心灵的“种子”,那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将成为现实。有了一颗这样的“种子”,他会觉得“言路通畅”,他就敢于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写。思想在自由的环境中纵横驰骋,他抒发情感无所顾忌,并能常常沉醉在忘我的世界里。有了“种子”,就能开拓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有了“种子”,就能启发学生追求自由的思想。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我想,我们的作文课堂是不是应该有更宽阔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的“真”?

三、带着“种子”,播种下诗情画意

看余映潮老师《学一点“咏物”技巧》的教学实录,他以《蝉》《贝克》等文章为范例,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具有诗情画意。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诗人,只是有些学生的诗意埋在心灵深处而已。缺乏爱诗的环境,心中如何有诗情画意?如果有这样一颗充满“诗情画意”的‘种子’,他的内心会憧憬自由和幸福,满溢对光明的向往;有了这样一颗“种子”,那么即使在应试的重压下,他仍然能构想自己的未来,在苦难中做美梦;有了这颗“种子”,他会锤字炼句,苦苦推敲,乐此不疲;有了这颗“种子”,他能逃离枯燥单调的生活,他的内心可能翻江倒海,波澜壮阔,穿越时空,对话自然;有了这颗“种子”,他懂得美,有美的追求,于是就有了境界。我想我们的作文课堂是不是应该给学生营造诗的氛围?

(湖南省永州市京华中学;425000)

猜你喜欢

种子
金种子的果实
海的种子
种子的归处
假如我是一颗种子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可怜的种子
最小的种子
种子都长在果实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