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专利羁绊
2015-03-02梁贯宇
梁贯宇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12月8日,一条禁令仿佛一盆凉水当头浇到了小米头上:印度德里高级法院勒令停止在印度销售小米手机。此消息一出,业内一片哗然。尽管随后,使用高通公司芯片的小米手机被“解禁”,但在2015年1月8日之后或将继续被禁。无论怎样,这事件不仅使小米5个月的努力付之东流,更使小米迈出国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5个月来,小米在印度可谓“一鸣惊人”,数据显示,2014年7月22日,小米在印度开启第一次网络销售,一周内即收到10万次预约,开卖39min,小米3脱销;8月6日,小米印度宣布2s售罄15 000部小米3;8月12日,20 000部小米3于2.4s内售罄。截止到2014年10月,在小米进入印度市场还不到4个月,销量已突破50万部。小米全球副总裁雨果·巴拉曾表示,预计小米在印度市场增长有望超越中国。
而此次法院下禁令的原因是小米侵犯了爱立信的标准核心专利组合(SEP),爱立信在发表的官方声明中指出:小米公司在他们的智能手机内使用了爱立信的技术,但没有向爱立信支付专利费,并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尝试与小米公司就专利许可授权事宜开展诚恳的对话。然而,小米始终拒绝以任何方式回应。爱立信“万不得已”,只能对其采取法律行动。于是,爱立信移动子公司起诉小米,禁令就此而出。
而小米新推出的空气净化器也引来了不小的“抄袭”风波,日本净化器厂商巴慕达(Balmuda)暗指小米空气净化器抄袭其产品设计:拆解研究、挖人、走访OEM、切走材料供应商。对此,小米旗下的智米科技发表声明做出回应,称小米空气净化器有着完全不同的设计。于是又变成了双方各执一词、一方准备起诉的胶着状态。多次事实告诉我们,接下来的结果就会不了了之。
就在一夜之间,之前还在为小米摇旗呐喊,奉为“国产之光”的各界声音迅速变成了“事后诸葛”。重口异词地表示了“遗憾”,并且纷纷摆出道学家的姿态,“指出”专利问题一直是中国手机厂商进军海外市场的首要风险云云。这种声音在我们这个对于知识产权问题永远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社会环境下来说,真的是老生常谈了。
以小米为例,从第一款产品发布至今,几乎每次产品发布都会引发一场关于成本和售价的激烈比拼:处理器、屏幕、设计、外壳…等等。但是几乎没有人认真研究过其中关于专利的成本。尽管这些可能过于晦涩,不适合出现在发布会的PPT当中,也没有什么人真正理解“专利”到底意味着什么,甚至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些专业的“事后诸葛”也默契地对这部分东西自动忽略。于是,消费者只要看到“1X99”甚至“X99”的价格便疯狂了,一边鄙视国外手机的“暴利”,一边疯狂享受国内手机的价格“实惠”,一片繁荣景象就此而成。然而,不说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在国产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席卷中国市场,并虎视眈眈地盯着国外市场的时候,专利问题这把看不到但确实存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高悬于头顶,时刻准备落下。
不知为什么,笔者突然想起2014年被关闭的Adobe中国区。国外,即便在印度,侵权者受罚;国内,版权方却关门,这是怎样一个奇妙的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