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电凝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2015-03-01涂清卫
涂清卫
小针电凝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涂清卫
针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治疗效果
在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中,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如不及时控制,很容易造成婴幼儿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毁容、面部缺陷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给患者的心理及精神带来严重的伤害[1]。我院运用小针电凝对体表血管瘤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体表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6例血管瘤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54例;年龄为30天至3岁,平均年龄为(1.54±0.75)岁;其中包括30天至7个月患者23例、8至11个月患者24例、12个月至2岁患者19例、2岁至3岁患者20例。发生位置于头皮8例、面部15例、颈部13例、胸腹部17例、背部17例、四肢10例、会阴部6例;血管瘤面积最小为0.4 cm×0.5 cm,最大为6 cm×7 cm。将此86例血管瘤患者按照病变面积进行分组:Ⅰ组血管瘤患者22例,面积≤1 cm2;Ⅱ组24例,面积>1.0~5.0 cm2;Ⅲ组24例,面积>5.0~20.0 cm2、Ⅳ组16例面积>20 cm2。
1.2 方法
运用GD350-B型高频电刀作为治疗时的电凝器。电凝器备好后,对患者的血管瘤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并且利用1%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对患者血管瘤部位进行麻醉,随后在患者身上贴上电极板。患者使用的电凝功率必须根据患者血管瘤病变的深度进行设定,通常为7~15 W。医师在手术时需佩戴无菌手套,随后将针灸刺入患者病变处,并且将单极电凝头对针灸进行触碰,触碰3 s左右后即开始进行电凝。电凝治疗需从患者病变的周围开始,随后再向患者病变的内部进行治疗,如对患者进行针灸时,患者出血量较多则立即停止,并立即对其进行止血处理。对患者皮肤的刺入深度必须根据患者病变的部位以及深度,通常为2 mm左右,针距一般为3 mm左右,针刺时间为2 s。如电凝治疗时,患者周围皮肤如出现了变白及皱缩现象时,则表明患者血管瘤有消退迹象。如患者的病变范围较大时,则对其进行分期治疗,直至其出现消退迹象。本次86例患者均进行电凝治疗,电凝次数为2~5次,平均电凝次数为(3.45±1.54)次。患者术后需涂抹0.5%盐酸金霉素眼膏,并且进行无菌包扎,每天定时换药及清洗,确保创面清洁。
1.3 观察指标
对4组血管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为4个等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为计量数据,对比方法为t检验,当P<0.05,表示4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4组血管瘤患者经过治疗后,Ⅰ组的总有效率最高,Ⅳ组的总有效率最低,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血管瘤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3 讨论
婴幼儿血管瘤通常会在其出生后一个月内出现,出现后会有增生期、稳定期以及消退期3个过程[2],患者通过治疗后,80%以上血管瘤完全消退[3]。传统对于血管瘤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如激光、口服激素药物以及平阳霉素局部药物注射等方式,各有优劣。经过研究,专家发明了电凝治疗方式,并且逐渐将其应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当中。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针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患者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保留了患者的组织结构及相关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邱柏程,于海生.小针电凝联合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儿大面积体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1):1806-1809.
[2]吴伟民.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
[3]梁华东,刘庆丰.小针高频电凝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162.
10.3969/j.issn.1001-5930.2015.08.048
R732.2
B
1001-5930(2015)08-1264-01
2015-05-02
2015-05-27)
(编辑:甘艳)
330600江西省靖安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