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大村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研究

2015-03-01王邦阳杨华舒范华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5年1期
关键词:滑动滑坡稳定性

王邦阳,杨华舒,范华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 650093)

1 前言

滑坡是我国山区中一种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给山区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拖顶傈僳族乡位于德钦县南部,属德钦县的南部门户,大村位于拖顶乡西南侧,是德钦县所有村中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大村滑坡分布于大村沟左岸的一凹形斜坡地带,该地民房分布密集,人口较多。大村滑坡早在1997年就开始发生变形,迫使坡体上55户受到影响的村民搬迁。近两年来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及农耕活动的不断影响,滑坡变形加剧,村寨房屋、地面等发生变形开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滑坡灾害影响日趋严重。目前,滑坡前缘已形成20余米高的陡坎,为滑坡活动提供了滑移空间。斜坡区是大村村委会驻地,人口集中,共有118户650余人。滑坡变形已造成该村55户村民的房屋开裂,近10 h m2土地受损,潜在经济损失约3 000万元。

2 环境地质背景

2.1 地形地貌

研究区属构造侵蚀地貌,地形总体为北西高南东低,最高点位于北西侧的祖错布克山脊,海拔3 140 m,最低位于大村沟沟底,海拔2 270 m,最大相对高差达870 m,该地以长条状山脊和深切割的“V”型沟谷岸坡居多。地形靠山脊部位稍缓,坡度在10°~20°之间;沟谷两岸岸坡陡峻,地形坡度为40°~60°左右,局部地区近直立。综合来看,该地的地形地貌不利于坡体稳定,较陡地形易造成坡体失稳。

2.2 气象水文

研究区位于滇西北高原高山气候区,受金沙江流域气候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海拔2 000 m以下区域全年平均气温12℃~13.5℃,年平均降雨量630 mm;海拔2 000~2 500 m之间,全年平均气温10.5℃~12℃,年平均降雨量750 mm,无霜期257 d;雨季为5月下旬至10月下旬,旱季在11月至次年5月中旬之间。

滑坡区的地表水流大村沟属金沙江水系,为金沙江右岸支流。大村沟主沟长5.93 k m,汇流面积16.6 k m2,沟水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旱季一般5~10 l/s,雨季则暴增至30 l/s。雨季大村沟沟谷侧蚀、底蚀严重,坡脚侵蚀严重出现很多被掏空的地方,为滑坡提供临空面。大村沟两岸冲沟发育,其中的C1与C2冲沟具有一定活动性,对滑坡区构成威胁。

2.3 地层岩性

研究区斜坡、沟槽及村寨集中区上覆为第四系全新统堆积的碎石土、角砾土、砂卵砾石、漂石等,土层极不均一,同层差异较大。基岩为第三系、三叠系、二叠系、泥盆系、寒武系岩层。

2.4 地质构造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南东缘的横断山区,大地构造属三江褶皱系和松潘-甘孜褶皱系一级构造单元内,狭持于奔子栏-鲁甸断裂与拖顶-开文(金沙江断裂)断裂两大区域性大断裂之间,处于三江褶皱系和松潘-甘孜褶皱系接触带,受急剧挤压而变窄部位,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构造发育强烈。受断裂影响较大,滑坡区岩石破碎且风化强度大。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研究区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三江褶皱系和松潘-甘孜褶皱系交接复合地带,近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缝合线处,新构造运动表现强烈。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升,高差悬殊的高山深谷反差地貌,温泉沿断层分布、第四系断层和冰期等活动。

研究区深、大断裂发育,且多为活动性断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差。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的划分,研究区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0.45 s。

2.6 水文地质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水力特征及其含水介质,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类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主要受地形、岩性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区内地下水水量中等,富水性中等。滑坡区地下水除受降雨和高处地下水侧向补给外,还受大量农灌水的补给。

3 滑坡灾害特征

3.1 滑坡形态及规模

大村滑坡形态近似于北南向的“长条”状。滑坡周界仅前缘剪切口明显,其两侧及后缘未发生明显变形迹象。大村滑坡斜长630 m,平均宽180 m,滑坡面积11.34×104m2,滑体最深厚度15.5 m,平均厚度10.0 m,体积113.4×104m3。滑坡后缘高程2 527 m,剪切口高程2 273~2 321 m,高差206~254 m,坡面呈折线形,中后部坡度约20°,前部坡度约25°左右,总体滑向166°。后缘至白美小组地形较缓,变形量均较轻微,这些裂缝雨季出现、旱季消失,仅村寨中篮球场水泥地面开裂变形及部分房屋发育拉张裂缝(表1);前部变形主要集中在白瓦小组,变形方式以下滑为主,已造成55户村民房屋受损。

表1 滑坡主要裂缝统计

3.2 滑坡体特征

3.2.1 滑体结构特征

滑体由第四系残坡积物组成,岩性为碎石土夹碎石粉质粘土、角砾土,颜色较杂,但以灰、灰黄色为主,稍湿-湿,松散-稍密,碎石含量50%~60%,局部夹块石,成分为强-中风化片岩。滑体最深厚度15.5 m,平均厚度10.0 m。

3.2.2 滑动带(面)特征

滑动带处于第四系残坡积层与基岩接触面上,滑带土为灰、灰褐色粉土,稍湿-湿,厚度5~10 cm。滑面呈折线型,总体呈前缘陡后缘缓的形态,滑痕不甚清楚。

3.2.3 滑床的结构特征

滑坡床为泥盆系下统(D1)灰、灰褐色全-强风化片岩、千枚岩,局部夹中风化片岩。中风化片岩、千枚岩呈片状结构,碎裂状构造,浸水抗压强度fr=7.08 MPa,属软岩。岩层产状212°~265°∠35°~56°,岩层面倾向与坡向斜交,属斜向坡,倾角大于坡面坡角。发育有三组节理:①100°∠50°;②125°∠79°;③200°∠90°,岩体较破碎。

3.3 滑坡区岩土力学性质

根据试验资料并结合经验数据,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el+dlh)碎石土夹碎石粉质粘土、角砾土,可塑状容许承载力[σ0]=220 k Pa,软塑状容许承载力[σ0]=160~180 k Pa;泥盆系下统(D1)全风化片岩浸水抗压强度fr=7.08 MPa,容许承载力[σ0]=200~220 k Pa,强风化片岩容许承载力[σ0]=300~350 k Pa。

4 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定性评价

现状滑坡周界仅剪切口比较明显,后缘及侧翼未发生明显变形迹象。滑坡前缘的搬迁地段,改造成坡耕地及核桃林后,滑坡滑动产生的拉张裂缝基本消失,仅在村中的房屋与篮球场发育无规律的小规模的横向拉张裂缝,前缘剪出口有坍滑现象,故该滑坡的整体的滑动带(面)正在形成之中。目前,滑坡前部具高陡临空面,坡体具有较大势能,民房变形逐年明显,说明滑坡沿软弱带发生滑动的可能性较大,滑坡目前状态处于欠稳定状态。

4.2 定量评价

4.2.1 计算模型及工况

经过勘察,选取4条剖面1-1′、2-2′、3-3′和4-4′作为滑坡剖面计算模型(图1~图4);滑坡滑面简化成折线,采用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滑坡稳定性。因此,稳定性计算采用通用的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稳定性及推力,选取了滑坡自重(包含地下水)、暴雨、地震等载荷,分3种工况计算滑坡的稳定性,稳定性分析计算工况见表2。

图1 剖面1-1′计算简图

表2 稳定性计算工况

4.2.2 计算公式的选取

滑坡处于初期蠕滑或初期局部蠕变阶段,尚未形成整体位移形变,滑带特征不明显,勘察过程中主要依据岩心的湿度和状态变化、细粒土的含量变化情况等判别滑动面位置,室内再根据定性判别结合反分析确定其位置。根据工程揭露,基岩顶面起伏较大,滑面呈折线形,按《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附录E中公式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结果见表4。

图2 剖面2-2′计算简图

图3 剖面3-3′计算简图

图4 剖面4-4′计算简图

(1)稳定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

式中,Kf为稳定系数;Wi为第i条块重量(k N/m);Ci为第i条块内聚力(k Pa);φi为第i条块内摩擦角(°);Li为第i条块滑面长度(m);ai为第i条块滑面倾角(°);A为地震加速度。

(2)滑坡推力计算公式

式 中,下 滑 力 Ti= Wi(sinαi+ A cosαi) +Nwisinαicos(αi-βi);抗滑力:Ri=(cosαi-A sinαi)-Nwi-Nwisinβisin(αi-βi)tanφi+CiLi。

4.2.3 计算参数选择

岩土参数依据试验成果取值,反演分析成果对比,再根据经验类比给出地质建议值和治理设计取值。

(1)滑体容重:根据土工试验资料,天然容重γ=21.8 k N/m3,饱和容重γsat=22.6 k N/m3。

(2)滑动带(面)土抗剪强度:结合土工试验资料、经验数据及稳定性反算值,各剖面在不同工况下c、φ值取值见表3。

表3 滑坡稳定性计算c、φ取值

(3)地震加速度:抗震设防裂度为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 g。

(4)安全系数:工况一取1.10;工况二取1.05;工况三取1.02。

(5)几何参数:条块滑面长度、倾角和条块面积在剖面上量取。

表4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4.2.4 计算结果与稳定性评价

滑坡稳定性状态根据(DZ/T 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标准执行,见表5。

表5 滑坡稳定性分级

从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看,工况1(自重)时,滑坡稳定系数Kf=1.03~1.05,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工况2(自重+暴雨)时,滑坡稳定系数Kf=1.00~1.02,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工况3(自重+地震)时,滑坡稳定系数Kf=0.97~0.98,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根据地表变形和计算分析,坡面上覆松散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饱水状态下处于临界状态,在强降雨气候条件下,易发生滑坡;若发生地震,坡面土体极易下滑,造成危害。

5 滑坡治理方案

大村滑坡中、后部地形相对较缓,村民主要集中于后部,根据防治目标和原则,首先考虑以保护村庄为主,在此基础上,考虑工程施工的经济性和治理效果,在村中或村下坡面设置抗滑桩,支挡坡体。为了达到综合整治的目的,在滑坡外围设置截水沟,以防止滑坡外围的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参与滑坡滑动,减少对坡体岩土体的浸润,利于滑坡的稳定。在滑坡前缘剪切口大村沟中适当位置设置拦碴坝,以稳固沟床,降低沟床纵坡,减少水流对沟岸的侧蚀,起到反压坡脚,稳固沟床岸坡,阻止滑坡前部坍滑体向后发展,有利于滑坡的稳定。

5.1 抗滑桩

在白美小组下坡面设置一排27根抗滑桩,包括11根A型抗滑桩和16根B型抗滑桩。A型抗滑桩截面1.75 m×2.25 m,桩间距6 m(中对中),桩长18~21 m,21 m长的4根,20 m长的2根,19 m长的3根,18 m长的2根,桩顶与地面齐平;B型抗滑桩截面2.0 m×2.5 m,桩间距6 m(中对中),桩长22~24 m。24 m长的12根,23 m长的2根,22 m长的2根,桩顶与地面齐平。

5.2 截水沟

在滑坡外围白估小组上方设置上口宽1.2 m、下口宽0.6 m、深0.6 m的A型截水沟(梯形),帮、底厚20 cm,采用C20混凝土现浇,A型截水沟总长295 m;在滑坡后缘白美小组进村道路内侧设置截面0.6 m×0.6 m的B型截水沟(矩形),帮、底厚20 cm,采用C20混凝土现浇,B型截水沟总长235 m。截水沟经过陡峻地段时,可设置跌水或陡坎,跌水设置可参考当地经验做法。截水沟转弯半径较小时,可适当加高外侧水沟沟帮。

5.3 拦渣坝

在滑坡前缘大村沟及支沟中设置6座拦渣坝,以降低沟床纵坡,减少沟水对沟岸的侧蚀、下切,起到反压坡脚,稳固沟床岸坡,阻止滑坡前部坍滑体向后发展,有利于滑坡的稳定。其中L6拦碴坝布设在大村沟支沟中,利于控制搬迁点下冲沟下切、侧蚀。拦碴坝结构按坝址处地形、地质条件设计,均为一字型重力坝,坝体主材料考虑就地取材,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

6 结论

该滑坡滑动面已基本形成,仅局部尚未连通,滑体前部岩土体变形明显,前缘剪出口部分已经出现滑塌现象,且滑体前部存在高陡临空面,滑坡的统一滑动面一旦完全贯通,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将诱发滑坡滑动。滑坡滑动将危害当地人民群众,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根据滑坡的特点,采取抗滑桩、截排水和拦渣坝相结合的措施,对灾害进行工程治理,遏制滑坡的发生和发展,减缓滑坡对居民的危害和威胁,保护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改善滑坡区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促进大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金斌,赵栋,郑怡.万源市阳坡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方案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3,33(A01):121-126.

[2]吴亚东,肖盛.三峡库区李家湾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治理[J].中国水运,2009,10(9):182-184.

[3]段鹏飞.七泉村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4,40(7):8-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S].西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6]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滑动滑坡稳定性
一类k-Hessian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渐近稳定性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一种新型滑动叉拉花键夹具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滑动供电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