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015-03-01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中心小学537000叶桂芬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5期
关键词:五角星珠子小棒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中心小学(537000) 叶桂芬

动手操作是手脑并用的活动,是培养技能、技巧和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符合小学生爱动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一、重视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简单推理,获得所学知识。例如,“买铅笔”一课中有一道“15-9”的计算题,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拿出1捆小棒和5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这些小棒中拿出9根?单根的小棒不够拿出9根怎么办?”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让他们边摆边与同桌或组员说摆的过程。有些学生先从一捆小棒中拿出9根,还剩1根小棒,就和原来的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根小棒。而有些学生是这样操作:要拿出9根小棒,就先拿单根的5根小棒,还差4根,就从一捆小棒中再拿出4根,那还剩 6 根,所以 15-9=6。

新教材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于积极探索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制的活动角进行探究。

二、重视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通过动手操作,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看得见、摸得着、易理解的东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比较多少、高矮”时,可让学生同桌互相动手拿东西进行比较,如学生甲拿5本书,学生乙拿2本书,比一比,说说谁多谁少;比较高矮时,学生甲乙两人站在一起,互相用手去量一量,说一说谁高谁矮。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容易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快乐。

三、重视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新知识时,先让学生操作学具,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把操作过程进行整理和复述。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学“谁比谁多(少)”时,我首先让学生按要求摆小花5朵、五角星10个,然后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谁多谁少,谁比谁多(少)几。经过观察、组织语言,学生能说出“五角星多,小花少”“角星比小花多5个,或小花比五角星少5个”。这样教学,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出两种物品数量间的关系。可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促进了思维语言的发展,提高了理解能力。

四、重视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结论,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探索。例如,二年级上册中“数一数”“乘法口诀”“分一分”“抛硬币”等都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动手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采取小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先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每组准备好小棒、小珠子、记录表,再提出合作动手操作的任务(每根小棒串6颗小珠子,串9串),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即一人串小珠子,一人记录,一人监督记录是否出错,一人汇报每一次的操作结果。学生很快通过动手操作得出4串有几个珠子、8串有几个珠子,并能根据串好的珠子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出6的乘法口诀。通过亲身操作探索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五角星珠子小棒
拼五角星
巧摆五角星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与树一样大的珠子
一起数小棒
放珠子
“好玩”的五角星
摆珠子
巧移小棒
纸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