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好”之道,得“真”之趣跟课文学写作系列(二)

2015-03-01熊向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作文同学老师

◎熊向华

寻“好”之道,得“真”之趣跟课文学写作系列(二)

◎熊向华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真话,抒真情】

【教学目标】

1.学生对作文“好”与“真”的认识清晰具体。

2.学生掌握表现“好”与“真”的写作方法。

【教学创意】

学生每次接到写作任务,总是脱口而出:写不好!“写不好”这三个字,其实大有文章。学生说这三个字时,潜意识中应该是这样的:作文一定是好的;我写不出好的作文来,所以我不写。究竟什么才叫“好”,学生甚至教师也未必真的有一个标准。不信,你问问学生,答案肯定丰富多彩。教师跟学生灌输了多少“好”作文的技巧,就会有多少答案。在技巧和方法的层层包裹之下,学生也就畏缩不前、举步维艰了。所以我认为,写作首先从解套开始,让学生回归到写作的正道上来:写作就是自身情感的诉求和表达,要说真话,抒真情。

关于写作中的“真”,是个很深奥的话题,如何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这是每个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以教材为主,结合具体的语言内容,向学生做细致的分析,一点一滴逐渐提升学生对“真”的认识。具体的做法就是将“真”细化:想象的真、夸张的真、幽默的真、细节的真……借此让学生明白艺术的“真”。

【教学简案】

一、导入

二、问诊学生,找出病因

1.什么叫“好”?(通过具体的实例,在对比中让学生的认识逐步清晰。)

2.“好”的标准是什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概括。)

三、进一步认识“好”中的“真”

1.什么才是“真”?

2.怎样做到“真”?(以课文为例,自然亲切,便于挖掘。)

四、总结,演练,布置写作

1.请结合下面场景,写一段话。

①爸爸的袜子破了一个洞,大拇脚趾伸出来了。

②校园的花草真美。

2.作文: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默默关注着我们,伴着我们成长的人,他们就是我们的家人、老师、同学、朋友……请拿起笔,去找回那些曾经遗失的感动吧!

请以“遗失的感动”为话题,自由作文。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每次作文课上,老师最不愿听到的三个字就是“写不好”!学生一说这三个字,明智的老师应该马上取消写作课,否则是自讨苦吃。学生此话一出,也为不写作文找到一个上佳的借口。(学生笑)怎么办呢?

二、问诊学生,找出病因

师: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今天想问问几个同学。黄本超同学,你认为自己的作文写得好吗?

生:不好。

师:不好具体表现在哪个方面?

(生摸着头想了半天,说不出来。)

师:再来问一个同学,朱子轩同学,你认为自己的作文写得好吗?

(生不回答)

师:不好回答了。说“好”没信心,说“不好”没理由,那老师来说说。

师:同学们写了这么多年的作文,一直没有弄懂什么样的作文才叫好作文。只知道老师说好就好,并且作文一定要写好,至于好作文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大家心里也没底!这个标准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得好好研究,免得大家今后还拿“写不好”为借口。

(屏显)

例一:远处,一台挖掘机在废墟上拆房子。

例二:远处,一台挖掘机在拆迁区不停地拆房子,他粗大的手臂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左,时而右,忙个不停。

例三:那个早晨,站立在工作组对面的那栋房子被拆掉了。挖掘机的大手在空中挥舞,稍一停顿,房顶就塌陷了。然后它轻蔑地一挥,一面墙随之倒掉。我们站在屋里,透过玻璃窗看着外面正在发生的这一切,像看一出遥远的哑剧。

师:这三句话,说的意思差不多,你认为哪句要好一些?

生:第三句。

师:为什么?

生:他的语言很生动,还运用了拟人手法。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很生动。

师:(笑)大家从修辞、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分析,很好。我又要问同学们了,你写作文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习惯?

生:(难为情)很少用。

师:这样能使文章生动的手法为什么不用呢?

生:用不上,写着写着就忘记了!(生笑)

师: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作家为什么一下子就把这些东西全用上去了呢?请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再想想。

(屏显)

城市的拆迁,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很多人随着政府的一声令下,不得不离开祖居多年的家园。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就这样在朝夕间荡然无存。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东西,已成为根的一部分。这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拔根运动,活生生地斩断根与土地的血脉关系。这是一代人无法回避也不被理解的痛。当这种失落用金钱来填补时,生活着的人就彻底退化为生存的人,对金钱的欲望便没有了止境。这是精神家园失落的痛。

生:老师我明白了,这样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更具体真切。(学生似乎懂了)

师:趁热打铁,看看这几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这两句哪句要好些呢?

(屏显)

例一:有一座老房子,屋顶破了一大块。

例二:有一座老房子,房顶被风雨掀掉了一大块,露出的洞口仿佛惊讶不已的嘴合拢不起,那一种无言的破落,锥子一样刺人、激人。

生:第二句写得好,他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农村的萧条景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生:用老妇人比喻,与现在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的现实很契合,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

师:再看一组,这两句话都是写吃,你觉得谁写得好?

(屏显)

作家写“吃”:还有瓠子。瓠子生长周期比南瓜短,开白花,洁净无瑕,一条条青瓠子隐约在绿叶间。新麦动镰,挑到稻床,用连枷脱粒,新麦挑到机房碾粉,去菜园“咔擦”一声摘一条大瓠子,做一锅瓠子面汤,沿碗边吸溜一口,鲜到舌根。

同学写“吃”:早上,我买了一碗酸辣面,吃得真过瘾。

生:第一句写的是情趣盎然,令人垂涎三尺。第二句除了作者本人过瘾外,读者过不上瘾。

(生笑)

生:第二句太简单了,情感不丰富。第一句作者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将吃面这个普通的事件写得很有层次和内涵,让人感觉到作者内心高兴喜悦的心情。

(师点头赞许)

师:我们再从课文中找些例子看看。

(屏显)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生:第一句运用动作的描写,将小孩子的天真以及对老师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第二句运用环境描写,把作家对春天到来,母亲又获得新生的喜悦之情生动诗意地表达了出来。

师:差不多了,答案就要揭晓了。什么样的作文才叫好,大家心中应该有底了吧?

生:要有感情。

生:不是给老师写的,是跟老师交流感情的。

生:写作就是想办法把感情表达得真切生动。

……

三、总结,揭示主旨

师:大家紧扣感情一词,说明大家已经找到了答案,老师想跟大家概括一下。

(屏显)

好的标准: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

技巧地建立在情感诉求之上

师:所谓写好文章,就是只求切合要求,不奢求别出心裁;只求文从字顺,不奢求语言文采;只求言之有物,不奢求立意深刻;只求形式适宜,不奢求形式新颖,做到情动文动。

四、进一步探究“真”

师:是不是有了情,文章就可以出彩了呢?下面请欣赏改版的《我的老师》。

(屏显)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枝先生。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她教我们跳舞,观察蜜蜂,还教我们读诗,像这样的教师,有谁不喜欢呢?特别是她还援助过我一件事,帮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这在一个孩子眼中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以至于放假了,我还对她念念不忘。蔡老师,我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您一面啊!

师:怎么样?

生:(笑)您这不叫“改版”,叫“盗版”。

师:我也表达了情感啊,为什么大家不认同呢?好,我们对照原文好好研究一下。

师:我这个“盗版”的差了什么?

生:缺少外貌描写。

师:没有外貌的描写,读上去有什么感觉?

生:蔡老师的形象很模糊。

师:仅仅是模糊吗?我们读一读。

(屏显)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右嘴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生:我们知道了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还抓住了蔡老师外貌上的显著特征。蔡老师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了。

师:说得好!寥寥几笔,把人写活了。如是一个原本陌生的人,就变得熟悉了。这就叫真,叫做“人物形象的真”,要想达到这样的真,必须:共性+个性。共性:美丽温柔;个性:只有十八九岁,右嘴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

(屏显)

人物形象的真:共性+个性。

共性:美丽温柔。

个性:只有十八九岁,右嘴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

师:大家再找找,还差什么?

生:文中两件事写得也很具体生动,比如老师帮我那件事,既写出了我受到嘲讽后的痛苦,又写出了受到老师援助后的感激,很真实形象。

师:说得好,你能进一步分析一下吗?就按照刚才我分析外貌的方法。

(生挠挠头)

师:试试!

生:好像运用了神态描写,写母亲时。表现母亲很挂念父亲。

师:说得好啊!

生:还有语言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内心的痛苦和感激。

生:写同学们的语言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痛苦。

师:挖得蛮深嘛!文章这么写起来,还愁什么!

生:后面写我暑假想念蔡老师也运用了动作、语言等描写。

师:触类旁通了。这些语言都给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有如身临其境,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才有劲,有味。给这种方式取个名!

生:具体的真!

生:再现的真!

生:形象的真!

……

师:都对!除了这些老师还选取了课文中的几段,欣赏欣赏。

(屏显)

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生:比喻的真!

生:夸张的真!

师:真厉害!再来一张。

(屏显)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师:形象具体的真!抽象的情通过打比方变得具体生动,感同身受!

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真”的例子,大家只要做有心人,就会有很多发现和惊喜。课后大家可以多交流、多探究,争取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为我们的写作增色添彩。

五、总结,演练

师:文章的“真”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做出来的,绝对不是对生活的实录,它可以实实在在,也可以天马行空,纵横捭阖,但归结起来,无非是让情感表达得更加具体真切。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真”和“情”统一起来,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便诞生了!

师:找到了答案,下面就练练。

(屏显)

请结合下面场景,写一段话。

①爸爸的袜子破了一个洞,大拇指伸出来了。

②校园的花草真美。

生:爸爸一回家,往沙发上一倒,将两只脚往茶几上一放,仰着头,望着天花板发呆。忽然,我发现,爸爸的一只脚上的袜子破了一个洞,大拇指破洞而出,高昂的指头,好像刚从土里钻出来的黄豆芽,胆怯地四处张望;更像是从弥烟中冲出重围的士兵,大口地喘着粗气。爸爸的脚太臭了!爸爸也太累了!

师:体贴劳累的父亲,真情流露出来了!领悟力不错!

生:校园是花的殿堂,有名的,无名的,叫得出的,叫不出的,一年四季,从不缺席。走在校园的大道小径,眼睛绝不会寂寞。清晨,走进校园,道旁的小花一丛丛迎风招展,短茎在风中微微颤动,好像在给早起的英雄们招呼问好。晚上凉风习习,林立在道旁的一盏盏“灯笼花”次第开放了,他们发出黄晕的光,将回家的路照得亮亮的、暖暖的……(掌声)

师:虚实相生,她是带着美好的感情写的。只要情动,万物都有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异曲同工之妙啊!

师:今天再布置一篇作文,下课。

(屏显)

我们身边,总有一群默默关注着我们、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人,他们就是我们的家人、老师、同学、朋友……请拿起笔,去找回那些曾经遗失的感动吧!

请以“遗失的感动”为话题,自由作文。

(湖北省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433300)

(本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子课题“跟课文学写作”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060)

猜你喜欢

作文同学老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