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中之“瑕”:李白诗作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刍议
2015-03-01赵海红
赵海红
(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瑜”中之“瑕”:李白诗作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刍议
赵海红
(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李白诗作的选编是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版本在选文思路上略有异同∶绝大多数版本选文以“文质兼美”为入选的基本标准,一些版本选文开始自觉关注学生的阅读接受心理,个别版本将李白诗作进行整个单元设计。整体而言,李白诗作的编写策略在考虑选文编排的学理依据、学生理解诗作的力度以及诗作审美元素的设计等方面有待提高。
李白;诗作;小学语文教材;选编
李白诗作的选编历来是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来,我国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对李白诗作的选编一如既往的重视,继承中有创新,本文试对这些版本关于李白诗作的选文思路和编写策略进行粗略整理、分析与探究,以期对小学语文教材李白诗作的选编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李白诗作入选的基本现状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李白是小学生接触古诗文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这和文学界长期以来对李白的研究与认知相一致。李白诗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编选现状大致如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入选古诗词44首,李白作品6首,分别为《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所占比例约为13.6%。苏教版共入选古诗词32首,李白作品直接呈现的有2首(《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间接涉及的有2首(英英学古诗中涉及《静夜思》和散文《黄鹤楼送别》中涉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占比例分别约为6.3%和12.5%。语文版共入选古诗40首,李白6首(分别为《静夜思》《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占比例为15%。长春版共入选69首(不含课后积累部分51首),李白5首(不含课后积累部分1首),占0.72%。冀教版共入选古诗38首,其中李白14首,分别为《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以及一个单元《追寻李白》,该单元包括了李白10首诗作,《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沙丘城下寄杜甫》《上李邕》《秋浦歌》《行路难》,李白诗作在所选的古诗中所占比例约为36.8%。显然,李白诗作在冀教版古诗教学中占了重要地位。各版本对李白诗作的选编中,编者在选文思路、编写策略等方面各有千秋,也有一些共同的偏颇。
二、李白诗作的选文特征
1.选文继承“文质兼美”的基本标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中入选率高的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基于历代文人墨客对这些诗作的价值选择与审美认同。李白的《静夜思》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篇”,具有自然又含蓄的境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堪称神来之笔,其中下笔之绝妙,想象之超凡,夸张之大胆,历来备受嘉誉。尤其是诗中“生”“飞”“挂”“落”等词的选用,盘活了整首诗,末句更见李白“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难怪苏东坡在《戏徐凝瀑布诗》中曾称赞此诗为∶“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1]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送别诗中的珍品,唐汝询的《唐诗解》中评价其为∶“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别之情,俱在言外。”[2]蘅塘退士赞誉其为∶“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丽句。”[3]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更彰显了李白对汉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在二十八字的绝句中地名就有五处,共占十二字,分别为“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更为重要的是读来丝毫无拗口之嫌,反显酣畅淋漓,轻快之至,极为罕见。王麟洲曾评为“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这正是诗仙李白的自然天成之处,也是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汉语驾驭能力。可见,在选文过程中,李白诗作“文质兼美”的内在品质是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标准。
2.选文开始自觉关注儿童阅读心理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继承了选文应具备“文质兼美”的标准外,还将儿童阅读接受心理作为了选文的重要参考因素,这是对儿童阅读心理的自觉关注和儿童阅读权利的自觉追求。如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入选《古朗月行》原文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4]出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心理的考虑,编者只节选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一部分李白从儿童视角出发描写对月亮美好又稚拙的认识,既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又写出了月亮的透彻皎洁,它将孩童的天真与童趣表现得一览无遗。删减了原文中后六句,一方面降低了文中难读难懂难认的汉字障碍,另一方面也删除了诗作中大量的古代传说,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同时也摈弃了成年人独有的凄凉心境,只留下一份最纯真的追月情怀,可谓一举多得的节选佳作。长春版也选了此文,题目标注为“《古朗月行》(节选)”,这样做更为严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入选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5]此诗用语朴素,却字字见奇,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仿佛一位老顽童和孩子之间的低声细语,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一群孩子随着李白攀爬那高山高楼,一同体验那份惊恐与欣喜。类似的作品选编是对传统教材李白诗作选编的重要突破,是教材中切实关注儿童阅读心理的最佳诠释,也是语文教育界关于阅读是文本、作者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理念在教材层面上的实践。
3.选文以李白为中心设计单元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对李白诗作的选编一般以“单篇”形式出现,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将李白诗作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可谓独树一帜。该教材以“追寻李白”为单元主旨,共入选了李白的10首诗作∶山水篇(《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友情篇(《送友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沙丘城下寄杜甫》),理想篇(《上李邕》《秋浦歌》《行路难》)。[6]山水诗篇表现了李白寄情山水的潇洒与独行;友情诗篇传递了李白对友人的重义与深情;理想诗篇中更流露出李白的傲气与率真。“追寻李白”的单元设计较成功地引领学生从李白诗歌作品中感受李白的诗歌魅力和人格魅力,着眼点在作者诗仙李白身上,以期让学生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李白、走进李白、追寻李白,触摸他不朽的诗魂。足见冀教版编写组对李白诗作及其人格的独到理解和钟爱。较之常以“古诗两首”“古诗词二首”等形式依附于自然、人文等单元主题的组元方式,这一“追寻李白”的单元设计更显独具匠心。这种设计的上位理念是“知人论世”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种基本观念,也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原则,值得借鉴。
与此相关,李白人格精神的传承也受到其他编者的关注,如《铁杵成针》《李白求师》、余光中的《追梦李白》等内容的入选教材,也是期望通过李白的人格精神传承对学生的人格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李白诗作的编写策略缺失
相对于李白诗作选文思路上的勇于创新而言,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在李白诗作的编写策略上略显暗淡,仍需语文教育界共同努力以求改进。
1.应增强选文编排的学理依据
纵观各个版本,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样一篇李白诗作,分别安排在哪个年段,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究竟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意性、波动性较大。以《独坐敬亭山》为例,长春版一年级上册“汉字家园(二)”单元就选了此诗[7],主要是作为识字的教材,分别设计了“马、牛、羊、鸟、鱼、虫、独、坐、高、飞、去、不、只”等字。从教材的设计来看,也不是完全根据此诗来教汉字,“马牛羊鸟鱼虫”六字中只有“鸟”字在诗中出现。教材对这些汉字的教学主要依据象形字的字理进行设计,画面只为字理教学服务。而对诗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意境,教材的画面上丝毫没有体现,甚至有些干扰。《独坐敬亭山》的确涉及了“鸟”字,但却是“众鸟高飞尽”,根据诗文的意思看不见鸟才对。教材设计时在树枝上画了一只鸟,以便进行汉字字理教学,但这不便于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还有“不”字在“相看两不厌”中,教材在诗文中标注为bù,但是读的时候“不”字在语流中发生了变调读为第二声,对刚入学不到两个月的学生有些难度。人教版在小学四年级下册也选了《独坐敬亭山》,教材要求在识字的基础上理解诗作。对诗作中“敬亭山”“闲”“厌”作了注释,要求背诵,并能根据诗作画图。[8]两者之间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独有偶,李白的《望天门山》,人教版将它编排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只是在基本理解和背诵的层面上。苏版编排在了初中二年级上册,加重了诗作审美意蕴的点拨。由此可见,对李白诗作的编排如何体现学生的年龄梯度和审美差异,以便更好地发挥李白诗作的教学价值,值得学界深入探究。
2.应加大引领学生理解诗文的力度
小学语文教材在引领学生理解李白诗作方面略显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本的基本注释有些缺失。准确把握古诗文字词的注释义是学生理解诗文和走进诗文的前提和基础。笔者发现,有些重要的字词,需要教材注释却没有注释。如《静夜思》中的“床”字,典型的古今异义,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都选了此诗,奇怪的是这些教材无一对其进行注释。这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文的真实意义,因为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误解了诗作中“床”的本义。再加上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会读其音却可以不辨其形,更可以不知其义,也就是俗称的“念天书”,也就是说教材中要求“背诵”并不指向诗作的理解。第二,文本有些字词虽有注释但注释的准确性有待商榷。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对“黄鹤楼”“之”“故人”“烟花”等进行了注释,对这些字词加注释表明编者开始关注文本的理解层面,较之前者无注释无疑是一种进步,但个别注释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如人教版对“烟花”一词注释为“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9]较之百度上对此诗的注释,“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10]人教版注释上显得有些单薄,这样的注释不便于激发学生对诗作丰富的感受力。另外,对诗作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还涉及语境义。如《静夜思》中的“举”字,李白用“举头”而不是“抬头”,为何?因为李白当时身缠疾病、身无分文,望月思乡之情才会如此沉重。可见,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材可以适当提供诗文的创作背景,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作所传递的情感,也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恰如其分地传递情感的语用能力。
3.应加强李白诗作审美元素的设计
李白诗作的审美至少应该包括清新的意境美、和谐的音律美、明快的语言美、飘逸的情思美、神奇的想象美。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设计中,缺乏抓住李白诗作中的意境、音律、语言、情思、想象等审美元素进行设计。教材一般都是识字、朗读、背诵、默写、谈感受,背其他同一主题的诗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理解诗作时,如何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李白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在朗读诗作时,如何引领学生通过停顿、重音、延音等感受李白诗文的韵律美;整体观照诗文时,如何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李白诗作的意境美,以及诗作中所呈现的想象美,这些审美元素的涉入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感能力和文学品鉴能力的提升。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引领学生走进诗作、走进诗作审美境界的设计上相对薄弱,可以在教材中适当加入一些“咬文嚼字”“名家点评”“知人论世”“名句赏析”“朗读提示”等内容,以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与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现行几个版本已经在李白选文的质量、新选文的推出、李白人格资源等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编排的学理逻辑、理解诗文的力度以及诗作的审美元素设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讨,以求在小学阶段充分领略和感受李白诗作的艺术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李白作品的教学价值。
[1]苏轼.东坡全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2]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3]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白.李太白集[M].线装排印本.合肥∶黄山书社,2012.
[5]郑国民,马新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郭振有,陶月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M].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8]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9]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EB/OL].http∶//baike.so.com/doc/979228.html.
[责任编辑:黄晓娜]
G623.2
A
1002-1477(2015)05-0031-04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5.009
2014-05-22
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度课题(LB10-24)。
赵海红(1979-),浙江云和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