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2015-03-01许昌良
许昌良 向 颖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037)
“新平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许昌良 向 颖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03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更是素质教育应有的价值诉求。无锡市凤翔学校倡导的“新平民教育”——让教育坚守“底线”∶平等共享,尊重差异;让教育彰显人文关怀∶迎来自信,关注发展;让教育渗透民主∶尊重多元,包容与欣赏;教育让生活引领∶幸福成长,回归生活。
新平民教育;公平;人本;生活化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市内部新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当下,如何破解城市内部的教育“二元化”结构难题?怎样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平等的教育?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位于无锡中心商贸区的西北部,虽然是无锡市的中心城区,但是却有着奇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学校抓住历史机遇,研究教育规律,找到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践行“新平民教育”宗旨。在融合无锡地方历史与文化基础上,学校坚守自己的“新平民教育”宗旨,统筹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打破城市内部针对农民随迁子女的教育制度歧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平民教育”观。
一、让教育坚守“底线”:平等共享,尊重差异
我们倡导的“新平民教育”,“新”就新在——平民已经“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使人人能得到教育,即“人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平民及其子女,体现为“普世性”。学校坚持“入学对象均等”、“入学条件均等”、“师资队伍均衡化”为核心原则,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影响力,使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家庭。由于学校位于无锡市城乡结合部,全校(中、小学)新市民子女比例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2.5%,仅初中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达760人,占全校初中学生中人数的47.3%。针对这一生源情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破除制度性歧视,一律给予学区内孩子同等的入学待遇。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在居住时间、社保等方面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予入学政策上的倾斜,降低入学“门槛”;另一方面,给予困难学生减免各种费用,保证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都能随班就读,享受同等教育。向受教育者所提供的教育条件在形式上包括数量、质量、内容等方面是相同的,每个孩子接受教育服务是均等的。学校采取“均衡分班制”,即先确定班主任,再均衡配备各科任课教师,然后参考学生的学籍卡信息,将学生均衡分到班级,最后由班主任抽签确定班级的办法编班。这从根本上确保了各年级、班级实现设备投入、学生生源、师资力量分配的公平合理,也消除了家长择校、择班、择师的心理。
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导致了城乡学生的现实差异。我们认为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新生入学后,我们要求我们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细致观察、分析、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重点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现状,善于发现、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和闪光点,禁止用同一种标准去评价、衡量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现状,年级组因势利导,制定“分层教学”计划创设有个性化、针对性的课程,制定和实施《补差成长方案》,通过集团内部“补差”、“提升”来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达标。这里的“达标”就是我们的一条底线——学生的基础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都有成功的机会,力争让每一个孩子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不仅是我们的口号,更是我们一直在坚守的“教育底线”。
二、让教育彰显人文关怀:迎来自信,关注发展
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是“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的“新平民教育”观中,“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特性的个体的人,而不是将学生沦落为被比较的“人”,沦落为被比较的“工具”。学校反对那种围绕着知识、分数、升学率和几个“尖子生”团团转,明显背离了素质教育特征的应试教育模式。反之,学校始终强化“自主性”和“人本”意识,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把学生的思想、感情、体验和行为看做教学主体的一部分。学校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样态,提出了“本色课堂”的概念。使教育回归其本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颗(育人)心,辅之以最有效的教学辅助器材,杜绝各种花样百出、哗众取宠的干扰。学校始终把学生当做“第一生产力”,课堂教学体现为“以生为本”。我们主张构建“自主互帮,合作探究,活力四射,高效灵动”的课堂。即把“教”室变成了“学”堂,促使将“先教后学”调整为“先学后教”;从“示范模仿,讲解接受”逐步走向“自主探究,参与体验”;由原来的教师“包办代替”发展到学生的“自主建构”。
在各个教学、管理环节,都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不唯书、不唯上,要拓宽视野,创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案。我们认为,只有评价手段的创新和教学方式上的“与时俱进”,才能准确把握教育的时代脉搏,才能彰显教育的人文关怀。我们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加注重“过程”,关注“发展性”、“综合性”评价的指标。如∶成长记录、学习态度、参与课堂、情感体验、创新情况、协作精神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等。从“单向”转为“多元”,增强评价主体与对象间的互动。摒弃传统评价对学生“优”、“良”、“中”、“差”的目的性甄别,更强调的是发展与引发学习者的反思。我们的期望是“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有均等出彩的机会。”
三、让教育渗透民主:尊重多元,包容与欣赏
在教育领域,民主则意味着教育开放、宽容、欣赏、多元等品质,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在凤翔学校这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每个人的地位、人格都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教师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要“蹲下来看学生”。
我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不能只顾“抬头走路”,还应向学生“让步”,学会“接纳”和“欣赏”,学会“育苗思维”,用心去包容学生的缺点,发现学生的长处。我们把教育过程比作是师生共同演奏“交响曲”的过程,只有让每一种“乐器”的作用都发挥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交响曲”演奏得最终成功。如何演奏好这首和谐的“教育交响曲”,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课题。在实践中,学校以社团建设为抓手,以“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为目标,将社团建设纳入课程体系。学校共开设了63个社团,其中中学部七、八年级学生参与率100%,40%以上教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社团,课程部每学期组织一场“社团招募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社团组织,学生可以自主设计社团社标、社徽和章程,可以自己组织社团活动,对社团进行民主管理,也可以中途“跳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的教育设计应建立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特征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特点及接受能力,研究和规划教材内容进度。为此,学校加强校本课程机制,制定了《凤翔实验学校校本课程规划》,切合学生实际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校本课程体系。你的篮球打得好我们就开设篮球课程,你的跳绳本领强我们就开展跳绳比赛,你的字写得好我们就开展书法社团……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出彩的机会。学校采取这种做法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自信,让教育使人更加幸福。”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民主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地追求超过别人。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将会变成改变人生命运的源泉。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挖潜”,成就学生的“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必胜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得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四、教育让生活引领:幸福成长,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生活教育是教育的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所以基础教育过程要始终体现“生活化”、“平民化”,要接“地气”,重“基础”。学校47.3%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新市民子女,62%的本学区学生家长经济地位也较低,他们属于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没有精力、财力、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面对学区生源较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新市民”子女人数较多的现状,如何让这些孩子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对教育的伦理拷问和学校教育道德与否的选择。我们认为,只有植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将教育向“生活化”回归才能找到出路。
在实践中我们抓住了“国学”这个“根”。根据学生、家长、社区的实际情况,以“百千万”阅读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阅读型学校”、“阅读型社区”的建设。所谓“百千万”,是指学校从中国国学经典中选择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公布《凤翔实验学校教师推荐书目》、《凤翔实验学校中小学生推荐书目》、《凤翔实验学校家长推荐书目》,以必读和选读的形式,分别向教师、学生、家长公布推荐,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师生家长共同阅读。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目的以及其他实际情况编排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赏析、诵读经典,进行“文道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让孩子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人类智慧的启迪。学校始终抓住“养成教育”这个“本”。我们认为教育和种植庄稼极其相似。养成教育是培“根”的成功教育,是拒绝“化肥”和“农药”的生态教育,是发扬人的生命潜能的人文教育。在实践中,凤翔把对“人”的培育放置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善解人意、勤劳、爱整洁、讲礼貌、爱学习之类的基本品质,将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自信、有教养的人。学校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礼仪、自我激励等各个方面融为一体,利用班会、开学典礼、军训国防(少年女子军校)教育、仪式教育、升旗仪式、科技节、艺体节、班级名片、徒步拓展、班级主题班会等德育活动载体将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体验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质,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诚实的行为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深知,在当下推广和实施“新平民教育”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阻隔,最为关键的是要将这种教育理想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有信心去实现、践行这一既定路线,在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上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责任编辑:江桂珍]
G522.3
A
1002-1477(2015)05-0004-03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5.002
2014-11-26
许昌良(1967-),男,江苏无锡人,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向颖(1976-),男,江苏无锡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