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科国际评估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北京大学国际同行评议的考察和分析

2015-03-01姜国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院系评议学科

何 峰 姜国华

以学科国际评估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北京大学国际同行评议的考察和分析

何峰姜国华

介绍了北京大学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做法,即,引入战略管理的相关方法,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标准化评议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常规化、制度化的方式对院系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进行全方位“诊断式”评估。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国际同行评议的经验和效果,就建立常态化国际评估机制、保障评估过程独立性、关注人才培养、辩证看待和准确理解评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思考和讨论。

评估;学科建设;国际同行评议;北京大学

高等院校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历史使命。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载体,其建设水平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国际经验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和学科始终处于评估之中,其中很多是来自国际评估。通过学科国际评估,大学可以对自身学科的国际地位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既能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能更好地确立大学的学科发展战略[1]。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目前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国内部分高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方向,引入国际通行标准和经验,自主探索学科国际评估,促进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经验,并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高等学校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扩大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到“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学科国际评估在国内逐渐得到了更多关注,代表了我国高校开展学科评估、推动学科建设、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动态。

一、学科国际评估的实施背景

西方高等教育实施学科评估由来已久,并分别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估体系。以英美两国为典型,发展出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注重科研和注重院校整体发展三类不同侧重的评估模式[2]。邀请国际同行专家对院系和学科发展进行 “诊断式”评估,是西方发达国家知名高校开展学科评估的通行做法,通过周期性的同行评议为高校、院系和学科总结自身发展现状,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合理分配资源并提高使用效率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自1998年我国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以来,一批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高校陆续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尽管观点各异,但拥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学科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鉴定学科国际定位的方式是学科国际评估[3]。进入21世纪以来,部分高校开始引入国际评估的做法,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先行先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部分学科的国际评估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北京大学学科体系完整,在人文、社科、理学、医学、新型工学等领域综合实力雄厚,国际学术声誉良好。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北京大学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有16个。在最新发布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排在第39位,位列亚洲第二,仅排在日本东京大学之后。基础学科方面,数学排在第17位,物理第15位,化学第9位。在“QS世界大学学科2014年年度排名”中,北京大学有21个学科位列世界50强;在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14年公布的数据中,北京大学有1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4]。学科建设的现有基础和成果,使得开展学科国际评估具备了成熟的基础条件,学校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国际同行评议,计划每年完成2~4个院系的评议,目前已完成4个院系,正在实施3个院系/中心的评议。

学科国际评估工作的引入,反映了我国高校学科评估方式的演变,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科评估模式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学科评估贯穿于学科发展的整个周期,在初始阶段,学科评估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力量主导,高校被动地接受评估;在成长过程中,高校和学科开始主动总结和反思,开展自我评估,思考和讨论学科的今后发展方向;在成熟阶段,高校和学科以更主动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发展演进到“诊断式”评估模式,学科评估真正成为学科发展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内在驱动力,服务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二、北京大学国际同行评议的实施方案

1.目的和意义

国际同行评议是国际上高等院校为检查本校各学科在科研、教学和发展等诸方面的优势劣势以及相对国际地位等方面而定期(一般为5年)开展的评估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现状、发现差距,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

开展国际同行评议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以国际一流学科为参照系,以国际标准和视角梳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存在的问题、发展瓶颈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助推学科内涵提升和长远发展;提升学科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向深层次发展;探索学科评估方式的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科评估模式及组织管理体系,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

2.基本理念和原则

国际同行评议的评估方式和目前国内外同时存在的各类大学、学科、项目的排名评估有着根本差异。国际同行评议不是根据学科发展现状进行排名或打分,也不作为行政班子考评业绩的依据,其结果是一份关于学科发展现状的评议和建议的“诊断式”综合报告,在评估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与国际上同类学科和院系的差距,为学校对被评议院系发展情况的总体把握提供依据,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参考。在具体方法上,国际同行评议注重对内涵、质量和影响力的分析,辅以数量统计,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在评议过程中不仅要提供评估材料和量化数据,而且评议专家要在被评估的院系现场进行充分的考察、参观、座谈等交流活动,进一步了解文字、数据以外的深度信息。

3.组织机构

国际同行评议着眼于学科发展,而院系既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和依托,也能实现对评议过程的组织支撑,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大学内部实体运行的二级院系作为评议单元。研究生院在学校层面负责协调和指导,根据学校总体学科建设的需要和工作部署,确定评议对象和方案,指导组织和实施工作。

4.主要流程和环节

国际同行评议的方案和流程设计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融入了北京大学自身的思路和特色,创新理念和方法,形成了标准化的日程设计和工作方案,其中主要环节的要求及流程设计如下:

(1)专家组成和遴选。评议委员会的成员一般为7人,要求是国内外本领域有较大影响、活跃在学术前沿、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并具备一定管理经验或评议经历的专家学者,其中1人为本校非本单位且专业领域比较相关的学者,6人为国外学者,根据情况可邀请1~2名华人专家。院系按1∶3比例提名,由研究生院遴选、联系确认之后组建评议委员会并确定组长。

(2)撰写自评报告和通讯评议。自评报告是最重要的评议材料和依据,由被评议院系负责撰写,全面整理和客观报告本院系的发展状况,核心内容包括:学科发展现状与战略愿景、科研质量和水平、人才培养和教学、教师评聘机制、科研硬件支撑、行政管理服务保障、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社会服务和影响等。完成后由学校提交给评议专家先以通讯评议方式进行审议。

(3)现场评议。现场评议是评议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进入现场前,学校组织专场报告会介绍中国高校的科研、人事、高等教育体制,以便专家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国情和学校的概况。

现场评议一般历时两天,评议专家深入院系调研,听取院系领导班子汇报院系整体发展状况,现场参观教学、科研环境,与教职员工、本科生、研究生、校友代表交流访谈。

在基本环节完成以后,评议专家与院系领导班子座谈,交流尚存的疑问和问题,同时通报评议基本判断和建议。评议专家与学校领导层座谈,反馈评议的基本结论和初步建议。

(4)提交评议报告。现场评议后一个月左右,评议委员会向学校提交一份完整而全面的“诊断式”评议报告。评议报告引入管理学中战略管理的方法,运用SWOT方法深入分析院系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从教学、科研、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和评价,提出发展建议。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学科的国际 “对标院校”(即现阶段具有可比性)及“目标院校”(未来发展目标和期望),“目标院校”按阶段列出,例如5年内达到A院校水平、10年内达到B院校水平。

(5)研讨和制定行动方案。收到评议报告后,研究生院将报告要点特别是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等向学校领导层汇报,开展专题研讨。同时,院系以战略研讨、专题研讨等方式组织深入研讨和全面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改革提升的构想、思路和对策。

之后,学校领导层、职能部门与院系领导班子组织专题研讨,为下一个评议周期(5年)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并反馈给评议委员会。其具体执行和落实情况则成为下一轮评议的主要考察内容,由此过渡到新的建设和评估周期,实现评议的常态化和周期化。

三、国际同行评议的初步效果

如前所述,开展国际同行评议的主要意义在于对院系学科的长期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作为一项新举措,其长期效应在当前尚未显现,从短期来看,国际同行评议对院系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则已经有所显现。

20世纪,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出土了大量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回鹘文等多种语文的古文书。绝大部分文书已经陆续刊布,并有学者进行研究。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博物馆公开展出的三件元代蒙古文、汉文文书,前贤似未曾论及。笔者不揣浅陋,考释如下。

1.国际同行评议的引入本身是高校探索学科评估机制改革的新举措

以制度化的方式将国际同行评议确定为常规工作,以5年为基本周期,滚动式开展自我评估和同行评议,学科评估理念和建设思路转向国际视野和世界先进经验,形成学科建设的主体意识,构建内生发展驱动的学科评估体系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是高校学科评估模式趋于成熟的标志。

国际同行评议的过程特别是撰写自评报告和组织现场评议,本身是对学科建设和院系发展现状的一次自我评估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总结成果、发现不足、思考未来。通过这个过程,学校和参评院系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的认识得到深化。关注过程、注重质量体现了理念上的变化,战略分析法的运用是方法上的创新,以“对标院校”和“目标院校”提供对照和参照,则扩展和丰富了学科评估的内涵。此外,设计、组织和实施国际同行评议是对学校管理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职业化水准的一次检验,提高了学校行政系统的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国际化理念,这对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2.通过评议全面剖析了院系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自身体制机制建设等各方面

评议委员会从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为院系和学科发展问诊把脉,提出相应建议;院系以评议结果为坐标,明确发展目标和改革方向,制定发展战略及具体方案;学校吸收和采纳相关建议,致力于推动全校层面的改革深化。

例如,评议报告中指出,目前北京大学仍然存在学科布局分散重复、缺乏协调的粗放现象,学校应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与整合,成立校级层面的协调指导委员会,集中提升品牌和竞争力;针对交叉学科培育机制不足,建议以“种子基金”的方式设立人才培养交叉项目、试点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联合聘任机制等;职称晋升应建立明确的学术评价标准和同行评议机制。这些建议和反馈,有助于推进院系的学科发展,也为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3.国际同行评议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

评议过程中对人才培养工作及其质量高度重视,对科学研究、师资力量的评价也以人才培养为基点。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连接点的研究生教育,不仅在学科整体发展中的定位和权重得到了进一步显现,而且在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导师评聘制度、鼓励跨学科培养、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4.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评议委员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学术权威性,在评议过程中对学校、院系有了全方位的了解,知晓了学校和院系的综合水平,这有助于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参加评议的总计28位专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3人、美国工程院院士6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人、法国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千人计划”专家4人、美国著名大学校长1人,他们对被评议院系当前的发展成绩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目前的学科方向符合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领军教师的研究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研究人员的典型特征,部分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国际同行评议,学校和院系现有的成果、优势和特色得到了认可和宣传,成为扩大自身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化水平的一个渠道。

四、学科国际评估的思考和分析

1.国际评估应列入学科建设常态化机制

以同行评议的方式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是国际上一流大学学科评估的通行模式,实践也证明这是推动学科建设的有效举措,是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在自身学科发展到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之后,开始以国际化的视野探索学科评估方式的改革,启动学科国际评估,这既是学科评估模式趋于成熟的体现,同时也是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北京大学主动选择以国际同行评议的方式来推动院系和学科的自我总结和外部评估,系统化、常态化地开展学科国际评估工作,制定了以5年为周期覆盖所有理工科院系和部分人文社科院系的同行评议方案并付诸实施,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对院系和学科进行评估,确立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根据规划科学决策,推行并落实行动举措,以实现国际同行评议服务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长期效应。

在学科国际评估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统筹规划并分步落实各类评估、评议工作的实施方案。在设计和构建学科评估的整体体系时,应面向未来,接轨国际,注重过程,系统地整合院系层面学科点自我评估、学校层面国际同行评议、社会和上级部门的第三方评估及排名评估等不同的评估方式,使评估工作本身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

2.组织过程应保障评议的独立性

科学设计国际同行评议的流程和环节对于评议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非常重要,尤其是要保障评议专家能独立地进行评议,提出客观、中立、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评议委员会直接对学校负责,其邀请信和聘书由学校签发,评议报告直接向学校提交。在专家遴选方面,提名和入选的专家首先需要具备高度负责的学术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学术声誉。部分高校在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时,考虑到专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了解程度而偏重于邀请华人专家,这对于评议结果的中立性也容易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北京大学在遴选专家的过程中对华人学者并不偏重,实际上华人学者占专家总数的比例小于25%,总体上以欧美学者为主。为便于评议专家了解国情和校情,由学校职能部门以研讨报告会的形式介绍中国高校的科研、人事和研究生教育体制,使专家能更快地适应角色。为保证评议过程不受干扰,评议期间不建议再安排学术讲座等有酬劳的其他学术活动。

3.评估指标体系应重视人才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评估和学科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育人”为最终落脚点。国际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对课程教学、研究生培养和指导、学术训练、研究生毕业后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设计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时,应充分关注人才培养的机制、环境、资源和成果,避免偏重科研课题、经费和成果发表而忽视教学、指导和培养质量,从而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互融合,共生发展。学科评估应发挥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强化质量意识,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5]。特别地,学科评估还应该突出跨学科人才培养,引导跨学科培养模式创新,推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4.辩证看待和理解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评估指标体系的差异、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等对评估结论的影响等,国际评估同样存在这些因素。因此,对学科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应客观、辩证地看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评估的指标体系应与本校、本学科的现状、特色和发展阶段紧密结合,既着眼国际前沿,也尊重学科差异,体现自身特色,通过评估对学科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真正发挥督促和导向作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1]黄容霞,WIKANDER L.一个学科国际评估的行动框架——以学科评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个案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2):42-46.

[2]蒋笑莉,王征.研究型大学学科国际评估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44-48.

[3]张光辉.浅析我国高校学科的国际评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2-74.

[4]王恩哥.保持特色 完善制度 追求卓越 以优秀的质量文化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0-21.

[5]张海防.学科授权点自我评估的研究[J].江苏高教,2012 (2):121-122.

(责任编辑周玉清)

何峰,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北京100871;姜国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北京100871。

2014年度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立项课题“国际同行评议的模式思考与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院系评议学科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超学科”来啦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的回报模式分析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