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性视域中的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启示
2015-03-01王成华
方 芳,王成华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镇江212013)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世界历史性视域中的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启示
方 芳1,王成华2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镇江21201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必须从世界历史性高度来考察社会主义。列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指导,从世界历史性视域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提出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吸收资本主义全部优秀成果和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引导和动力支撑,而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列宁;世界历史;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不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的条件下独立进行的,也就是说俄国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就已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那么,在资本主义占主导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如何使社会主义事业不陷于地域性而具有世界历史性品格?列宁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思想。这些思想对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的开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世界历史性视域中的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必须从世界历史性高度来考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倘若离开了世界历史性进程,就等于割裂了与自身周围世界的联系变成地域性的社会主义。而地域性的社会主义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世界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社会主义。列宁也认为,俄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更离不开世界历史的发展。共产主义就是由大工业造就“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列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指导,从世界历史性视域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一)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后,列宁虽然认为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任务要通过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单靠一国或几国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他又指出,在苏维埃已经取得了领导地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处于“均势”状态的情况下,一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认为“即使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推迟爆发,无产阶级政权和苏维埃共和国也能够存在下去”[1]22。列宁在新的世界历史性条件下,坚持将坚定的原则性与灵活的策略性相结合,努力探索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首先,列宁逐渐调整了“唤起世界革命”的对外战略,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以及“与世界相联系”的思想,为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争取最起码的国际条件。列宁虽然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你死我活”的,但同时认为世界已出现了“僵持局面”和“互有需要”的另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的思想,并论证了这一思想的客观基础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1919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关于国际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中指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相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以便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搞好生产、运输和社会管理工作。”[2]354同月5日他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报告中重申此主张。此后,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920年2月18日列宁在答美国世界新闻社驻柏林记者卡尔·维干德问时表示:苏俄“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居”与西方资本家互不“触犯”,“愿意同一切国家有生意往来”,“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愿意实行租让”等[3]158,160。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得以继续发展并取得较大的成效。此时期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某种均势,虽然极不稳定,但是苏俄毕竟能够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下去。列宁清楚认识到正是出于相互交往、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需要,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得以和平共处。列宁不断通过深谋远虑和灵活机动的外交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逐一打破资本主义的孤立和封锁,为社会主义国家争取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各国建立起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和平等互利的贸易关系。列宁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着眼点与首要目的是争取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最密切的经济联系,开展贸易往来和实行租让制,为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建设事业服务。
其次,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要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基于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列宁在论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时指出:“有一个极大的因素,使我们能够在这种复杂而又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存在下去,这一因素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同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贸易关系。”[1]25列宁认为,苏维埃经济建设需要世界,没有外国的经济援助,不利用外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是不可能的。他说:“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4]167同时,世界也需要俄国。“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我们就不可能有稳固的经济关系。事态非常清楚地表明,它们同样也不可能有稳固的经济关系”[5]328。“俄国需要同资产阶级做生意。另一方面,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也很清楚,没有俄国,欧洲的经济生活就不可能调整好”[6]156。苏俄于1921年3月16日与英国签订了《英苏贸易协定》,规定:双方恢复贸易关系和政治关系,并互设商务代表处以办理两国间的贸易业务;双方相互保证放弃反对另一方的敌对行为和宣传。列宁还通过民间贸易往来、工人技术援助、专家技术援助等各种渠道和方式,来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联系,特别是通过工人施加强大政治压力的方式,来迫使美国政府以及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与苏俄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与经贸关系。德国、意大利、挪威、希腊、奥地利、瑞典、丹麦和日本也与苏俄签订了类似的贸易协定,恢复或建立了通商关系。
(二)吸收资本主义全部优秀成果
列宁指出,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的学习和借鉴。针对一些共产党人不注重学习,拒绝吸取资产阶级经验,妄自尊大的做法,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7]332这一精辟论述,充分反映了列宁对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知识与文明成果的高度重视,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者要不断学习、批判、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列宁具体阐述了必须向资本家学习经营之道。他在《论粮食税》中指出:“不要害怕让共产党去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其中也包括向商人,向办合作社的小资本家,向资本家‘学习’。向他们学习,虽与我们过去向军事专家学习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学习’成绩,只有靠实践来检查:要比自己身旁的资产阶级专家做得好,要学会用各种办法振兴农业,振兴工业,发展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流转。”[4]232列宁坚决批判了那种轻商贱商的传统观念,认为从事商业活动是当前伟大的历史任务,因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劳、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现在,在我们和资本主义的(暂时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并存的条件下,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批发商这类经济界人物同共产主义似乎有天壤之别。但正是这类矛盾在实际生活中能把人们从小农经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引导到社会主义”[5]176。可见,列宁把发展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看作从小农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环节。全体共产党员都必须认真地学习经商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资本主义,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
列宁指出,不仅要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经验,而且还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资本主义在它发生发展的几百年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明成果。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要使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他说:“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8]416“不利用资本主义的遗产,就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起来。必须利用资本主义为反对我们而创造的一切文化珍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社会主义”[8]416。列宁高瞻远瞩地指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而这些科学、技术、艺术却在专家们的手里,在他们的头脑里。……靠我们群众的力量来迫使资产阶级专家为我们服务,这是困难的,但是可办到的;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一定会胜利。”[9]48-49
(三)不断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针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条件下,社会贫富分化、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状况,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就不能巩固政权。“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10]695。1902年,列宁在起草第一个党纲时对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提案先后提出过4个修改意见。在修改意见中,他始终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不仅在于“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而且在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11]232。列宁在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党纲时把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规定为:“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9]96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他又把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化:“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共产主义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必须向这个目标前进,并且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不过需要经过许多岁月。”[7]29-30
列宁特别强调从根本上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指出:“如果我们由于偏见而不能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那么我们就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困难,从而使苏维埃政权的信誉扫地。”[3]168在工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业化初期需要从农业中获得资金,需要对农民征税,农民的生活因此会受到影响,但是列宁提出这只是暂时的,待工业恢复后,就要对农业进行补偿,保护农民的利益。“我们承认欠了农民的债。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10]355。为此,列宁明确指出必须反对腐败,反对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为了防止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蜕化为官僚特权阶层,由公仆变成主人,列宁提出学习巴黎公社,建立廉洁高效政府,“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精简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必须尽可能厉行节约”[10]724。对于用非法手段获得不正当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员严厉打击,提出贪污受贿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敌人,“对于共产党员的惩办应该比对非党人员加倍严厉,这同样是起码常识”[10]633。
二、世界历史性视域中的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列宁始终着力世界历史性视域来考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着力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角度推动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这些思想不仅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和动力支撑,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不能建立在与其他国家相对抗的基础上。一国虽然可以利用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革命的胜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一国特别是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却不能在孤立的条件下建成社会主义。因此,必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世界历史性条件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打破了狭隘的地区、民族束缚,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性时代,“资本主义破坏了旧时经济体系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状态(因而也破坏了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狭隘性),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12]50。“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13]328。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要积极参与到世界历史性进程中去,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往来,利用世界文明成果不断发展自己,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列宁生活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利益共同体而孤立发展。同时,在传统的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交替作用下,世界局势发展更趋于纷繁复杂。地区热点、极端宗教恐怖势力及意识形态冲突等问题持续发酵,对世界和平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侵略扩张、穷兵黩武的战争道路。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也不可能建立在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互鉴是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格局,我们既要坚决维护本国的合法权益,又要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倡导采用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与分歧。习近平指出:“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将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坚持劝和促谈,为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有关问题做出不懈努力。”[14]不仅如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进程中,我们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合作共赢意识,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伙伴关系,不断吸取其他各国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力求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二)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的不竭动力
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只有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生产力和优秀成果,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成功。列宁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要求出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创新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使列宁认识到,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不可能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社会主义过渡应由“直接过渡”向“迂回过渡”转变。他指出,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应该把发展市场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这里的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形式,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
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是社会主义史上的首次理论创新,对于我国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不断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固守教条的传统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5]370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环境,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产业发展缓慢,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司法、交通运输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在国际形势方面,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断加剧,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压力增大,能源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必须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6]7。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各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精神灵魂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17]5-7。我们要站在全球化发展的高度,以开放促改革,充分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市场化改革较成功的国家的先进经验,遵循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思路,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改革相衔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促进,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的现实旨归
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努力“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坚决防止贫富分化,确保每个劳动者都能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要争取新的、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美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工作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良应该用来减轻大家的工作,不应该牺牲千百万人民的利益来使少数人发财。这个新的、美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18]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的现实旨归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5]364“三步走”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为了逐步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改革开放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改善方面,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出发点和必然旨归。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19]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要造福世界人民,中国人民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和谐发展成果。这些都是列宁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建设思想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诉求。在当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列宁社会主义历史性事业建设的思想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更好发展。
[1]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 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 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08(01).
[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 郎咸平.改革如何再出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18] 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9]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责任编辑:蔡宇宏)
Lenin's Thoughts 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ist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FANG Fang1,WANG Chenghua2
(1. School of Politic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Marx and Engels believe that socialism is a world historical undertaking, which must be inspected from a world historical height. Lenin always insisted on Marx and Engels thoughts as the instructions, explored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oad from a perspective of world history, put forward theories of the construction in one socialist country, absorbing all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Capitalism,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so on. These thoughts not only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power support for the Sovie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but also have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ical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perspective of world history;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nlightenment
2014-12-26;收修日期:2015-03-07
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10007);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61)
方 芳(1971-),女,安徽潜山人,副教授,博士,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王成华(1962-),男,山东枣庄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D15
A
1003-0964(2015)03-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