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2015-03-01江苏扬州市工人新村小学225001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9期
关键词:孟浩然深情李老师

江苏扬州市工人新村小学(225001) 张 卉

不愠不火的课堂语言,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节奏,随学生而动的教学环节,这是南京力学小学李琳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一课给人的感受。下面以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谈引导学生阅读的策略。

一、妙语如珠,积淀文学底蕴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课堂上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李琳老师善于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构建课堂。她深厚的文学底蕴决定了语文味课堂构建的成功。上课伊始,李老师似不经意地问孩子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为什么?”这一下调动了扬州学生的情感。一双双小手举个不停。李老师又说:“我也爱扬州,李老师最早知道扬州是来自一首古诗。知道是什么诗吗?”这一问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独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纷纷脱口而出,课堂导入自然流畅,合情合时。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匠心独运,妙语连珠,适时提供给学生一些优美词语,让他们积累。如“月下吟诗”“花间畅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等。更多的时候,她轻轻一点,起个头,让学生在情景中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柳无情,人有意,伤心最是——离别时”“相见时难——别亦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扬州学生和李老师只是初次“合作”,却在短短的时间里有了默契。这有赖于教师的情境创设和情绪渲染,更有赖于教学细节的精心设计。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前似曾相识的或者已经积累的好词佳句被激活,而且能自如地运用。可以想象,孩子们内心惊喜的程度;可以推断,孩子们今后学习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必将更高涨。

二、紧扣文本,构建诗意课堂

李老师的课堂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学习,显得纯净而高效。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李老师引领学生就关注一个字——“藏”!“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李白和孟浩然‘藏’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把深情‘藏’在心底的?”“你们理解这两位大诗人‘藏’的举动吗?”“他们是借欣赏之情来‘藏’伤心,怎么藏呢?”(指名学生读这段后)“你‘藏’得浅,他‘藏’得深!”这些引导语言,让学生走进两位诗人的内心,读懂文本。李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巧于安排,凸现平等中的首席

整堂课,我们所看到的李老师始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离愁别绪里,一起欣赏着,一起感动着,她真正成为了平等中首席!细节决定成败。李老师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关注句子、词语,甚至标点。在交流时,李老师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自由讲述,适时点拨。请看下面教学片断: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能从这段话中感受到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吗?(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你为什么读得如此深情呢?原来你走进了画面,把自己当作两位中的一位。(再指名读)“伫立”和“凝视”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理解)

师:好好体会这两个词表达背后的情感!(再指名读这段话)

师:这两个词一个讲站,一个讲看,有一样的意思吗?

生:这两个词都饱含深情。

师:什么深情?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对!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孟浩然登上船,李白——(学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学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学生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两句诗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感。

从这两个教学片断中不难看出,精心设计的教学细节,使孩子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师生融洽互动。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正是有了教者这种宽容的引导,学生才能一步步深入地挖掘出语言文字的美,并产生鲜活的画面感。这样,学生有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朗读的个性和韵味也就有了依托。

猜你喜欢

孟浩然深情李老师
舟中晓望
深情
该得奖的李老师
深情的告白
宠物难伺候
春晓
舍不得您,李老师
春晓
我有深情抛未得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