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2015-03-01江苏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215400薛丽芬
江苏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215400) 薛丽芬
一、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的定义和意义
(一)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学习的定义
1.互动场
“场”理论来自自然科学,有磁场、电场、力场等,当物体进到场里面,便会受到场对之的作用。把自然科学中“场”的理论引入人文学科教学中,特指通过互动形成一种磁场,从而达到“场”的效应。
2.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协同产生的知识互动、言语互动、情感互动、思维互动、精神互动、文化互动、智慧互动是一种高级的互动,它体现教学多边多元的整体互动,通过人机互动、人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对话交流、思维碰撞、智慧共振、文化传递的磁场,构成一个和谐的对话整体,师生创造潜能得以开发的学习生活空间。
(二)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的意义
基于互动场构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教师将眼光投射于儿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从儿童的内在需求出发,改变教师的强势地位、言语霸权地位,实现课堂上师生的民主和谐,真正的精神平等,形成师生合作、有效、和谐的互动场,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清晰、晴朗的境界。
二、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基本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互动场的构建离不开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展开真正的对话,互动场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只有调动起教师、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互动场的构建才是和谐的、有效的。
(二)实践性原则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教学设计的学习活动要突出实践性,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体现实践性。
(三)生成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要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生成性”是对“预设性”的补充。课堂教学要营造有效的互动场,追求教学过程的沟通、理解和创新,形成无法预约的精彩。教学中,要不断调控课堂教学生成,注重体现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体现生成性。
(四)简约性原则
语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简明,一堂课要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简约,聚焦关乎学生终身的核心知识,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环节要简化,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教学方法要简便,好方法是能为学生所喜欢的有效的方法;教学媒介要简单,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教学用语要简洁,省去不必要的言说,直指教学的核心目标。
三、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基本特征
(一)双重主客体性
小学语文教学交往中,教师与学生同时都是主体,又都是客体,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双重性的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二)相互平等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你”与“我”的平等关系,体现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交往。教学交往的平等,让教师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情境变化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要创设各种学习情境,采取各种策略,有效达成教学目的,体现出遇到生成问题的从容不迫与因势利导,闪现学生的创造性和教师的智慧。
(四)活动游戏性
学生喜欢活动,喜欢游戏,喜欢在活动与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一项项学习任务。小学语文教师要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一个个活动与游戏中得到成长与发展。
(五)互补互惠性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小学语文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学中共同进步与提高。通过互动,师生双方在信息、情感、精神、智慧等方面互相沟通交流,碰撞出火花,从而共同成长。
四、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互动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离不开互动。互动即相互激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建构。只有教师立意高远、融会贯通的精心预设,课堂互动才会有效与出彩。互动形式多种多样,应根据不同的阶段、内容、要求、目标、对象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互动形式。
(一)重视提领而顿的师本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是由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的。教师钻研教材的高度和深度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开展提领而顿的师本互动,登高望远,透过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的内涵,把文本读薄、读厚、读活,读出自己的见解,见到别样的景致,这是有效互动的基础。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凸显文本整体的特色与特点。
(二)关注先学后教的生本互动
语文教学要建构起学生与文本间互动的通道,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但要让学生读懂文本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读出不同风格、不同体裁文章独特的言语感觉。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需要教师有意触动学生的语言神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前置性学习作业,引发学生思考、体验、想象、拓展等,让学生进行言语体验,与文本互动,相互碰撞,产生涟漪。
(三)构建和谐自然的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要构建和谐自然的师生互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与文本互动的成果只有转化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成果,学生将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才称得上是有效学习、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尤其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课堂上学生率性而天真的回答转瞬即逝,教师要认真聆听并及时捕捉这一瞬间的精彩;同时,开展师生互动,对学生未知的、疑惑的问题,予以及时点拨、引领,从而提升教学的境界。
(四)聚焦灵动曼妙的生生互动
语文教学要聚焦灵动曼妙的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提问、竞赛、考查,这样会出现生生互教的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把自己学习到的、体验到的、感受到的知识、经验、情感、智慧与同伴分享,这样的教学呈现一种主动、自信、分享的快乐学习态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自如。
(五)着力互补互助的小组互动
语文教学的小组互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郭思乐教授提出“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困难找学生”的要求,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小组学、展示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展示、提出问题、感受交流、精心写话并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小组互动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起到了交流、总结、提升的桥梁作用。
(六)演绎精彩纷呈的组际互动
语文教学中的组际互动是小组互动的深化和升级,是小组之间集体智慧的碰撞,常常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充分展示理解力、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展开有效对话、精彩写话、智慧交流。这种互动给课堂带来一份又一份无法预约的精彩。
这六种互动形式是课堂互动场的基本形式,它们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这种互动让语文教学流动起来、飞扬起来。不管哪种互动,都离不开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与精巧设计,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厚重底蕴与鲜明的个人风格。
五、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课堂表征
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就有了进退、生机与活力。教师精心创设互动场,使语文教学的品位随之上升。一出一入、一开一阖、一虚一实、一阴一阳是语文教学互动场的课堂表征。
(一)一出一入
南宋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如果说文本解读是“入”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是“出”的过程;如果说课内阅读是“入”的过程,那么课外拓展则是“出”的过程;如果说阅读是“入”的过程,那么写话则是“出”的过程。一入一出,出入自如则是语文教学互动场的境界。课内教学举重若轻,课外拓展点到为止;内化吸收与外化表达,和谐互动。这样,入则入乎其内、沉浸其间,出则出乎其外、浑然忘我。这一入一出,就是课堂互动的最高境界。
(二)一开一阖
课堂教学要一开一阖,一放一收,把握节奏,调整密度,传授方法,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轻松打通学习通道,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发现学习的规律。一开一阖,开阖有度是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气度。
(三)一虚一实
虚实相生,非虚则无以成实,非实则无以显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朝笪重光语),这是画家的感受,也是语文教学互动场的精髓。阅读教学不能安排太满,满则溢,“空则灵气往来”。语文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抓住两三个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堂教学有了空白,互动场就有了师生自由活动的时空,学生创造的火花就得以闪现。文本的实与虚、教学的实与虚、预设与生成的实与虚,遥相呼应,犹如一幅画潇洒通透,有玲珑之妙。虚实相生,奇妙无穷。
(四)一阴一阳
郭熙有著名的论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这一“锁”一“掩”,形成了艺术的张势,创造出一个回荡不已的空间。教师抓住“教”之路,顺着“学”之路,契合“文”之路,根据文本的“势”展开教学,显示阴阳调和的教学节奏。一阴一阳、阴阳调和是小学语文教学互动场的节奏,深含着抑扬顿挫的哲思。
六、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各种策略,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展开多向交流、交往,以构建师生间在生命主体层面互动的场。
(一)培养倾听策略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倾听教师的话和同伴的发言的习惯。要培养儿童的倾听习惯,教师自身要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为了使所有的儿童专注于学习,教师不但要鼓励每个学生成功,而且要尊重他们的挫折和失败。儿童相互倾听是从教师的倾听生发出来的。日本佐藤学教授认为:令几乎所有教师着迷的教学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的交流的教学。能够叩开学生心扉的教学绝不是那种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文本静思默想、倾听交流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二)构成串联策略
合作学习的教学是由每个个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意义链和关系链构成的。日本佐藤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教材的语言之间、多重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儿童与儿童之间以及今天的儿童与昨天的儿童之间,课堂上多元的、多层次的联系如同织物一样编织在一起。因此,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可以说,“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儿童与他的同伴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到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就是探讨这种活动是否成为“串联”的活动。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地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三)反思审视策略
教完一节课后,教师要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系,审视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的关系,反思和审视自己想教、所教和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系。这些关系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题,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对反思的结果进行调整,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
(四)激发情感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习得言语的同时,教师要精心引领,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体验、多角度的揣摩表达,激发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升华。
(五)把握规律策略
教师备课、钻研文本时,要将文本读得形神兼备、通体透明。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重组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将阅读文本前后勾连、上下勾连、课内外勾连,既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厚,又把文本读简、读精、读薄,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
(六)陌生文本策略
教师在构建语文有效教学互动场时,可以采用文本陌生化的策略。教师要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相适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在学生认为无疑处设疑,在学生容易忽略处设问,在学生看不到的风景处设思,让学生获得言语智慧,从而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学习。
(七)突出实践策略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时,要突出语文实践的有效性,就要对学情进行准确估量,把握学习的起点,并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准确定位学习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适当示弱策略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曾这样写道:“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教师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采取示弱策略,及时退让或避让,让学生充分言说,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七、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互动规律
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有其内在的规律。
(一)知识交叉律
语文教学的知识交叉律让阅读教学显得灵动而博大。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厚学生语言积淀,以利于学生学习时左右逢源,融会贯通。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带出相关的知识点,知识点互相勾连,自然互动,在不知不觉中轻松习得语言。这样的语文学习,是活的语文,是敞亮的语文。这样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如鱼得水。知识交叉律让互动广开渠道,充满情趣。
(二)生活相联律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相联律让阅读教学显得简约而深刻。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利于学生将文本描绘的世界与自己的真实生活世界进行互动,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描绘的美好情境:“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只有在儿童亲眼看见的那些事物之间,才能找到成千上万种的联系……”这样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是真的语文、圆融的语文。学生的学习时时处处与生活紧密相连,他们主动建构知识,显得游刃有余。
(三)深究内涵律
深究内涵律让阅读教学显得丰富而厚实。德国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看到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语文学习,层层品味内涵,是智慧的语文。深究内涵律让互动深刻通透,让互动充满理趣。
(四)文化支撑律
文化支撑律让阅读教学显得幽深而旷远。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看到教材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使阅读教学不单薄,利于学生清楚明了地学习,吸纳传统文化。这样的语文学习,有厚重文化的支撑,是深邃的语文。学生的学习因为有了文化的支撑而有了根,有了魂。文化支撑律让互动有声有色,让互动充满智趣。
语文教学的知识交叉律、联系生活律、深究内涵律、文化支撑律等这些互动规律让阅读教学精彩纷呈,变幻莫测,有分歧,有统一,有交叉,有融合。
八、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价值追求
(一)生本语文,应体现自主学习
基于互动场构建下的生本语文,全面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展示语文学习的舞台,有时独立静思默想,有时四人小组讨论,有时小组展示,或听或说或读或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学生在课堂上袒露语文学习的困惑,展示语文学习的进步,体验语文学习的成功。
(二)生活语文,应体现闲情逸趣
基于互动场构建下的生活语文,体现趣味性与智慧性。小学语文的学习充满情趣与乐趣,无论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问题深刻,引人深思,体验快乐,情趣荡漾,智慧增长,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乐此不疲。
(三)生态语文,应体现自然规律
基于互动场构建下的生态语文,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自然规律。诚如吕叔湘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指出那样:“语文教育类似农业而非工业。”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整体发展、顺应规律的。生态语文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不着急不冒进,该背诵时背诵,该积累时积累,该阅读时阅读,该习作时习作,该倾吐时倾吐,体现自然规律。
(四)生长语文,应体现学习过程
基于互动场构建下的生长语文,体现持续发展的学习过程。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由不懂到懂,由学会到会学,课内习得学习方法,课外养成阅读习惯,随时记下生活的点滴,养成阅读和习作的习惯。学生随着语文学习自然成长,充分开掘自身学习潜能,成为语文学习真正的舵手。
(五)生命语文,应体现回归原点
基于互动场构建下的生命语文,彰显学生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广东郭思乐教授认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听说读写中滋养生命、释放生命、激扬生命,高高飘扬人性的旗帜,让学生成为独立而有思想的个体。
九、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一)体现语文本色
司空图在《诗品》中曾写道:“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学习提倡精简,凸显语文学科本色。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小学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要体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特点,突出小学语文的本色。
(二)体现不同文体特征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特征,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把童话教成童话,把小说教成小说,把散文教成散文,这样才能朝着更为本真的语文教学方向发展。说明性文章的学习活动设计要引领学生感受严谨的结构、体味迥异的基调、学习语言的运用;小说教学的学习活动设计要引领学生揣摩典型环境的营造、把握情节推进的技巧、领悟人物形象的刻画;散文教学的学习活动设计要引领学生执其神、感其形、悟其言……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有特色。
(三)体现合宜教学内容
一堂好的小学语文课,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关注学生学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更好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要精准,教学内容要合宜。教学内容要扣住文本的精华、精髓,聚焦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并在课堂教学上具体落实,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才会有效。
(四)体现丰富教学资源
语文学习资料的丰富性决定学生视野的开阔性。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师生一起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难忘的文化之旅。
(五)体现鲜活现实生活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已由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发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设计的活动要始终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教学建构学生与生活世界全面丰富、生动活泼联系,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同寻常的作用。语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体现鲜活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及时弥补教材滞后所带来的影响。
(六)体现厚重文化内涵
文化是素养,是视野,是价值。语文是最具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语文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节语文课充满文化的气息。“语文有效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课堂生成和生命成长整合发展的文化上,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圆满实现,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理想化的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文化想象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反思,在感悟中深化情感,在应用中提高古典与时尚贯通、民族与国际结合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折射丰厚的中华文化,让学生深受文化浸染,让文化在学生的心灵中根植。
十、基于互动场构建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模式
我们提出了基于互动场构建小学语文的有效模式——“五模块”互动式课堂。“五模块”是指自主静思、互动探究、展示精彩、精巧点拨、拓展迁移。“五模块”互动式课堂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对文本特点的把握、对学生学情的估量,制定简约的教学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弹性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合作共享、动态生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自主静思
自主静思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阅读。本模块是要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要予以一定指导,可以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供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他们搜集资料,初读课文,或主动思考,这样先学后教,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于教师摸清学生学习的起点,有的放矢。
(二)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交流观点,相互碰撞。本模块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朗读、交流、质疑,并归纳大家共同疑惑的问题,共享学习的收获。
(三)展示精彩
这是让学生展示成功的精彩。本模块是要学生在全班展示小组学习的收获。教师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板书、朗读、质疑、讨论,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展示自信、展示精彩。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精巧点拨
这是让学生的“众说”与教师“独语”共存。本模块是要教师在关键处精妙点拨,以学定教。教师要在一节课上有一段智慧之声,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北京师范大学曹文轩教授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是有一份教案设计,还应该有一段精彩的讲稿。一堂课没有相当精彩的语段,这样的课是不够的。课堂,应该有学生的众说纷纭,也应该有教师的精彩独语。”教师要在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主旨的揣摩、重点语段的赏析、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等给学生精彩的点拨,指引学生领略别有洞天的风景。
(五)拓展迁移
这是让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环节。本模块教师要拓展学习范围,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精神世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有效迁移;可以拓展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丰厚学习资源;可以拓展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的文本,进行鲜明对比……拓展的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拓展。通过拓展,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语言文字运用得到提升,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基于互动场构建的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蒂是一场静悄悄的课堂文化变革。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他的论文《课堂的危机》一文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值得我们思考:“真正的危机在于,表面上呼唤改革,骨子里却在一味地包庇旧的一套,走回头路。”
[1]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日本]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