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看阅读教学的体验

2015-03-01浙江东阳市吴宁一校3221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6期
关键词:砍树斧头树木

浙江东阳市吴宁一校(322100) 陆 超

新课程强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切身体验,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和领会文本的意蕴及情感。而一些教师已领会到了课标倡导的体验策略的个中滋味,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体验的方法和路径,取得了可喜的收效。下面举例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片段,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案例。

第一次体验:【片段1】读句子,享受砍树之痛快。

师:(板书课文关键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画简笔画:一座郁郁葱葱的山)

师:我家想盖新房,需要一些木头,怎么办?

生:(齐读)你就拎起斧头,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用黑板刷擦去三棵树)

生1:春耕了,我家要造一把犁,需要木材。

生:(齐读)你就拎起斧头,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生1上黑板擦去一棵树)

生2:我家要用木材做一个猪圈。

生:(齐读)你就拎起斧头,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生2上黑板擦去两棵树)

……

师:(神情忧郁)我的农民弟兄们当年就是这样做的!(指着被砍光的山)这就是那座曾经郁郁葱葱的山!

师:村庄从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全班学生读下文,村庄被洪水卷走)

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们在不假思索的齐读和“砍削”中,扮演了过去的村民的角色,体验到了为了眼前利益而乱砍滥伐的盲目与野蛮,引发了内心的震撼。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读下文,了解村庄被洪水卷走的惨状,为下一个片段的体验教学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体验:【片段2】读句子,审判“被告”之罪行。

师:村庄消失了,备受折磨的山把村民们告上了法庭,它把村民们的罪行写在一句话中(用红色大字重新写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各位法官大人、审判员,你们从中读到了什么?

生1:家家户户都有砍树用的斧头,这是物证。一个“拎”字表明斧头都成了大家的随身物,随意砍树成了大家的习惯。

师: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读句子。特别强调“拎”字和“一棵一棵”)

生2:从句子中的两个“谁家”可以知道,当时对森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任何村民随时都可以上山砍树。今天的悲剧是村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

师: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读句子。特别突出“谁家”二字)

师:各位审判员,从法官的朗读中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3:我听出了山和村庄的哭泣。

生4:我听出了原告的愤怒,听出了山的责问。

师:(扮法官)本案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下面对本案作出判决……

这一片段的体验,角度截然不同了。学生们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站在法律的角度,对同一个事实进行了新的体验。这次在他们胸中澎湃的,是对无知和罪恶的憎恶与批判。这是一种不同性质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两次体验的综合评析:

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对立面对同一个句子(细节)的内涵进行了体验、领悟和解读。

第一次体验的读,学生站在当时村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生活。教师在虚拟环境中让学生亲自“上山”,亲手把树木一棵一棵地“砍”下来,体验到村民的物欲一天天地膨胀,一步步地升级,直到最后,一棵棵树倒地了,大家还意犹未尽。通过模拟砍树和村民们的反复“教唆”(诵读句子),再现了当时村民贪图眼前利益而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行为及毫无节制的索取心理。

第二次体验的读,学生跳出文本,成为一名伸张正义的法官和审判员。顿时,课文的同一句话又变成了山告发村民的罪状。在虚拟法庭上,学生们一个个摆出主持公道的神态,从句子中抠出那么多条罪行,为无助、受害的原告鸣不平,并对村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施以惩罚。

通过对这短短的二十五个字的二度体验性阅读,教师在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更让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由第一次“砍树”时的兴奋、享受、满足,到第二次的同情、不满、悲愤、充满了正义感。在对比中,在矛盾之中,在自我否定中,学生心灵深处产生了震撼。善良、正直、知恩图报等优良品质在春风化雨中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体验使学生摆脱了纯粹旁观者的角色局限,而进入了文本思想内涵和情感潜流的深处。

猜你喜欢

砍树斧头树木
秀才砍树(部级优课)
金斧头和银斧头
树木之最
遗失的斧头
没造成船,却刮了脸。
辨认树木
冬天不要砍树
小猴砍树
只忙着砍树
树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