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以“思”为主线的课堂更高效
——听“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教学的思考

2015-03-01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221114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35期
关键词:小棒正方形面积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221114) 贺 卫

以“生”为本,以“思”为主线的课堂更高效
——听“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教学的思考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221114) 贺 卫

数学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以“生”为本,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学生 思维 高效课堂 生成 水平 能力 以生为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上出一节高效的课。那么,怎样才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课呢?我认为,教学前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清楚学生的学习心态,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预设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可能。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机智应对随机生成的教学问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前段时间听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让我感受颇深,现以此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有思考的铺垫更有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课由于自身知识的特点,教学起来既没有语文课的诗情画意,也没有音美体等课的欢快活泼,所以出现了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设计各种铺垫的现象,他们力争创设生动的情境,让课堂教学从铺垫导入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追求情境创设多样化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铺垫本身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因为它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搭建逐层递进的“梯子”,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所以,能让学生充分思考的铺垫,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时,教师首先利用9的分与合进行复习引入。如下:

师:一年级我们就学过数的分与合,9的分与合谁能说一说?

生1:9可以分成8和1,7和2,6和3,5和4。

师:这个同学有序地把所有的答案全都说出来了,真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序的列举。(师引入课题后板书课题)

……

上述教学,复习铺垫看似很完美,然而这样的铺垫真的有效吗?我认为,如果给学生适当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想“为什么要有序列举”“有序列举有什么好处”等问题就更好了。我觉得这一环节可有以下两种设计方案。

方案1:

师提出问题“9的分与合”谁能说一说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9的分与合,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回答“9可以分成8和1、7和2、6和3、5和4”或“9可以分成1和8、2和7、3和6、4和5”,教师可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回答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这样回答”,使学生发现有序的回答才不容易出现遗漏和重复。

方案2:

如果有的学生回答的顺序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哪种方法表达更好,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有序的回答比较好,因为这样既不重复,也不会遗漏。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顿悟,不比教师的言语揭示有序列举的好处来得更有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总是害怕学生出错,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学生学习新知就是一种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然而在这种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他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复习铺垫时,教师要勇于让学生面对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成思维比预约思维更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上课前要备教材,备学生。”因此,教师上课前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就出现了以下的情况。

出示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和理解题意,再带领学生找出题目中比较关键的条件)

师: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1:面积最大。

师:这是让我们求出的面积应该是最大的。还有什么是关键的条件?

生2:周长22米。

师:根据这个条件,你能知道什么?

生3:我能知道长+宽=11(米)。

师:长与宽的和是11米,说明长和宽不可能是什么数?

生4:长和宽不可能是小数。

……

师:上面说的哪些信息特别重要?

生5:长+宽=11(米)。

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沉默,师再三启发,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

生6:我是这样想的,既然长加宽等于11米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假设长是10米,宽就是1米;长是9米,宽就是2米;长是8米,宽就是3米……而且我算了一下,发现面积最大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最接近。(这个学生刚说完,下面的听课教师就发出赞叹声“这个学生太棒了,一下子揭示了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师:你真棒!(然后出示小组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先列一列、摆一摆、围一围,再把所有的方法列举出来)大家小组合作,看看哪组最智慧。

……

我们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总是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一遍又一遍地预设会有哪些课堂生成。然而,学生是性格特质不同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有着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所以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应对不了即时生成的课堂教学。如上述教学,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解决长+宽=11(米)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的回答是那么的精彩,导致教师被这个精彩的回答打乱了教学设计,一时手足无措。为了让自己的教学重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教师避重就轻地简单表扬后,生硬地将学生拉回了原来设计的教学轨道——出示将要进行的小组活动的要求和方法。

其实,我认为,虽然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设计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摆小棒、列算式等,但是学生说出了具体怎样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这应该是思维更深层次的回答。教师应该对学生说出的方法给予重视,并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方法后,适当地予以说明、表扬和鼓励:“这位同学的方法叫列算式法,对于他的这种方法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理解,因为这个同学的思维太厉害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来验证他说的对不对。”教师接着揭示还有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画图、摆小棒、列表等,并带领学生用这些方法验证这个同学的方法对不对。然后教师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让一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理解这个同学的方法。这样教学,既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又水到渠成地关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

三、让数学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教师应及时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这样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本节课的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并未草草结束教学,而是在原有例题上进行延伸教学:“你能不能用这些小棒,围成尽可能大的图形?”同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那么,围成更大面积的图形应该是什么图形呢?”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小棒的长度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围成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最大?”例题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就形成正方形,此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接着,教师继续追问:“还能不能围成面积更大的图形?”学生发现围成五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围成正六边形的面积比正五边形的面积大,围成正八边形的面积更大……就这样学生逐渐发现:照这样拼下去,最终形成一个圆,所以用这些小棒围成的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大。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新授结束后重温例题,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我们的课堂往往缺失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经常是教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就觉得完成了任务,万事大吉。然而,这位教师在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学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在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这些小棒拼成什么图形时面积最大”的问题。同时,教师提问:“当长和宽的长度最接近时,图形的面积是最大的,那长和宽什么时候最接近呢?”学生发现长和宽相等时就形成了正方形,也就是当这些小棒拼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这些小棒还能不能围成比这个正方形还大的图形呢?”有的学生通过摆一摆发现:把摆成正方形的小棒都向外延伸一些,面积还要更大。最后,聪明的学生发现:如果能让小棒弯曲的话,形成图形的面积会更大。就这样,学生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思维点拨,最终发现当这些小棒如果能弯曲拼成圆形时面积是最大的,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拓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节高效的课,其实没有什么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模式。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喜欢,教师轻松,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教法,而且要研究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教师只有用心地去努力钻研每一节课,才能智慧地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上出让学生喜欢的高效的课。

(责编 蓝 天)

G623.5

A

1007-9068(2015)35-026

猜你喜欢

小棒正方形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用面积求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