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2015-03-01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215123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215123) 高 芳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辨析,一直是学生“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时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为“点”、“直线”和“平面”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象图形”;其“似有非有、若有若无”的虚幻性令学生感到“难以琢磨”。不仅如此,“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成还需要在“点”和“直线”的基础上“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围成体”,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如何以建立“形”与“体”的深刻体征为切入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结合教学实例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视角迁移”“动态感知升华”三个方面,探寻如何“由‘形’与‘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掌握辨析‘形’与‘体’的基本技能,再生数学学习能力。
一、数学活动体验,积累“形”与“体”的空间观念经验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依赖于直觉观察。学生的空间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比较,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重视现实生活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让他们从视觉上去感受空间观念,从而逐步获得清晰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积累空间观念的经验。
例如“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尽管学生没有学过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见过无数平面是圆的实物。如何在学习中建立“圆是平面图形,不是‘体’”的认识呢?
【教学案例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学生会列举出大量的圆)
生1:球也是圆。
(常见的认知误区,需要教师的“导”,针对此问题体现“形”与“体”的辨析,丰厚概念,深化认知)
师(拿出准备好的球):仔细观察这个球,再和刚才举例的“圆桌的面”、“圆盘的口”做比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生(讨论交流后反馈):球不是圆,是立体的。
师:圆是一种平面图形,球是一种“体”,球和圆,“形”和“体”,在数学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数学概念。想一想,“形”和“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演示将球一分为二,学生看到了横截面)
生:横截面是圆。
师:平面图形可以从对应的立体图形中描画出来。德国数学家开普勒就曾说过,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
上述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先对物体作“静态观察”,重点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每一种物体“看个够”,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初步形成相应“形状”的想象,进而形成“平面图形”与“立体形状”的明晰表象,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形”与“体”的联系,在真实的操作中得到“形”与“体”间的辩证关系,这样的层次递进过程就是“空间观念”的一种训练与建构过程。当然,如果由教师讲也同样可以达到“球不是圆”的共识,但这样剥夺了学生观察、思考、改错、建模的权利,抢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时间。因此,在进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时,教师要读懂学生的经验、直觉与逻辑,从“实物与图形”的观察、比较、分析中寻找有效教学的切入点,设计数学活动,借学生的“来言之错”寻找邻近概念,引导学生探求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识概念的本质,积累“空间观念”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对“空间观念”整体性与严密性的把握。
二、数学视角迁移,掌握辨析“形”与“体”的基本技能
特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活动视角向数学视角转移,设计相应的数学练习,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学习用语言来进行概括描述,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参与活动,从语言表达和听觉上感知空间观念,使空间观念得到形成和巩固。这比起观察实物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有很大的好处,这是在观察基础上的一个飞跃。
【教学案例2】复习认识“球”与“圆”后,设计这样一组巩固练习:
(1)你认识的平面图形有:__;
(2)立体图形有:__。
(3)你能找到几组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好朋友?请试着先画出图形,再连一连。
上述设计,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与“形”“体”融为一体,使学生将数学活动积累的经验在梳理中不断修正,充分发展“形”与“体”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绘制的“形”“体”连线图中找到教学的薄弱环节,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三、“动态感知”升华,再生“空间观念”数学学习能力
皮亚杰曾说:“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重视引导观察,而且要重视让他们变被动听讲到一起动手、共同参与、亲身操作。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这样“手脑并用”,既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收获,又可以展现每个学生的“独特创意”,不仅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再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
【教学案例3】在复习的最后环节,教师创设“生活物品中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大创造”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动态感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制一制”等手工操作活动开展复习应用:
(1)剪出或画出或制出生活中带有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的物品;
(2)作品介绍:我的“××的形状是××体”、“××的面是××”。
在这样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创造物体”的活动,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边体验边表达”——说说“××的形状是××体”、“××的面是××”,在“又玩又说”的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这样,既注重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又加深儿童对“形”与“体”的认识,学生空间观念得到培养的同时还再生了数学学习的能力。
总之,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从“感知具象”到“形状想象”、又从“形状想象”到“图形表象”、再从“图形表象”到“具象抽象”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认识立体实物到认识立体图形,从立体图形到认识平面图形,再到实物应用”的探索过程。既符合客观事实,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已有生活经验安排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与“动态操作”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再生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