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西部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探析
2015-03-01马澜
马 澜
(南阳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构建西部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探析
马 澜
(南阳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近年来,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文件中多次提到要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尤其要关注中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通过对当今西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及其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进而在此基础上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构建培训保障体系,以及各级培训机构构建培训体系本身进行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探讨,以期为建立科学、完备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体系、促进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发展提供参考,促进西部学前教育在普及的同时实现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
西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培训体系
一、问题提出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入园难”这一社会问题的日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幼教工作者在欣喜的同时更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据调查,在中西部22个省份的2.7万个乡镇中,半数以上没有中心幼儿园,2∕3的农村幼儿无法入园。刘焱认为:“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中西部农村。”[1]
幼教资源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困难,其重要表现就在于师资的匮乏。刘延东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当前,农村幼教师资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数量不足和现有师资专业化水平整体偏低。以甘肃为例,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近5年内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者达68.9%。[2]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园幼儿教师中,52%为非幼师中专学历,有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的教师仅占6.8%,可以说,专业对口率非常低。[3]由此可见,师资水平的总体偏低是制约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是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做出了“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园长和教师培训要向农村倾斜” 等重要决议。[4]近年来,国家颁布的诸多文件中均提到了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足见建立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旧的培训体系已被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之际,明确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对于未来新体系的建立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西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训管理不健全
(1)培训缺乏整体规划
现今为农村幼儿教师开展的职后培训零散且混乱,缺乏相关部门的整体规划部署,没有形成政令有效、分工明确的层级制管理体系。导致一些有项目支持的地区、政府管辖的公办园教师能够得到较为专业、有益的培训,而一些缺乏支持的地区和民办园(在农村幼儿园比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几乎从未有机会接受培训,这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发展不公平现象。
(2)培训缺乏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导、评估监督等
①缺乏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质的考核、监督
相关政府部门对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管理还存在着另一个较为严重的漏洞,即对开展培训的机构及培训师资质认定的缺位。例如,一些县级的教师进修学校设施简陋,师资水平不高,具备能全面把握国家政策、深入开展调研实践能力的培训师更是凤毛麟角,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水平不高会使培训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将严重地影响到培训的实施及效果。相关部门对这部分机构和师资监管的缺失严重影响到培训的质量,使培训显得低效而形式化。
②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督导
一些培训机构对于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性和目的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培训中出现应付、表面化等现象,而相关部门对于培训过程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引导机制恰恰使这些培训机构始终无法端正培训的价值取向,重复地践行着错误的培训理念和模式等,不但浪费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参培教师也因这样低效的培训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培训缺乏支持,导致大部分幼儿教师缺乏参培机会
(1)缺乏资源的支持
①农村地区缺乏合理有效的培训经费投入
根据学者以往对多个省份的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尤其在西部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经费短缺是制约教师参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虽然国家已经下拨30亿支持中西部学前教育发展,但这部分财政究竟有多少能真正用于支持西部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②农村地区缺乏共享的资源平台
在西部城市地区尚有一些幼教中心或实力雄厚的省级示范园等可为教师提供软硬件各方面的支持,有先进的远程教育平台、互联网和大批经验丰富的教师,供来访、参培的教师实现交流和共享。而区(县)级以下的农村地区缺少这部分的财政投入,要建成这些高科技、信息化、辐射面广的资源共享平台是遥不可及的。
(2)缺乏园领导的支持、导致参培时间有限
民办园在广大农村地区占有绝对的比例。而这些农村的民办园往往规模较小,为了实现较高的收益,园长往往招聘较少的教师,每位教师都担负着较重的带班任务,且往往只有很短的假期,导致这些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加之很多农村的民办园园长持有错误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认为教师保证好孩子安全、多教一些算术和识字就可以了,并不支持教师参加培训。
(二)培训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
1.农村幼儿教师参与培训缺乏动力、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
已有调查显示,多方面因素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对于参加职后培训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认为继续教育是教师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以此实现工作加分或学历的提升,参培抱有应付性情绪、功利心太重,参培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这是极不利于达到“实现自身专业化水平提升”这一培训的真实意义的。
2.培训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与实践相脱节
现在农村幼儿教师参与的职后培训内容主要是由少数幼教专家和培训机构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或现有教学条件确定的,缺乏对不同入职专业、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分层分类考虑,往往选用一些理论讲授偏多的教材,缺乏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鲜活实例,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不同类别教师的实际需要在培训中难以得到满足。
3.培训形式单一,大班额讲授缺乏主体性
缺少以参训幼儿教师为中心的多样化培训模式是制约在职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形式单一,仍然以外控的、培训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缺乏小组讨论和互动,难以满足不同学历背景和学习风格教师的需求。[5]幼儿教师的学习被动而机械,以解决教学实践中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开展的非常少。因培训形式的不合理而导致幼儿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了培训,其结果却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十分有限。
4.培训评估缺乏合理性,参培效果令人堪忧
现在农村教师参与的职后培训多数是由高等院校、教师进修学校承接的函授等学历提升教育,对培训的效果考核也主要表现为常规性的考试,而且通过率极高。这种形式化的量化考核方式忽视了教师内在一些心理因素的变化,且使得教师在参培过程中也难以端正自身的态度,进一步滋长了培训中固有的诸多问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构建西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的建议
(一)国务院应重点考虑构建西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的保障体系
1.出台政策,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第一,设置由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区(县)教育局形成的三级幼教专管体制,并安排幼教专干,确保政令传达通畅,各级管理不缺位,每个乡都被纳入政府管辖的视野之内,每个乡镇在培训规划中都能被考虑到。
第二,国务院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明确各级政府和幼教专管部门的相应职责(例如:各级政府需帮助各级幼教专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为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开展提供保障支持;幼教专干要对培训的进程实行督导等),实行“落实问责制”;设置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并制定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最低标准和考核办法、加强培训师的培训等等。
2.提供财政和专项优惠政策支持
第一,建议在中央政府下拨的支持中西部学前教育发展的30亿财政中设立“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专项基金”,根据西部各省统筹需求,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农村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基金,由各级幼教部门负责督导培训的幼教专干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合理统筹、按需分配。相关的监察部门要做好督察工作,禁止专项资金的挪用和浪费。
第二,出台文件,硬性规定各省切实紧抓、抓好农村地区民办园园长培训和农村骨干幼儿教师的培训。鉴于缺乏园长支持是制约农村民办园教师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以及缺乏专业引领这一特殊性极大地制约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加强这两部分人员的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二)各级地方政府依据国务院政府精神构建本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的保障体系
1.根据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省级培训管理体制
首先,各省需根据国家政策,细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细则,如对本省各级培训机构的资质如何认定、执行标准是什么、由哪些部门负责、后期如何检查督导等。另外,要善于通过三级幼教专管体制对全省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帮助。例如:各省可以以省教育厅为首,各级主管部门每半年制定一份详细的培训规划,合理安排农村幼儿教师分类分批参加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职后培训,以确保农村幼儿教师参与培训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2.合理运用专项资金,加强各方面的支持力度
第一,各省需合理分配中央政府下拨的“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基金”,每半年以乡为单位,自下而上上报需求量,由省教育厅做出全省整体的统计规划,保证每个乡镇的教师参与培训有经费支持;每个乡镇都有可供教师了解新思想、新技术的资源共享中心(即乡级培训基地);整合地区内的教研、科研、电教等资源,并确保良好运转。与此同时要加强检查督导,狠抓落实,实行“问责”至各级基金专管人员的制度。
第二,落实“加强民办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的政策
加强民办园园长的培训。可由区(县)教育局负责,每年对辖区内的民办园园长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对民办园园长的培训不应单单局限于管理策略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园长了解、明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对园所和幼儿发展的有益性,从而明白支持教师参与培训的重要性,为幼儿教师参培提供便利的条件。
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各省可以每年定期由省级专家分批培训农村一线骨干教师。省级专家(培训师)能深入领会中央、教育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的精神,对某个领域有深入地研究,对各种新的课程模式、教学案例有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他们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能够深入浅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训师中最有权威的一级。[6]因此,在农村幼儿园挑选有经验、有能力的一线优秀教师,由省里专家定期直接进行培训,培养成为专家型的骨干教师,建立以乡镇中心园为主导的骨干幼儿教师培训网。这部分骨干教师平时就在本地区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用新理论、新知识指导自己身边的教师,大家定期进行研讨,并将新的理念在实践中进性小范围的本土化探索。实践证明:骨干先行,全员跟进;集体研修,合作学习;专业引领,经验提升,是非常有效的培训方式和途径。[7]
(三)由培训机构建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的主体
现在国家法定承担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机构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和各级教师进修学院。这些培训机构为幼儿教师的培训提供了场所,培训师是与幼儿教师进行直接接触,对幼儿教师的成长学习有直接影响的重要他人。在国家政府提供相应的保障的前提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师的水平决定了每次培训的成败。所以,培训机构需明确一些构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1.端正培训的价值取向,设置适宜的培训目标
培训机构要首先端正培训的价值取向,运用培训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来感化参培教师,引导教师端正培训动机,不能只关注最终学历证书的获得,关键要关注培训的过程,注重积累提升自身的保教水平的经验和思想。每次开展培训前需先期对幼儿教师做一调研,了解本次培训教师的迫切需要,并结合国家的新政策,设置贴和实际的培训目标。
2.选取农村幼儿教师迫切需要的培训内容
要转变教师的培训动机不是仅靠说教就能达到的,只有培训内容真正让教师体会到自己在培训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成长、有成就感,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主要可通过两种维度进行划分考虑:
一方面,可通过地方培训机构对不同入职专业、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的先期调研,了解不同专业化层次农村教师的真实需要,根据需要合理规划培训内容。例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在职多年的教师培训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前者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训,而后者的培训则应侧重引导其将多年的实践与当今科学的理念相结合,与时俱进,实现专业理论的进一步提升。对于非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和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其培训的内容亦应有所不同。前者培训应更多的侧重于科学教育观、儿童观、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内容,从基础做起,端正教育认识才能实施科学的教育行为。后者亦应在端正其原有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基础上对其专业的薄弱方面给予指导。总之,对于新入职的非专业教师、新入职的专业教师、从教多年的非专业教师、从教多年的专业教师的培训内容都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
另一方面,可通过大规模的调研,针对农村一线教师的专业薄弱方面设置培训内容。以甘肃省为例,农村幼儿教师在培训中 “急欲提高的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幼教专业知识、幼教理论知识、组织幼儿活动的技能技巧。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幼儿教育、幼儿保健、幼儿心理方面的知识对教学的重要,并希望系统地学习。[2]因此,该省培训机构设置的通修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知识: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学前心理学知识、学前卫生学知识等;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开发本土资源的能力、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一个质的提高,转变“小学化”的教学方式等等,使组织的活动变得科学而合理,能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3、采取适宜的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模式
科学的培训内容需要与之适应的培训方式相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传统的说教式培训往往是低效而枯燥的,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主观体验的。例如,虽然知识方面的培训往往需要专家进行系统的讲授,但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就某一专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做好课前准备,在课上分小组展开讨论,最后做出小组报告。这种方式可以在无形中加深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个体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意识,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真正参与其中。再如,活动组织能力和技巧等就需要运用现场观摩式的培训方法。在观摩过后,专家的点评和参培教师的小组讨论缺一不可,教师在不断地观摩和反思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使得培训效果对于自身教学具有延续性的指导作用。
因此,要实现优质的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模式”。[4]各培训机构要善于根据实际创新性地运用多种培训模式。现在应用较多的有效模式主要有:参与式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式、观察借鉴式、案例对比分析式培训等等。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主要是参与式培训,这也更符合农村幼儿教师的特点和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参与式培训,其具体理念和做法可归纳为:课题组组建了由高校教师、省城骨干教师和幼教管理人员构成的合作团队,深入县、区级幼儿园。以县、区级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同时吸纳周边民办幼儿园教师参加,通过诊断性听课与指导性评课结合、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结合、专家点评与专家讲座结合等形式和幼儿园教师“一起做”,在“做中学”,在“做中变”。[8]
4.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注重形成性评估
围绕每次培训前调研所设置的培训目标,注重在培训过程中对参培教师运用形成性评价,根据其提交的阶段性思想小节和教师普遍遇到的困惑等等调整培训内容和进度。要慎用量化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可由教育主管专家制定可观、可测的评价标准,在培训过程中根据这一基本的标准对参培教师的积极性、参与程度、理念和情感的提升改变等方面做出科学的评估。评估可以采取参培者的自评加之小组成员互评(无记名法),并结合培训师的总评这一全方位的方式,最后由培训部门整理相关资料反馈给每位教师。这种多方位的评价模式避免了某一个体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对每位教师的评价都更加深入、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反思自我,实现促进每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终极培训目的。
[1] 聚焦农村幼儿园系列:农村幼儿师资如何保障[N].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5日第1版.
[2] 王杰.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7,(10).
[3] 谢秀莲.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 (11).
[4]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 2010年11月21日.
[5] 马光仲.农村远程教育中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6] 李艳荣.基于专业发展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7] 刘占兰.改善在职幼儿园教师培训过程与方式的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1).
[8] 王冬兰.参与式培训与西北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6).
责任编辑:李俊恒
2013-05-16
2013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高师幼教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课程体系研究——‘顺应’社会需求 ‘引领’个体发展”(河南省教育厅教师[2013]662号)。
马澜(1986-),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G615
A
1671-9824(2015)03-0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