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
2015-03-01杨崇
文/杨崇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
文/杨崇
目的 通过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通过不同角色的切身体验,为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打好基础。 方法 教师制定计划、布置任务;学生按要求预习、分组、分配角色,实施计划;师生共同总结评价。 结果 大多数学生喜欢该教学法。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今后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结论 角色扮演法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角色扮演教学法;外科护理教学;应用和体会
外科护理学是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主干临床课程。是培养护生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培养临床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因此,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改进的问题。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该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和体会总结如下:
1.课前准备
1.1 教师选择典型的外科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如胃癌、粘连性肠梗阻、创伤骨折等。教师将教学设想提前一周告诉学生,并制定教学方案,同时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
1.2 学生自主报名,由约8人组成小组,其中由3-4人为扮演者,分别扮演患者、患者家属、护士,医生(可由老师扮演),其余作为组织和协作查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理论授课前,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科书,到图书馆及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扮演者熟悉各人所扮演的角色,模拟表演患者护理的整个过程,并自行设计情境。
1.3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体验现实中的真实场景。
2.教学过程
2.1 检查课前准备并展示学习目标
任课教师首先了解各小组理论知识的预习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情况,确定各小组的角色到位。然后展示本次授课的学习目标,介绍本次课的安排和要求,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2 扮演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方案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按各组准备的程序进行表演。如:“病人”及“家属”惴惴不安、情绪紧张,“医生”询问病史,并作出诊断,“护士”了解病史后做进一步的护理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顾虑和紧张情绪。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进入到临床情境中体会护士和病人的切身感受,通过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教学评价
3.1 每次表演结束后,未参加表演的同学结合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对表演者及表演过程进行点评并提出个人意见,同时,参与表演者谈谈个人的感受及护理过程中的得失。
3.2 任课教师评价。各组表演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小结点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所做出努力的肯定及进行表扬团队合作、刻苦努力学习精神,并提出改进意见。还要指出本节课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加深学生印象。
4.调查结果
课后给学生发放自制调查问卷64份(该班人数64人),应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效果和对其自身综合能力提高作用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71.8%的学生认为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93.7%的学生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80%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增强的多种能力;92.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角色适应。90.6%的学生认为对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有提高。对增强学生爱心、同情心、职业认同感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表1 学生对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效果评价[ n(%)]
5.教学体会
5.1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角色扮演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授课模式,使上台表演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与新鲜感,为了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有很好的表现,学生们认真学习教材,积极查找资料,起到了良好的预习或复习作用[1]。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团队协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5.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作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自导自演,改变了传统呆板、乏味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并能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3转换角色,树立整体护理观
通过模拟临床护理情境,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实现了护理学生对“护士”和“病人”角色真实体验的训练。学生角色转换为患者,使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增加对患者的理解,并能够理解病人的痛苦,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作为一名护士应有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学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树立整体护理观念,为将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2]。
5.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和满足现阶段社会所需求的实用型人才。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学生在课前通过多渠道查找资料,复习和预习新旧知识,提高自学能力;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急应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的护理职业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另外,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引导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角色扮演,更容易发现各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在往后的教学中,可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改正缺点,使其全面成长。
总之,角色扮演教学能开放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角色扮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急应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激发探索精神。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1] 林梅 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病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J]. 临床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10,12(7):35
[2] 朱艳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2(29):3
G
A
2095-9214(2015)02-0175-02
海南省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