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失调与对策研究
2015-03-01王星
文/王星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失调与对策研究
文/王星
摘要:大学是一个培养德育人才的重要地方。大学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然而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严重影响着国人的素质。本文从学校道德教育现状入手,通过剖析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到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思想道德理论课程、开展诚信建设工程、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活动,大学生道德修养取得很大进步。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念和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交融,成为道德教育发展的主流。在大学生中,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尊师尚德、和谐为本和保护环境蔚然成风。即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更应该深刻挖掘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国人素质下降道德败坏的原因。近年来,反映大学生道德滑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想象大量存在,如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语言行为不文明、不讲究卫生、不遵守公共场所的特定要求;缺乏诚信、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破坏公物、污染环境、随地吐痰和大小便;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滥用权力、贪污腐化以及冷漠的歧视等行为时有发生。甚之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带给大学生更多便捷和信息的同时,也把大量的负面消息传播给了大学生。大学生追星热、狂热崇拜偶像、功利性的择偶标准、盲目抄袭的科研态度等现象,这都说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重视和解决。
二、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的表现及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以一种金钱至上的观念,重智轻德思想越来越普遍。大学生思想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到最先进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学校层面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的原因。
(一)知识化主宰与功利主义蔓延
大学之道就是唯善为美、美化内心世界;大学之道就是有勇有谋、仁义兼得;大学之道就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大学之道就是愿为民服务、能为民服务、乐为民服务和脚踏实地为民服务;大学之道就是服务至上,以谦卑的姿态追求真理教书育人。但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多数高校为了在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过度的重视本科生生源、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率、英语四六级过关率甚至出国留学率等硬指标来衡量一个大学的综合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智育自然而然受到高度重视而道德教育却在大学生教育中严重失位。在当今理科主宰的时代下,高校设置更多的与大学生能就业、能赚钱的学科,使学生学习的动机也更倾向于功利,从而使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不精、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德育的内容方法和力度不足
当唯经济主义、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浪潮时,学校教育已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化的同时,却把道德教育搁置一旁。有些高校虽开设了一些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多是一些选修课程,没有引起学校高度重视。同时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学校曾过多地以灌输的方式宣传各式各样的具体规范和规章制度,却不擅于把其同培养完善的道德品质、提高崇高道德选择的能力相连接,这样的道德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效。
(三)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有限
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缺乏。高校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很少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教学中,而文科教师教学方式死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满趣味,现今教育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将这种趣味和博深融入课堂。一些教师在过分追求职称学历等功利性的东西时,忽略教师职业水准的考虑;一些教师治学不严,教学只是为了应付,死扣教材,上课敷衍了事,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另有一些教师不爱岗敬业,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第二职业上,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还有些教师本身道德性逐渐丧失等,这些都有悖于教师职业水准和道德行为规范,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势必严重影响德育的整体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在原有的道德教育模式上有所创新。从当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到学科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渗透意识,同时要拓宽德育工作的时空界限,以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改进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
学校是一座培养人才的全方位的锤炼之炉。大学的一个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家校社都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尤其是大学有别于家庭和社会,因为它是一个更有组织、更有顶层设计、更有明确目标任务、更有足够学科资源的场所。高校应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将其一同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学科教学中,力求做到德育内容的不断革新。
大学德育工作历来以灌输为主,导致德育课堂生板僵硬。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以了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基点,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为基础,以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目标,以激发大学生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为导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大学应以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基点,使其内化到外化再到内化来形成新的适应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模式。
(二)注重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是道德活动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尽管方法很多,但实质上都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试图借一切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一些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
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凸显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一方面,学校应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实现理性与情感、智商与情商、知识与修养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大学应为文化发酵池提供条件,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有自己的文学底蕴,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大学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行文化建设,着眼于守护大学传统、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大学制度、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优化配置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既盖好大楼又培养大师,促使大学教育工作者以“君子之风、圣人气象”来进行言传身教。
(三)提高全体教职员工道德教育的渗透意识
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一支专家化、职业化的专职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也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加。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每个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地在于育人,即在向学生传授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渗透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同时,每一个后勤工作人员也应增强自身的育人意识和道德教育渗透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之,教育者应把道德教育目标渗透到后勤管理中,这样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拓展道德教育时空
在道德教育上,学校的课堂教育是主渠道,被称为“第一课堂”;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内外教育资源被称为“第二课堂”。学校道德教育的空间应从第一二课堂拓展到网络空间、社会资源、社区环境和家庭生活。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尊长、孝亲、明礼乃至责任感、报国志等都可以在家庭里进行的教育,保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网络作为21世纪快速发展的产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网络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学校道德教育应顺应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来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在大学校园网上设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页,既可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又达到德育教育之功效。
总之,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功利化、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事件频频发生。学校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分析学校自身进行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着手从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时空等方面着手,在尊重教育对象积极主动性的前提下,积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班华.现代道德教育论(第二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3]张伟强.试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时空的拓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
作者简介:王星(1991-),女,汉,山西运城,硕士,西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0-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