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中的涉农关键词
2015-03-01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记者张番
两会中的涉农关键词
□《中国农资》记者张番
中介服务与科技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梁留科:
中介服务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纽带,是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助推剂。要根据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特点,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要积极培育技术市场,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科研成果开发单位和个人提供交易场所,组织流通渠道,形成技术商品转让信息网,使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
耕地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盖如垠:
建议在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切实防止耕地质量下降。一是把防止耕地质量下降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加以推动和保障。二是理顺体制机制,用激励政策调动农民使用农家肥和秸杆还田的积极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三是稳定家庭经营,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和产业化企业,实现农业标准化、科学化、集约化和规模化。
产品结构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他盛华: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产业化模式的转变对农资生产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农资行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宗产品的产能过剩和同质化。这两个问题需要联动起来解决。现代农业中,农资企业最重要的是使产品差异化、专用化,并延伸服务,把传统农资这个纯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在服务中也能创造效益。解决了同质化的问题,产能问题也就能相应地得到解决。然而,对于大型农资生产企业来说,产品结构转变起来更难,但是再难也得转。
法制化
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
建议尽快制订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目前我国关于耕地质量的法律条文又分散于相关法律法规当中,内容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法律法规之间调整对象交叉,执法权不清晰,达不到从根本上遏制耕地质量下降的目的。同时我建议尽快启动肥料立法工作。与种子、农药等已有相关法律的农资产品相比,肥料法制建设显得严重滞后。同时,建议政府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水肥一体化可以提高水肥利用率,是实现粮食增产增效的最佳途径。
补偿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
挽救板结土壤,提高耕地质量,从技术上,就是要从肥料科技创新入手。从政策上,应尽快出台和落实对土壤质量保护预防板结的支持政策,对高科技新型肥料生产企业和用户给予政策性补贴和项目支持。建立防板结肥料与周期性耕翻改良土壤的长效机制,推动设立耕地质量建设预防板结补偿政策,为耕地质量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应在实施耕地质量修复和防止土壤板结行动的同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立法进程,把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纳入常态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合作社
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省妇联执委胡大明: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实际上,很多合作社成立一两年就干不下去了。政策的红利引来很多并不是诚心发展合作社、甚至不懂农业的人来成立。统计显示的都是成立的合作社,却没有统计萎缩的合作社。合作社不仅是国家倡导的方向,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组织,真正成立合作社,应该把它当作一个事业,努力将合作社办得更好,为更多社员带来益处,才能持续稳定地运转下去。
3月7 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北代表团审议。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向总理汇报到:“总理,20082008年我曾向您汇报研发碳纤维项目,受到您的鼓励和表扬。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干喷湿纺T T800800碳纤维产业化、低成本国产化应用……我们要继续为国争光。” (《河北日报》记者郭昭摄)
小番跑两会
记者手记
两会上的“变”思维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报社组织召开两会报道经验交流会,在大家谈完两会报道体会后,一位主编总结道:“在‘三农’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新闻人要以变化的思维观察‘三农’的发展。”这句话道出了我作为一个跑了两届两会的“三农”记者的最大感触。
还记得前年作为政协记者在农业界别听取委员们的会议讨论,每当听到政府官员提出基层的工作指导方向时我都会激动不已,他们并不是我想象的高高在上,而更多的是实事求是。他们深入了解“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思考重要的政策方针时总是先从基层的实际出发,进而考虑如何顾全大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土地流转、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提高种植效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成为委员们会场内外关注的热点。
今年全国两会,被安排为“跑人大”的我决定改变采访方式,主动挖掘代表的想法和工作思路。走上两会,我的第一直观感受是,“三农”的改革虽然在两年的时间内稳步推进,但在两会上却能体现出明显的变化——“三农”的支持政策正在大幅度地深入和细化。代表委员们谈到更多的是土地流转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如何开展,科技创新中怎样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促进龙头企业在哪些方面创新升级,如何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应采取哪些措施等等具体办法。
政府工作在稳步推进、“三农”改革在持续深化,而作为“三农”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农资,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正在面临全新机遇与挑战。
本次两会上,我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化肥农药零增长”。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从拼资源消耗、拼化肥农药强投入、拼生态环境这种粗放经营,转到注重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约、节约和创新上来。但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是否会影响农资行业的发展,甚至打击农资企业的发展?记者采访了政府官员、科研院所专家、企业代表和基层农村代表后得到了答案。
对企业而言,“调结构、转方式”将成为未来发展必由之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使用效率要求化肥农药行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从而适应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种植方式。化肥品种应从传统单质肥料向适合作物需求的缓控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方向转变,农药企业必须停止生产高毒农药,增强环保农药的研发生产。从政府的角度讲,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既着眼于环保目标,也希望能推动农资企业进一步实现科技创新。因此,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在谈及企业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呼吁财政部门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对农资行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企业在变革中面临的战略选择,但如果不变或是不能与时而变,将必然淹没在“三农”深化改革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