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的“终极关怀”
2015-03-01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农资的“终极关怀”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终极关怀”这个词汇在我们眼中可能显得太文绉绉,可实际上谁也逃避不了这个问题。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一位农资界资深人士不知不觉与我聊起终极关怀这件事。他不到50岁,事业平稳发展,怎么思考起终极问题了呢?他一个朋友,仕途顺利却因抑郁症而自杀,虽然他没有展开叙述,但我感到这触动了他的内心。人能不能超越生死?人该如何确定人生的终极价值?这在今天的中国一定是越来越多人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是富裕的人口越多、富裕的日子越久,人就越会考虑与人生终极价值和归宿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前30年我们忽略环境成本、忽视道德建设的刚性发展,给今天留下太多自然的伤口、灵魂的溃疡。可以说物质的富裕在心灵的张皇失措面前愈发无力,它的价值或许赶不上一碗米粥、一条创可贴。我们如何不去思考终极问题?如何不去思考终极谁来关怀的问题?
从这位朋友那里出来,我感到一种暖意和正能量——当农资人普遍开始人的终极关怀思考时,我相信对农资行业是一件大好事。
美国一位土壤研究专家对他的学生说:请记住!你所面对的不是土壤,最终面对的是人类。他的意思是土壤科学最终通过土地、肥料、作物,带给人类福祉或者灾害!虽然哲言是这样的振聋发聩,但人们做起来就谬以千里了。从农业过度开发导致的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的黑风暴,到畸形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伦敦烟雾事件,再到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我们今天的大面积雾霾、环境污染也是这种发展轨迹的必然结果。人不是没有远见,只是没有触及人自身的安危时,人们不会把它与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即使土壤损害、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倔强地钻进人的生死中,成为终极价值的危险变量,让人们不得不痛苦地思考解决的途径。然而,问题的成因是那么复杂,自然的规律是那么高深,人的终极思考也就那么地飘忽不定。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环境保护的风潮,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环保的认识。然而,也有批评的声音说:这本书让DDT停产消失,间接导致数千万人死于DDT能控制的蚊虫传染的疟疾病。事实上,对病症人们最好的办法是开发使用危害最小的药物,而不是在DDT上把自己吊死。这些反对声音的背后是行业、企业利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这些反对的企业,当他们开发出更有利润的替代品时,又调转枪口反对DDT了。
如何协调众多不同的利益?如何让芸芸众生与财阀巨擘博弈时增添分量?自然是最大的客厅,人类是来来往往的过客。这间客厅的安危在为我们每个人的终极价值做着默默的背书。当每个地球人都了解终极关怀少不了地球时,相信那些不打算移民火星的人,最终都能找到相同的认知和共同的利益。比如中国化肥的终极顶值已经确定,这就是对自然的负责,也是对人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