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
2015-03-01王运武
王运武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来华留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
王运武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可以提升我国教育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但对留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尚不够重视。文章以来华留学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在留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剖析了留学生教育的特点,进而提出了提升留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来华留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教育软实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很多国家的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整体数量呈不断增长态势。
近十年来,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年平均增幅达到15.88%。[1]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数据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2]教育部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2020年全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3]
来华留学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通过留学教育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构造国际交往友好桥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际软实力。[4]学校教育是来华留学生了解、认知中国的重要窗口,其不仅是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外交的软实力和提高国家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我国越来越重视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而如何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留学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优化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5]提高来华留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增强留学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信息素养是人们步入数字化时代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典型特征。
一、调查问卷设计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很多,设计了很多适合不同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其调查对象涉及到了教师、学生、图书馆读者等不同群体,然而针对留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却很少。在问卷设计过程中,笔者参考了许多关于信息素养的调查问卷,如:李靖[6]、刘向永[7]等编制的调查问卷。
问卷由基本信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四部分构成,其中基本信息包括国籍、专业、年龄、性别、学习中文和计算机的时间,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由32道选择题构成。在设计题目时,笔者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尽量将题目设计得浅显易懂,以预防留学生因不理解题意而选错答案。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来华留学大一新生中做了调查,调查时间安排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一节。发放调查问卷18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调查对象基本信息:韩国15人,马来西亚2人,美国1人;英语专业6人,法学、心理学、历史专业各3人,舞蹈专业2人,传播学专业1人;平均年龄19.9岁,最大24岁,最小18岁;女生13人,男生5人;学习中文的时间平均5.7年,最长20年,最短1年;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平均4.3年,最长14年,最短0年。
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弥补调查研究样本数量小的缺陷,在课堂休息时间,笔者还有针对性地访谈了留学生以前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情况。
三、来华留学本科新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由于条件限制,调查样本的数量较少,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来华留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笔者对来华留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进行了分析。
留学生信息意识的调查结果,见表1。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留学生都有自己的信息学习工具,少数留学生具有智能化程度高的设备;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有E-mail、QQ或MSN;绝大部分留学生没有博客或微博;大部分留学生每周上网的时间在8小时以内;留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与人聊天、查找学习资源、看电影等;大部分留学生的父母对他们使用计算机持无所谓或赞成的态度;留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于课堂学习或自学;很多留学生认为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但也有一些留学生不认可这种观点;在遇到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时,多数留学生喜欢查阅资料,少数留学生喜欢与同学讨论或咨询教师;多数留学生具有通过媒体获取所需信息的习惯,大部分留学生具有定期整理信息资料的习惯;多数留学生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提高信息素养比较重要;在该课程学习方式方面,大部分留学生喜欢教师先讲解,学生再练习的方式。
表1 来华留学本科新生的信息意识调查结果
留学生信息能力的调查结果,见表2。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学生使用拼音输入法,且打字的速度较慢;大部分留学生不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仅能对其进行简单操作;大部分留学生不了解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片处理软件,仅有少数留学生会简单的操作;大部分留学生对jpg、doc、txt、bmp、swf等格式的文件有所了解;大部分留学生对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较为熟悉。
留学生信息伦理的调查结果,见表3。
表2 来华留学本科新生的信息能力调查结果
表3 来华留学本科新生的信息伦理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无意中打开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站时,大部分留学生会马上关闭,或劝阻其他留学生不要看这些网站,也有少数留学生会继续浏览;大部分留学生愿意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各种资源,极少数留学生不愿意共享;大部分留学生表示会购买盗版光盘或盗版书,只有极少数留学生表示反对;大部分留学生表示使用学校计算机时,没有擅自修改过其他同学的文件或文件夹,极少数留学生表示修改过;上网交流时,大部分留学生使用过不文明语言,极少数留学生表示从来没有过;大部分留学生不会仿照或复制同学的文件作为作业交给教师,少部分留学生偶尔会;大部分留学生认为上网聊天时,可以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表达真实想法,少数留学生认为可以全部隐瞒,极少数留学生认为应该完全真实;大部分留学生认为网上传递信息比较安全,少数留学生认为不安全。
依据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发现:所有留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MP3/MP4、智能手机等数字化学习工具,会经常性地利用网络搜索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对此进行归类,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大部分留学生信息能力一般,汉字输入速度较慢,对常用的办公软件不熟悉,但对搜索引擎较为熟悉;大部留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伦理,对不健康信息具有免疫能力,主动关闭不健康网站,不擅自更改别人的文件或文件夹,但也有一些留学生会浏览不健康网站、购买盗版光盘或书、网上交流时使用不文明语言、不加辨别地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
四、来华留学本科新生教育特点剖析
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与国内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较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这也使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成为教育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由于留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比较大,使得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不能照搬国内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模式与方法。
从留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和课堂教学体会来看,留学生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显著特点:
被调查的留学生来源于韩国、马来西亚、美国共3个国家,所学涉及英语、法学、心理学、历史、舞蹈、传播学共6个专业;年龄差距比较大,最大24岁,最小18岁;学习中文时间差距比较大,最长20年,最短1年;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最长14年,最短0年。总体来看,这些留学生主要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中文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差距也比较大。
来华留学生离开了他们熟悉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需要重新适应中国的文化和环境,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重新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重新适应中国教师的教学风格,重新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无形之中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影响。
留学生在跨文化心理适应方面存在思乡情绪、学习焦虑、交际困难、跨文化沟通障碍等不良心理状态。[8]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沟通方面,语言障碍和非语言障碍(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成为留学生适应新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绊脚石,更使得有些留学生失去了自信,担心听不懂他人所表达的话语,也惧怕自己表达不清晰。
五、来华留学本科新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大部分留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而且留学生教育与国内学生教育存在较大差异。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参差不齐,具有不同于国内学生的特征,采用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往往达不到较好的培养效果。[9]这就决定了不能采用与国内学生相同的策略提高留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依据留学生的特点,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留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主要依托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据丁笑炯在上海7所高校67次访谈留学生、相关教师和行政人员的资料,几乎所有的教师和行政人员都认为,目前来华留学生大多质量不高,相当比例的留学生学习懒散。然而留学生最糟糕的体验是教师对他们有偏见,认为“老师常常觉得留学生不如中国学生聪明”,“觉得他们是在自己国家无法考入大学才来中国留学的”。[10]笔者所接触的相关教师和行政人员,也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如“留学生难管理,学习接受比较慢”等。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当多的留学生学习很努力,只是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笔者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也能体会到留学生在学习中的语言沟通障碍。为准确了解留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笔者在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后,对留学生进行了随堂测试。结果发现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留学生居然不会答。经深入调查后才了解:他们知道这些知识,但是不会用中文表达。在留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应该坚持“有教无类”的思想,坚信他们是优秀的学生,唯有持此理念,才能更好地对留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中文是比较难学习的语言,留学生学习中文的时间长短不一,致使他们的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得教师讲授面临很大的挑战。留学生学习的障碍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学习的障碍,经常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听不懂教师讲授的内容;二是课程本身的难度,很多课程内容对于留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存在理解上的障碍。
相对于理工科而言,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留学生更需要较高的汉语水平,这类专业需要留学生具有更高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一边讲授课程内容,一边教授新的生字、生词,在很大程度上担当着“汉语教学”的任务。尽管用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信息传递不流畅的现象,但也不能全用英文授课。据调查,高达70.6%的留学生希望以汉语为教学语言,学习中文是其来中国留学的一个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因素。[6]鉴于以上原因,面向留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教师应该降低语速,遇到磁盘、内存条、拓扑结构等生疏的词汇时,以中文的方式呈现,并用英文进行阐释。有时还需要纠正留学生常用的错别字,教给他们怎么书写复杂的汉字。
留学生最大的两个特点是:中文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性差异;存在跨文化沟通障碍,课堂教学信息难以实现有效传播。为更好地适应留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促进留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根据每个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布置不同的任务,以逐步增强留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
例如:当有留学生询问计算机对于生活、工作、学习有什么用途时,如果只是给予知识性的介绍,即使他们都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如果结合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实例,让留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有关生活、工作、学习的具体任务,则会使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更透彻的理解,且能很好地弥补跨文化沟通困难的缺陷。
在留学生大一阶段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希望留学生能够掌握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希望留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留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留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在课堂中,留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遗忘,而留学生所拥有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会伴随留学生的终生,成为留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重要能力。因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留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1]赵金坡.新世纪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及展望[J].高教探索,2011(1):97.
[2]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5987/201303/148379.html.2013-03-07.
[3]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jyb.cn/info/jyzck/201009/t20100928_39 1121.html.2010-09-28.
[4]李立国,胡莉芳,周平.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复旦教育论坛,2010(1):49-52.
[5]栾凤池,马万华.来华留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5):20-27.
[6]李靖,王莹,谢百治.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3):227-229.
[7]刘向永,谢建,蔡耘等.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8):25-28.
[8]张秋红,陈鹤.从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角度谈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65-66.
[9]彭志峰.来华留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其培养[J].高教探索,2007(4):4.
[10]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0(6):38-43.
(编辑:李晓萍)
图1 图像的两种显示模式
图层被誉为Photoshop的灵魂,每个图层相当于一张透明的胶片,每张胶片上可以有自己的画面。一幅图像通常可由多个不同类型的图层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自下而上叠放而成,改变图层的叠放顺序和混合方式,可以改变图像的显示效果。
Photoshop提供了十多种的图层混合模式,例子中采用的滤色模式类似于多个投影仪的光线互相叠加形成的效果。因此,在探究图层的使用方法时,可与物理学中的三基色原理相结合,将红、绿、蓝三种颜色放在不同图层中,让学生观察在不同的混合模式下,颜色叠加产生的效果,加深对色彩形成机制的理解。[3]
图层操作与图层模式的运用,是Photoshop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不好理解也不易掌握。若采用微课程结合翻转课堂模式,将探究活动过程化整为零,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在不同混合模式下图像的显示效果,再配合其它素材、资源和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吴旭日.《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7.
(编辑:郭桂真)
G434
:B
:1673-8454(2015)04-0039-05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促进教育变革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编号:1462221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