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点孩子交友,家长应把握好度

2015-02-28素静

现代家长 2015年2期
关键词:交朋友交友学习成绩

素静

父母插手孩子交友,

交友呈功利化倾向

11岁的舟舟是江苏省无锡市某小学的一名小学生,最近他对妈妈的管制特别烦。原来,他刚交了一个叫晓童的朋友,跟他住一个小区,与他同龄,两人在小区广场上玩的时候偶遇并“一见如故”,之后便经常相约一起玩。可妈妈得知后,对晓童的情况一番打探,发现晓童学习成绩不太好,便强令舟舟与晓童断交,还喋喋不休地告诫舟舟:“要跟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玩,这样才能学习别人的优点。”

舟舟虽然表面服从,但心里并不认可妈妈的“交友理论”。在他看来,晓童虽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比有些学习好的同学更有趣,更讲义气,而且晓童玩魔方特别棒,会很多技巧。然而在妈妈看来,玩魔方是“不务正业”,学习不好就不能做朋友。舟舟非常不理解,因此不顾妈妈的干涉,仍偷偷和晓童做朋友。

无独有偶,上海市嘉定区的初二女生灵琦在交友过程中也受到父母的限制。爸妈希望她结识学习好的、“有用”的朋友。所谓“有用”,就是将来踏入社会后能用得上。灵琦十分反感,觉得朋友首先要有共同语言,家庭条件或学习成绩不能作为交友前提,父母的要求完全是成年人的功利心理作祟。

其实,灵琦与父母在交友问题上的分歧从她上小学时就开始了。刚入小学的时候,同学之间互不相识,灵琦觉得如果能结交到很好的玩伴就很不错。她性格比较开朗,很快就交到了两个朋友,谁知妈妈得知后并没有夸她擅交朋友,而是严肃地向她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比如朋友的姓名、性别、家庭住址、家庭情况、父母职业等。除了姓名和性别,其他的灵琦都答不上来,毕竟刚刚认识,哪会问那么多啊!妈妈便批评她没问清楚情况就跟别人来往,还语重心长地指点她:“可别跟那些学习差的坏学生一起玩,很容易学坏。要向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靠拢,才能不断进步。”

为了应付妈妈的盘问,慢慢地灵琦养成了一个习惯,跟一个人成为朋友之前,会对人家刨根问底,搞得别人认为她交友目的不纯粹,都敬而远之。如今灵琦的朋友圈非常小,只有通过了妈妈“审核”的那两三个人,都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家庭条件也不错的。但就是这两三个所谓的朋友,跟灵琦的关系也并不热络,时不时地还会贬损她几句。

灵琦一直很苦恼,从内心里不愿意按妈妈的要求交朋友,但妈妈总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家学习好,家庭条件又不错,多交往对你帮助大”之类的话来教训她。接受采访时灵琦说,她理解妈妈的苦心,但不能接受妈妈的交友标准。她说:“没有谁能保证学习好的人就一定品德好,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孩子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就算遇人不淑、交友不慎,可能也不是什么坏事,对成长说不定反而有好处,吃了亏才会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交往,什么样的人不能交往。”尽管如此,灵琦暂时还只能按妈妈的要求做,她感到十分无奈。

连云港市海宁小学五年级学生潘雯跟灵琦有着相似的想法。她说:“我妈真的很烦,我跟哪个同学经常在一起,她就会问我人家学习好不好,考试成绩在班里排多少名。如果考试成绩排名靠后,妈妈就会跟我讲一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大道理。光跟我讲这些有意思吗?我学习中等偏下,要按我妈妈的理论,人家学习好的跟我做朋友不也成了‘近墨者黑’吗?”

刚上初中一年级的肖檬一说起交朋友的事,原本快乐的表情立即消失了,说:“爸妈总是告诉我,交朋友要对学习有帮助才行,学习不好的同学不能做朋友,因为他们只知道玩,对我的学习不会有一点帮助。可我就喜欢跟活泼开朗的同学玩,他们性格阳光,容易相处,而班里那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基本都不爱玩,都挺高傲,我跟他们玩不到一块儿。爸妈经常为此唠叨我。”

采访中笔者发现,很多孩子抱怨父母对他们交朋友会严加限制,尤其是不允许他们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太调皮的同学走得太近。父母的担忧可以理解,但明显缺乏换位思考——对孩子来讲,朋友首先应该是玩伴,而不少家长常常脱口而出的是:“他学习那么差,你跟他一起玩对你有啥好处?”“你跟他肯定学一身坏毛病!”“她太腼腆了,将来还是能说会道的人有出息,你不想交大方点的朋友吗?”……类似的盘查诘问,是对孩子自主选择的一种限制,也是对孩子交友行为本身的否定,而要求孩子只能与家世背景好、学习成绩优的同学做朋友,更是把“功利化交友”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影响会更恶劣。

胡乱指点后遗症:

孩子交友遇麻烦

现在城市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作为独生子女,孩子更渴望拥有玩伴,获得友谊,可这种渴望往往未能实现就被父母的干涉扼杀了,不但影响孩子交友,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许建国说:“如果对孩子的朋友圈限制太多,客观上会使孩子交不到朋友。”他表示,孩子正处在成长期,喜欢按兴趣交朋友,家长若过分干涉,全权包办或单纯强调“学习”,只会引起孩子反感,反而给孩子帮倒忙。

武汉市六中初三女生蕾蕾前些天约两个好朋友逛书店,蕾蕾妈得知后提出,自己可以请假陪她一起去,蕾蕾不让,妈妈不放心,便偷偷跟踪女儿,结果被女儿发现。蕾蕾十分生气:“说好不让你来的,为啥非要跟来啊?”蕾蕾妈百般解释,说想看看女儿都跟谁交往,还说怕她受坏人影响、出门不安全等。在了解了蕾蕾两个朋友的学习及家庭情况后,蕾蕾妈感觉女儿交的朋友“还不错”,便对她们百般讨好,跑到附近一家快餐店给她们买点心,又给三个孩子各买了一个手机小挂饰。尽管如此,蕾蕾还是很不爽,没逛一会儿就扫兴地回了家。

好心不得好报,蕾蕾妈特委屈,说自己跟踪陪伴女儿,都是为了孩子好:“她不大不小,碰上坏朋友带她玩出早恋什么的咋弄?”

上海市杨浦区德育室主任戴耀红分析,多数家长之所以愿意充当孩子与朋友外出时的陪伴者角色,还是出于一种过度保护的心理,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样做不但会增加亲子之间的不信任感,还会让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弱化,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从上幼儿园起,孩子就进入了一个小社会,伴随着他们上小学、中学,社交范围便不断扩大,渐渐地朋友关系就会成为孩子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但与成年人不同,孩子交友的核心目的是获得友谊,很少掺杂其他功利性因素。

9岁的娟儿刚结交了一位新朋友,是从农村转学到省城的,叫水玉。水玉善良、纯朴,娟儿喜欢和她一起玩,并邀请她到自己家做客。可当水玉离开后,妈妈问娟儿:“这是个乡下孩子吧?瞧瞧穿得土里土气的。你以后少和她玩,乡下孩子都很野。”娟儿反驳:“她性格很好的,我喜欢和她一起玩。”妈妈却恨铁不成钢地责怪娟儿不听话,三番五次要她跟水玉断绝来往。

最终,娟儿屈服了,不但跟水玉断了来往,跟其他同学也不交朋友了,她怕别的同学也得不到妈妈的认可。如此一来,娟儿渐渐变得孤僻起来,跟谁都不来往,整天就知道闷头学习。

心理咨询师殷兆亮说,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家长不应以成人的“功利”来要求孩子,把友谊变得世俗。现在孩子课业负担重,生活紧张、单调,孩子之间交朋友,看似没什么特别的用处,其实在维护孩子内心的空间、缓解学习压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一味阻止或限制,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孤独等不良情绪。家长应正确引导,让孩子掌握一定的交友自主权。

在孩子心中,投脾气、能玩到一块儿才是最重要的。一名高二男生告诉笔者,和他玩得好的几个同学,有学习在班里前几名的,也有考试成绩经常排在班里十几名甚至二十几名的。虽然学习上大家有差距,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朋友,大家经常在一起唱歌、看电影,一起聊《中国好声音》,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他说:“学习好不好跟一个人的人品没有直接关系。我们班有个同学学习成绩总是倒数几名,但对班里的活动很热心,对同学也很真诚,谁有困难他都愿意帮忙,大家都很喜欢他,并没有因为他学习不好而疏远他。相反,有两个同学学习不错,但很自私,大家都不愿意跟这样的人交朋友。”

采访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孩子都有自己交友的标准,比如志趣相投、玩得来,学习成绩往往不在考虑范围,对人品反倒比较重视,比如不愿跟自私、无趣或孤傲的人做朋友。

教育专家詹文龄建议,应把交友的舞台还给孩子。他说,交友是孩子的天然兴趣与本能,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交友问题干预太多,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有的父母怕孩子交友不慎,予以严格控制,致使孩子错过了交往能力形成的最佳阶段,导致心理残疾。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是真空的,更不是父母可以预设的,应该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能力,增加人际关系资源。

那么,把交友的舞台交给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放手不管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合理地设置底线,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枚硬币总有两面,朋友也有好坏之分。家长该如何帮孩子找到适合的朋友?摒弃强制性的干预和管束,父母有时仅需担任正确引导者的角色,搞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就可以了。

第一步:尊重孩子交友

包办孩子的交友选择、为孩子屏蔽掉“坏”伙伴的影响并非长久之计。孩子在同伴交往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交友倾向,选择自己欣赏的,与自己脾气、性格合得来的小伙伴做好朋友。

家长眼中的“坏朋友”,通常是淘气包或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朋友,担心孩子跟着学坏,或形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事实上,当孩子交到这样的“坏朋友”时,你最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和交友观,而不是盲目强行阻止。最好给孩子的朋友足够的尊重,并和孩子一起发掘朋友的优点和长处。比如跟孩子聊一聊:“为什么喜欢和这个朋友玩?这个朋友是不是很有礼貌?很爱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渐渐懂得朋友身上哪些是自己应该学习的好的品质。

第二步:给孩子立规矩

较小的孩子,与同伴做游戏时多是“平行游戏”,即各玩各的,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和相互影响其实很少。稍大一点,孩子会需要真正的同伴互动,与小伙伴一起活动、一起游戏。而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虽然无法和成人相比,但在模仿同伴的行为时,并非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倾向,而是会有自己的思索。因此,与其把孩子“学坏”的原因推到孩子的朋友身上,不如给自己的孩子立规矩,比如不能说脏话,不能打架,等等。因为家长所担心的孩子“被带坏”这种情况,往往并不是完全因为孩子间的相互模仿,更多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与自我控制能力不相匹配。

上小学阶段,是给孩子立规矩的最佳时期,但即便是立了规矩,孩子有时还是会做出一些家长认为出格的事情,这往往是因为孩子太兴奋,或者受好奇心驱使而忘记了规则。家长同样不能把“罪责”完全推卸到孩子“不好”的玩伴身上,而应强化孩子的“规矩意识”,同时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三步:扶助“坏”朋友

当孩子的身边出现了有不良行为的伙伴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自己正面的言行影响同伴,这样不仅对同伴的行为有所影响,也为孩子提供了一次明辨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机会,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明确并遵守自己的准则,同时还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在同伴中的影响力。

家住西安莲湖区的秦女士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平时她对女儿交朋友从不干涉,但会密切关注孩子与哪些孩子一起玩。她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班上转来一名稍有残障的女孩,班里的同学都不跟她玩。秦女士的女儿是班长,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助对方,便跟那个女孩成了朋友。最初秦女士也怕女儿受到不良影响,不过她没有阻止,而是静观其变,并适时给予鼓励,让女儿帮助对方,比如每天放学后跟对方一起做功课。一段时间后,两个孩子学习上都有进步,而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秦女士认为,教孩子成为朋友中的好榜样,远比叮嘱孩子远离“坏”朋友好得多。

上述三步,通常情况下足以让孩子恰当交友并处理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发现孩子正密切交往的朋友确实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认识到这个孩子不可交,但必须保持冷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千万不能做下面这些事。

首先,无论如何都不要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丢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这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的事。假设今天正好碰见他又和我们不喜欢的同学在一起,我们一定要不动声色,仍要很和气地和那位同学打招呼,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板着脸甚至责骂他。

其次,允许孩子说出自己交朋友的理由,不要妄下断语讲对方坏话。“你又不认识他们,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坏孩子?”这是孩子最常对我们喊的一句话。谁会喜欢别人批评自己的好朋友呢?应给孩子说出理由的机会,用开放的心胸和尊重孩子的态度,就事论事地讨论朋友好坏。

总之,家长不能一味地为孩子画定小圈子,建造“小温室”,一遇到你认为不好的朋友就立刻帮孩子“屏蔽”,应尽量让孩子学会自由交友,获得友谊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能力。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交朋友交友学习成绩
00后交友到底有多“野”
见财贪心起,交友要小心
兄弟让举
名落孙山
“们”字交朋友
交朋友
交友天地
掐断欲望的引线
交友小木屋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