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分析
2015-02-28吕忠
吕忠
摘 要 主要对音乐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品质培养问题进行探究,简要分析如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阐述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音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58-03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增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压力的增大也给中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滋生了心理问题。扎实有效推进音乐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利用学校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个性以及全面发展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特殊功能,利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1 分析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其生理条件与心理发展也都在日趋成熟。由于中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上也还比较稚嫩,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容易因为外界因素而导致发生心理突变,他们在面对打击与挫折时也容易产生心理失常的现象。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全面把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并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增强中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音乐教学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
社会各界在音乐考查方面,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忽略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与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过多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升,降低了对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力度,造成部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不具备适时合理调整心态的能力,更不具备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影响了音乐教学中的学生品质培养。
2 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音乐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加强音乐教学中的心理辅导是当前中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的重要实施途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由于中学生正处在想象力丰富的年龄,用音乐不仅可以打开他们学习想象的潜力,也可以使中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发散性思维,使中学生自己以自身的审美态度感悟人生,使中学生可以自己去认识社会,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校音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以及情感体验,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创造了条件。指导学生以美的规律来办事,不仅要符合客观规律,还应该明确音乐教学中的内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音乐技能,掌握音乐真髓,提升学生内心对音乐感知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音乐中的不同,从而提升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能力,调动学生情绪,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扩展音乐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独立识谱能力,增强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深入系统地揭示音乐实质,探求新知,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规律,减少音乐欣赏的数量。培养学生与自然环境以及与社会环境的沟通能力,让音乐和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规范自身的道德。很多时候,音乐还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力量,调节人的精神面貌。
3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和途径
结合教材特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课堂授课的内容强化教学。当前,音乐教学中所用的教材均为统一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课本,音乐教材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从音乐体裁方面优化教材。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可以产生理性认识。
例如,针对存在考前焦虑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去欣赏轻音乐及古典音乐,这样有助于学生放松精神,减轻学生的压力,可选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琵琶语》,也可选国外钢琴曲《卡农》《最终幻想钢琴曲》等。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轻松优美的音乐,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希望以及未来的美好渴望,使学生内心欢快、充满向往,舒缓的节奏中提升学生审美,使学生可以激励自己有更好的心态。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节奏”,对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蛙鸣、鸟叫等进行倾听,让学生自己发挥创作能力,去感知自然界的节奏。如教师可以通过“体态律动”,以拍手、跑、跳等肢体形式来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识,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身体来感受节奏。
以教师去感染周围的学生 “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教师人格在教学中的潜在作用,应该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随之感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加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师资培训,全面提升音乐教学中的专业队伍力量。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去影响感化学生。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是病态人格,也必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在情绪不稳定时候,教师更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
音乐具有引导学生进入情绪气氛的能力,要弘扬音乐优秀文化,调整音乐表现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学生,改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极力避免将个人不良情绪带到音乐教学中,重视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注意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与教师有密切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热爱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征服学生,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发自内心地喜爱老师,喜欢音乐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要创造和谐课堂教学气氛,可以把发自内心的微笑带到音乐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亲切的目光看着学生,并且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并且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多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的音乐水平。教师应该真诚地赏识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充满自信。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赏析,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endprint
如莫扎特的作品《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在这首古典音乐中,可以显示出内心焦急的情绪,可以激励学生自信起来,相信自己,更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编词,让学生在掌握某种音乐节奏的基础之上,创编出节奏相同词句,固化学生知识,提升学生音乐兴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个学生,大家开始都是不太喜欢她的,她自己也对自己没有信心。但她也并非一无是处,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唱歌时声音特别的宏亮。有时她也会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都反感她的这种表现。笔者便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她,大家后来可以采纳她提出的正确意见,而她自己在音乐学习中也表现得更加积极努力,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对一些变声期的学生,只要他们唱准了,教师更应积极鼓励,不断改善他们的“歌唱自卑感”。
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恰当的音乐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1)在音乐教学中,对于一名音乐教师来说,要以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既要研究音乐教学的内容特点,更要深入研究中学生心理,掌握中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握中学生学习“脉搏”。教师应该深入音乐教学中,调查走访以获取感性材料,对音乐教育材料筛选、提炼,从而使音乐现实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如部分学生正在变声,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变声期间的发声与嗓音保护进行知识讲解,让更多的学生来了解变声期及应注意的事项,从而让学生对变声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正面对待。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备优良美德,拥有坚毅、节俭的品质,对于音乐的学习也可以恒久不倦。故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己制作发生乐器,比如可以在矿泉水瓶中装入沙子来制成沙捶,不仅简单、耐用,还和购买的沙捶有着相近的音色;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机金属瓶盖、易拉罐等制成敲打乐器,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感知打击乐器的乐趣,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训练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抓住学生记忆的最佳阶段传授音乐知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让学生自己发挥创作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节奏,去感知自然界的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把学生进行分组,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学生的音乐学习难题。
另外,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那些特别爱好音乐的学生,使其影响、带动其他学生。教师应该紧抓教学重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再有,就是在音乐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教学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
关注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需认真观察分析在学生中社会流行音乐的影响,可以结合外界影响,优化本校的音乐教学方案,从而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发挥音乐功能,引导学生可以形成正确审美意识,符合学生心理过程,提升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感。这样可以有效转变音乐教学困境。其中,针对热衷于升学的音乐专业学生,可以在培养其音乐感的同时,提升音乐文化课的水平;针对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面向社会引入更好的音乐,在满足其音乐爱好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身心受不良音乐的影响,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社会上的流行音乐中也有一些比较经典的音乐,建议学生要有选择地倾听。
4 结论
1)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及时发现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缺陷。在音乐教学训练过程中,要求教师多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心态表现,并正确引导学生,调节学生心理,提高中学生心理品质。
2)音乐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中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素质教育。
3)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好的课堂教学内容,优化音乐教学环境,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中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5 建议
1)音乐教师在业余时间多看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书籍,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到课堂里,切实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2)普通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音乐学科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机制。
3)建议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心理测试和评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倡学校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马欣.漫谈音乐与音乐治疗[J].音乐生活,200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