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2015-02-28卢晓龙周志宏

时代农机 2015年2期
关键词:承载力指标体系旅游

卢晓龙,周志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卢晓龙,周志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本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及国外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并重点回顾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特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承载力、利益相关者理论四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出国内外研究视角上的差异以及带来的启示。

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文献法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学当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其他多学科都都有所应用并且相当广泛。例如,我们在CNKI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并设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结果多达16151条。但是通过比较检索结果中是关键词数量我们发现,可持续发展为16126,而与旅游学科直接相关的关键词最多的为“生态足迹、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其数量依次为352、346、342。“生态旅游”和“旅游业”分别为154和91。这与检索结果的综述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①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多个学科中都有所应用和发展,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其大理论框架下是一个分支;②旅游学科内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最为紧密的是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基于上述结论在CNKI中以“可持续发展”并含“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605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3月)。并且在Science Direct中以“sustainable”并含“tourism”为关键字,并且限定来源为Journals,时间为最近二十年,共输出740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3月)。

按照文章发表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通过上述统计可以发现,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总体呈上升态势,于2007年出现一次低潮后,继续增多,与2011年达到一次峰值后有所下降。而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持续呈增长态势。

1 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概念的定义往往是一个领域研究的基础问题。但就是这个基础问题往往困扰许多学者,并且由于旅游学科的复杂性和交叉性,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里,对什么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概念。

图1 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统计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1998)给出的定义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能满足当前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又要能够满足未来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联合国(United Nations,UN)(2001)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以这样的方式和规模在一个地区发展和维持的旅游,即它在长期内仍然保持活力而不会以可能阻止其它活动和过程的成功发展的方式,使(人的或物质的)环境发生退化或改变。

当然,对于这些官方给出的概念,不少学者认为太过于笼统,因此也有了从各种研究视角的解读。例如MILLER G(2001),AHN B Y,LEE B K,SHAFER C S(2002)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政府、企业、社区、景区等等各个利益相关集团之间达到协调发展,以及预期的生活品质、环境质量、政府与企业效益并能够持续下去的发展状态。这种概念是在旅游产业的整体视角下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强调能够得到它们之间的一种公平、整体、协调、与高效的发展和利用。也有一部分学者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解为一种旅游活动的方式,或者称之为“可持续发展旅游”。例如TEPELUS C M(2005)与Budeanu A(2005)都指出,大多数旅游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是不良反应都是由大众旅游造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的旅游是一个“小规模的解决办法”。该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运营商可以通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对可持续旅游理念执行及对旅游者不良行为监督达到长期保护有效发展的目的。

1.2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由于可持续性的概念最初是来于自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所以时至今日很多生态环境学者仍把可持续发展限定为生态的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范围内衡量生态系统要素所确定的可持续性,可以有比较统一的范式,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先提出的根据可持续发展所评价的对象的状态——压力——响应指标与参照标准的对比模式。例如,对目的地景区土地利用而言,可以根据一定周期内的酸雨强度(压力)、景区范围内的土壤酸化程度(状态)与相应的可承受的酸雨强度和土壤酸度的范围的参考标准,评价生态旅游景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参照标准需根据生态旅游景区当地具体的生态系统的物理特性来确定,这种指标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性的物理背景。

早在1998年,Garrod B,Fyall A就提出,应该把研究重心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转移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上来,并建立了一个测量可持续旅游的框架。因此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更多学科的研究应该被吸收到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来。例如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倡导的绿色GNP指标,就是从原GNP指标中减去对资源环境的消耗。美国CASCADIA国家公园,考虑对设施满意的游客比例、对野生动植物观景机会满意的游客比例、具有良好栖息地的濒危物种比例、达到目标数量的濒危物种比例进行测定。以色列北部乡村旅游地YIRON,设定的游客破坏行为、个人隐私侵犯、游客偷盗、噪音和大气污染、娱乐设施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等14个基本指标。伴随着人们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深入理解,以及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指标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如承载力、可接受的变化范围、旅游者偏好和经历、目的地生命周期、舒适指标和旅游者影响管理等,被应用到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1.3 环境承载力

旅游可持续发展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目的地的环境承载力的问题,尤其是生态旅游目的地。早期的学者将自然环境作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体,以景区自然环境的恢复能力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研究要素包括水体、大气、土壤、植被、生物以及整体性的旅游资源等。例如MATHIESON A,WALL G(1982)提出的一个地区在资源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水平时所能维持的旅游水平,以及WALL G,WRIGHT C(1997)提出的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不产生可监测到或至少不可逆转的生态变化时的游客数量。但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所涉旅游可持续发展及的内容愈发广泛,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亦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以“人与地”为中心的研究理念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并成为现今研究的主流观念。例如SIMON F.G,NARANGAVANA Y,MARQUES D.P(2004)提出的在自然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和游客体验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情况下,特定景区的游客人数最大值。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标准大多是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利益主体讨论的结果而制定的,当然也有根据调查实验获得。

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际是各种相关群体在一个复杂开放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时候,利益相关群体的诉求是必然要考虑的。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群体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例如,Forsyth T(1997)认为旅游企业在环境保护中的努力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还可以增加企业绩效,因此他认为企业应去主动地适应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Budeanu A(2005)则强调旅游服务企业尤其是行业中的领先者,应该利用他们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整体的旅游业中得意的宣传与实施,他们也应该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Rivera J,Leon P D(2005)研究了来自不同旅游企业的 CEO的教育、环境专业知识、民族特征等不同因素与旅游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的相关性。Fortanier F,Wijk J(2010)研究了非本地的酒店企业在当地促进就业的数量和形成的就业质量,与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 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国内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虽然晚于国外,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也并不久远,因此国内学者在不断汲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旅游发展实际,也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以旅游活动不破坏资源环境为核心以及前提,管住旅游活动的长期发展,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强调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许涛,张秋菊,赵连荣(2004)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并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维护旅游发展的环境资源质量(包括自然、人文环境要素),必须以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为前提,考虑旅游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考虑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的影响。要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崔凤军,许峰,何佳梅(1999)认为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原则包括了环境限制性、利益最大化、自然资本原则、预警原则、环境质量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道德伦理原则等。

2.2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中也作出了深入的研究。王良健 (2001)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综合评价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牛亚菲(2002)根据指标体系的功能要求和各个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包括状态层、诊断层、趋势层和目标层四个层次,并对每一个层次选取了相应的指标。此外,还有专门针对某一类型的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例如韩春鲜(2007)对干旱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黄燕玲,罗盛锋,程道品(2009)对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3环境承载力

国内关于“carrying capacity”存在着“容量”与“承载力”两种提法,虽然确实能够从词义中辨析出细微的差别,但是其本质上并无区别。吴净,李好好认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合理进行开发的问题。它具体包括旅游目的地经济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环境容量以及社会承载力。孙睦优在研究中对旅游环境承载力作出的阐释指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容包括了生态环境、资源空间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以及相应的经济承载力,取得上述四个分项的最小值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体现。汪嘉熙(1986)对浙江地区苏州园林景区旅游者进行了调查来确定苏州园林的旅游承载力。保继刚(1987)研究了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楚义芳(1989)对旅游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测量公式。胡炳清(1995)在研究中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性因子和最小值定律,并依此提出数学模型定量给出了景区内旅游人数的评价方法。崔凤军,刘家明(1998)又分别以山东泰山等地为例,构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TBCI)及计算的模型,利用游客密度、景区用地强度和景区收益强度三个基本分项指数进行了比较实用的测量。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群体的研究,主要涉及利益分配、群体认知和社区参与三个方面。胡北明,王挺之(2010)探讨了九寨沟景区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知与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在利益相关群体的选择上,则选取了旅游者、旅游企业经营者、当地居民、政府工作人员四类群体。李进兵(2010)认为,旅游开发商和当地居民是旅游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通过建立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利益分配机制下二者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姚娟,陈飙( 2010)研究了新疆天山地区牧民对定居工程和参与旅游态度两方面的认知及其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 结论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势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而国内则在2011年出现了下滑。其原因在于2011年开始旅游相关研究整体出现下降趋势,此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联系最为紧密的生态旅游研究也与同期出现下降。②国内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概念与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承载力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但是又各有不同,例如国内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从生态环境及资源本身进行考量,而国外除了关于生态资源评价体系外,还有诸多关于环境资源,动植物甚至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的研究;而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中,国内大部分研究要考虑政府的角色与作用,而国外很少。③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另一个趋势在于更多的定量研究方法被使用,尤其是最近5年的研究中。一方面说明研究方法趋于成熟,而另一方面也说明研究者在理论创新上的投入逐渐减少,因此对于研究者的启示在于不能忽视理论研究的创新,否则研究的路子将趋于狭窄,近年来研究趋势的下降就是一个信号。

[1]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M].Madrid: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2]United Nations.Managing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Z].ESCAP Tourism Review,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1.

[3]AHNBY,LEE B K,SHAFER C S.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ility in regionaltourism planning:an application of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Management,2002(23):1-15

[4]MILLER G.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 oftourism researchers [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351-362.

[5]TEPELUS C M.Aiming for sustainability in the tour operating busines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99-107.

[6]Budeanu A.Impacts and responsibilitie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a touroperator'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 (13):89-97.

[7]Ott W.Environmental Indices,Theory andPractice[M].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Inc,1978.

[8]Costanza R,ed.Ecological Economics: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9]Bergh,C JM van den.EcologicalEconomics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Cheltenham UK Brookfield US:Edward Elgar, 1996.

[10]GilbertA.Criteria forsustain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of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Chemosphere.1996,33(9): 1 739~1 748.

[11]Bramley M.Future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 Europea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he Charted Institution of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11(2):79~86

[12]Peter P R,Kazi F J,Bindu N L,et al.Measur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sia [M].Cambridge,MA:The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1997.

[13]Garrod B,Fyall A.Beyond the hetoric of Sustainable Tourism [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3):199-212

[14]Repetto,R,Magrat W,Wells M,et al.Wasting Assets: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National Income Accounts [M].Washington: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1989.

[15]Meyer C A.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Accounting:Where to Begin[M].Washington: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1993.

[16]PRATO T.Fuzzy adaptive management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ies for protected area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2551-2557

[17]MANSFELD Y,JONAS A.Evaluating the soci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tal tourism communities:A“value stretch”approach [J].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Geography,2006(97),583-601

[18]MATHIESON A,WALL G.Tourism:Economic,physicaland social impacts[M].New York:Longman,1982[19]BUCKLEY R.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arrying capa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705-708

[20]SIMON F.G,NARANGAVANA Y,MARQUESD.P.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tourism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Hengistbury Head[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275-283

[21]Forsyth T.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Business Regulation: The Case of Sustainable Tourism [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97(163),270-280

[22]Budeanu A.Impacts and Responsibilitie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A Tour Operator’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89-97

[23]RiveraJ,Leon P D.ChiefExecutiveOfficersand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Costa Rica’s Certification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J].Source:Policy Sciences,2005(38),107-127

[24]Fortanier F,Wijk J.Sustainabl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ub Saharan Africa:Consequences of Foreign Hotels for Local Employ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19),191-205

[25]崔凤军,许峰,何佳梅.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

[26]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

[27]牛亚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6).

[28]韩春鲜.干旱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9]黄燕玲,罗盛锋,程道品.基于 GA优化的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10).

[30]罗烨,贾铁飞.浙江沿海岛屿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嵊泗列岛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3).

[31]汪嘉熙.苏州园林风景旅游价值及其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1986,7(4)∶83-88.

[32]保继刚.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颐和园为例 [J].中国环境科学,1987,7(2)∶32-36.

[33]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1989.

[34]胡炳清.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5,(3)∶36-46.

[35]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6-7.

[36]胡北明,王挺之.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不同利益群体认知研究——九寨沟风景区生态旅游的社会认知差异分析[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37]李进兵.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2010,(8).

[28]姚娟,陈飙.生态旅游区少数民族牧民对定居工程及参与旅游的态度研究——以新疆天山天池那拉提为例[J].旅游学刊,2010,(7).

Literature Review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LU Xiao-long,ZHOU Zhi-hong
(School of tour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In this paper,by compar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research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Laying emphasis on reviewing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the theory of stakeholders,the differences on perspective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andthe enlightenmentwere summar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literature review;documentary method

F590

A

2095-980X(2015)02-0091-03

2015-01-15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JJ5025)。

卢晓龙(1988-),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

猜你喜欢

承载力指标体系旅游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旅游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对受压加劲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评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