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讨

2015-02-28

许昌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企大学生企业

张 华

(河南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讨

张 华

(河南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3种主要表现形式:即学校教学安排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校企合作双方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资源不足和校企合作契约制度不完备等。探讨提出了3个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即实行“政、校、企”三方联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注重企业发展需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构建平台式实践教学过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 校企合作 体系优化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模式与实践框架,整合了多元性创业资源和创业平台,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加强教育发展与人才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的同时,也有利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创新与完善。[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3]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部也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多个文件,为开展校企合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重点。

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双赢模式”,主要体现在“育人”和“用人”两个方面。“育人”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用人”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校企合作能够解决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观念问题、制度问题和师资问题。一方面校企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合理解决合作企业的“二次创业”问题;[3]另一方面,校企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项目支持和技术保障,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问题;三是校企结合能够组建一支“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促进生产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4]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在我国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起步较晚,并以“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为主。[5]多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存在着教育目标体系不够全面,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没有构建创新素质教育与开展创业实践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6]另外,由于管理不规范、资助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越发显得捉襟见肘。[7]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前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严峻形势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教学安排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的模式,这就使得两者在对大学创新创业的培养目的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学校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育,是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巧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是非功利性的;而企业对大学生的培训是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和企业经济效益为导向,以快速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为目的;这就导致了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需求和平衡双方利益上的矛盾,势必会导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培养的目标偏差,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双方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资源不足

要实现校企合作持续发展,就需要将双方创新创业资源持续化和规模化。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起步晚,规模小,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的意识还较为淡薄,这就导致了学校相应的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目前许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没有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很难再在创新创业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且高校对兼职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这使得兼职教师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充分肯定。企业是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平衡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之间的投入比例关系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企业在产品生产上投入的资源都要比在技术创新上多很多,如何让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也成为达到校企合作模式的关键。

(三)校企合作契约制度不完备

契约是双方相互之间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体现的是一种守信、尚法、平等的原则。企业是支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商业社会残酷的优胜劣汰竞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不确定因素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契约联系着学校和企业运行合作,明确了双方权利和义务,确保双方主体地位平等,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长期化和稳定化。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上也没有足够的经验,这就可能导致校企合作的契约上存在很多缺陷,一旦企业发生不可预测事件就会对双方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种模式

现阶段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典型的运行模式,即校方主导、企业主导和校企共建等。

(一)校方主导模式

校方主导模式是以“学校牵头、政府牵线、企业支持”三方联动方式开展校企合作,该模式以国家人才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科研平台为支撑,以政府支持为后盾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模式,形成了“学校孵化—学生创新—独立创业”的良好机制。河南农业大学秉承“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着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专门人才,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学校与信阳、南阳、济源、濮阳、鹤壁、许昌、商丘等多地签订合作协议,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增强了学校学生实践教育,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益。学校较早地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并开办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先后有“兽医B超技术开发应用”、“绿色花肥研究”、“波尔山羊冷冻精液生产”、“观赏鱼繁殖技术开发”、“微生态发酵剂‘绿康洁’”、“绿意资讯服务公司”等项目入驻园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学生组建团队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机制进行运作管理。依托“国家 ‘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原农村信息港”在为学校、学生、企业搭建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的同时,也给企业创造了更高的效益,收到了社会各界好评,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二)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产品科研为支撑,以高校合作为后盾,形成了“企业需求—学校研究—产品增收”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使其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新产品的研发力度。高校作为我国科研成果的重要产出基地,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企业的青睐。通过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在提高产品竞争力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广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例如,河南泛亚农大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大畜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桑达能源环保有限公司等诸多知名企业与河南农业大学进行合作,根据社会需求对产品进行新的改良设计,为高校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在企业中学习到更多学校学不到的实践知识。

(三)校企共建模式

校企共建是“以学校企业共同体共创实习优良环境为主,双师型教师教学为辅”的特色合作,以校企双方共赢为导向,以培育优质“产品”为目标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河南农业大学分别与河南莲花企业集团、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河南金星啤酒集团等企业合作创建了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河南农业大学开始运行校企共建的特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教育培养一体化。学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诉求进行新型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真真切切解决一些关键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了企业产品生产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

三、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设想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整体国民素质得到了大力提高,高校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同时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因此,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完整、优化的教育体系。

(一)实行“政、校、企”三方联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要建立并完善校企合作运行体系。高校要成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其组成应包括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等。要建立“工作委员会”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机制,要依据专业设置和学科规划,成立专业技能竞赛与培训中心、创业项目评审与服务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运行机构,健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5]

二是健全校企合作模式运行制度体系。为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应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强化双方合作框架内的责任和目标任务,形成协调、可持续的长期运行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补充和完善,可以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情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税收减免等相关政策的依据。[2]高校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制定法律法规的落实,建立高校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促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8]

三是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与核心,高校有教师,企业有专家,二者都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大学生的“个性”和“共同”需求多极化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培养一支具有“教师+工程师”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试验高校科研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对此,高校可以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训,并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企业可以选派“能工巧匠”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毕业导师,一方面提升专任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将进一步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除上述以外,还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除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项目资助外,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开展的创业项目扶持力度。为保障项目基金的运作,应出台项目申报、中期考核、结项审核、成果鉴定等环节考核办法与具体措施。[7]

(二)注重企业发展需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是要开展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是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之一。通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育人方式和方法,培养与社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这就要求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下功夫,要注意体现知识需求变化中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在突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削弱专业教育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二是要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将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课程模块纳入课程体系中来,实施项目化过程教学模式和分层次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构建平台式教学实践过程体系

一是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形成以创新创业为主流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企业需求和市场需要,以“校园文化节”、“十佳大学生”评选、社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将企业文化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去。

二是要依托企业构建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在对创业项目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吸引企业资金的投入。加大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聘请“教师+工程师”双师型素质教师或“企业导师”对项目进行指导,加快项目科技成果的转化;[9]与企业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将高校的科研机构、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库等面向企业开放,[10]把企业和校企合作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和考场。[11]注重高校与企业双向互动,形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

[1] 陶勇,曹焕亚.面向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继续教育研究,2012(5):113-115.

[2] 童卫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3(3):133-134.

[3] 王豪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有效途径.企业导报,2012(4):192-193.

[4] 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5(1):24-27.

[5] 杨丽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5):38-41.

[6] 林立荣.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33):98-100.

[7] 张华. 如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维联动”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4(8):94-96.

[8] 孙钦秀,高汉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9-51.

[9] 朱景坤.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12(2):1-5.

[10] 李琛,张冬梅.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探析——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72-74.

[11] 王辉,黄琳翔.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完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J].企业导报,2012(24):210-211.

责任编辑:李俊恒

2014-12-18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与工作体系优化”(2014-GH-340)。

张华(1976-),女,河南淮滨人,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

G511

A

1671-9824(2015)04-0144-03

猜你喜欢

校企大学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