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探析

2015-02-28

许昌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许昌市许昌技艺

袁 军

(许昌学院 图书馆,河南 许昌 461000)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探析

袁 军

(许昌学院 图书馆,河南 许昌 461000)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对许昌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许昌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保护意识、保护机制、经费和人员以及非遗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需通过完善保护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非遗特色场馆建设;把非遗保护纳入学校教育,培养后备人才;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活态保护传承;发挥图书馆功能,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等,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许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也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或动作等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民间文化遗产的广泛、突出性的代表。

许昌地处中原,是著名的“汉魏故都”、“三国胜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数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勤劳智慧的许昌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异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逐步推进,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强烈冲击,有许多正在走向衰落,有的甚至濒临消亡。当前,许昌市大量的非遗资源也正面临着这样的生存困境,如何实现许昌市非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已迫在眉睫。

一、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和开发情况

(一)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况

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民间流传甚广,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习俗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构成了许昌独特的文化魅力。许昌市非遗保护工作从2004年开始启动,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较全面地掌握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蕴藏和分布情况,建立了较完善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许昌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截止目前,许昌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大类310项,其中包括《钧瓷烧制技艺》、《禹州药会》和《越调》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25项、市级非遗项目56项,县级非遗项目226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70人,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33人,市级119人,县级213人。许昌市已成功申请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个、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2]

(二)许昌市非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近年来,许昌市逐步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把非遗资源的普查作为基础性工作,建立了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在对非遗资源进行整体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和展示,促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使全市非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1.健全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保护宣传工作

许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把非遗保护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任务,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非遗的项目申报、项目管理、项目传承人的申报与认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工作方案和办法,构建了以市、县非遗保护为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的三级非遗保护网络,形成了职责分明、分工协作的良性工作机制,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普及非遗知识,加强非遗的宣传力度,许昌市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三国文化周”、春节等重要节庆日,采取悬挂宣传横幅、摆放宣传版面、设立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大力宣传许昌非遗保护和利用的重大成果;连续举办了3届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4届民间艺术大赛、2届葛天氏文化艺术节、8届钧瓷文化节、8届中医药文化艺术节,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许昌市的非遗项目和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展示;市财政拨付60万元专项经费,建成了面积500平方米的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全市的非遗保护项目免费向社会开放。除此之外,许昌市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吸引青少年对非遗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反应强烈,宣传效果明显。

2.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扩大对外影响力

许昌市积极组织并推荐钧瓷烧制技艺、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越调、莲花灯舞等非遗项目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中原古韵非遗展演”等大型活动。根据省级非遗项目筹音乐编创的筹独奏《古刹春阳》,荣获第九届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大赛金奖和全国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银奖。[2]连续举办8届中国钧瓷文化节,将我市的“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等钧瓷作品做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为非遗项目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提升了钧瓷的国际知名度。这些成果不仅激活了许昌的文化资源,传承了历史文脉,而且通过这些活动,树立了许昌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对外影响力,同时也为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3.拓宽领域,打造品牌,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在现代经济中,政府、地区或企业都把品牌看成一项战略性资源,将其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许昌市为实施非遗项目品牌化战略,相继建立了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钧瓷窑炉博物馆、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一批特色非遗场所,这些场所集展示、研究、培训、活动等为一体,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加快了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发展。许昌市还将“禹州药会”、“顺店刺绣”、“钧瓷烧制技艺”等具有市场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艺术合理开发利用,做成规模企业,实现在生产实践中加以保护。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刺绣、发制品、钧陶瓷、花木种植、中医药加工、青铜器复仿制等一批产业群,成为许昌的一张张著名涉外名片,仅刺绣一项产业,年销售额就达8000万元,这不仅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资金保障,还促成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从而带动了许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许昌市在非遗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目前非遗保护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不少市民都知道,但对许昌市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要对其进行保护等问题,大多数人并不十分清楚。个别县(市、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将非遗保护列入工作重点来抓,错误地认为这只是文化部门的“一家之事”,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各部门的共同职责,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全市上下没有达成共识,形成保护非遗的合力。各地保护工作进展也不均衡,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传统文化”、“重项目申报,轻保护传承”的现象,一些传统文化的悄然消失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濒危项目和优秀传承人缺乏抢救和保护的意识。

(二)传承人后继乏人,使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

非遗项目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和发展的,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有学者指出:“特定的人群和环境是非遗存在的基础,保护非遗就是要保护其文化形态且要对其进行传承,而非遗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缺少传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许昌的群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一些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现代电影、电视、网络的冲击,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人们的传统观念越来越淡化,年轻人缺乏传承的经济动力,大批青年人进城打工,越来越疏远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由于缺少参与、学习的人,许多民间传统技艺都面临失传的危险,再加上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另谋生计,把传承非遗当成了兼职,致使许昌市非遗保护后继乏人,艺术传承出现断层,一些非遗项目便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人亡艺失。

(三)没有形成长效保护机制,缺少资金和专业人员保障

目前,许昌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还主要是文化系统单方面的部门行为,由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运转协调的工作局面尚未形成,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长效保护机制,对列入名录的非遗项目没有实施科学的保护计划和具体保护措施。非遗保护工作由各市、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兼职,缺乏专门从事非遗研究的工作人员,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受到影响,保护和管理力量都十分薄弱,导致非遗项目申报和保护工作水平低下,使许昌市非遗向更高级别的项目申报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遗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在保护经费上,资金缺口较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县(市、区)未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经费数额少,非遗保护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非遗重点项目的申报和宣传、展示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不够深入

非遗保护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内容丰富而复杂,而许昌市目前尚未建立一支从事非遗保护研究的科研团队,缺少非遗理论研究人员,对非遗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明显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也不够深入。非遗保护工作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正确的理念引导而越来越流于表面的形式,尤其是在保护工作实践中,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和新课题,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撑,理论研究与实际保护工作相脱节,不能针对非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正确的指导意见。

三、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

非遗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在实践中探索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效路径,是当前许昌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完善保护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许昌市政府应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政府责任,将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保护工作方案和计划,以超前的思维和理念,拿出保护、抢救非遗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办法。健全和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文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遗社会化保护格局;不断加强专业队伍和管理机构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分级保护原则,建立市、县、乡分级保护责任制和领导考核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非遗产业项目的建设要大力支持。各地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努力探索非遗工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市、县级非遗项目的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非遗日常基础性工作和对非遗工作人员的培训;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进行资助;提高传承人的传承经费,建立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制度,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使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

(二)加强特色场馆建设,提高非遗宣传效果

非遗博物馆、展示馆等特色场馆是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活动场所,是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阵地。许昌市政府应积极宣传与扶持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可在各地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馆,将全市具有民间代表性,同时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收藏其中,免费向市民开放。可邀请民间艺人到展馆现场献艺,拉近非遗与群众的距离,让市民从他们精湛的技艺中体会到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加入到非遗保护的行列。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对非遗特色场馆的宣传报道,在节假日、文化遗产日、传统民俗节日等,在场馆内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展览、展演、论坛、讲座等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逐渐扩大特色场馆的社会影响力,让广大市民在分享非遗保护成果的同时,激发他们对非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扩大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许昌市在建设特色场馆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设立在许昌学院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抢救性地收集、保存和展示了传统农耕文化遗物,是河南省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珍藏着来自民间的真品2000余件,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段,全方位地展示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反映了传统农耕风貌。除此之外,许昌市还建立有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钧瓷窑炉博物馆等一批特色非遗场所。博物馆的收藏、宣传和展示功能,不仅使一大批濒危的非遗项目得到了及时抢救和保护,而且通过现场展示和展演,让民众亲眼看到了民间文化的神奇和伟大,使他们自觉担当起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职责,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今后,许昌市还要继续加强不同类型的非遗特色场馆建设,以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宣传力度,提高非遗的宣传、展示效果。

(三)把非遗保护纳入学校教育,培养后备人才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方式受到了严重影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此情况下,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就成了传承和弘扬非遗的重要阵地。

非遗保护的关键是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从高等院校入手,把非遗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通过在高校设置特殊专业,将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高等教育中,让独具特色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之中,聘请民间艺人作为兼职老师给同学们授课,鼓励并支持他们学习、研究与非遗相关的知识。比如,根据情况,可以考虑在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设立非遗相关课程,钧瓷烧制、中草药加工、皮影制作、档发手工制作等技艺都可以作为特殊专业搬到课堂上;还可以把许昌的传统戏剧、民俗歌舞类,以及刺绣、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引入高校音乐、美术院系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本地的非遗项目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还能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同时,要在中、小学开展非遗的普及教育工作,树立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如在音乐课上可以教孩子们一些民歌、民间舞蹈,在美术手工课上教一些简单的剪纸、泥塑等民间传统手工项目。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向民间艺人学习,使青少年从小就能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感,为非遗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

(四)加强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非遗的传承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文化传递活动,项目传承人作为非遗发展的主力军,承载着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只有对他们进行有效抢救与保护,才能使非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否则非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与传承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是要对项目传承人进行保护,他们不仅掌握着许昌的民间传统文化技艺,而且在非遗的开发利用、活态保护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毋庸置疑是许昌市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首先要对其进行认定,进而建立一种积极的引导机制,鼓励他们开展传习活动,加强对年轻人的技艺传授,努力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的接班人。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经费和社会地位,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一定的照顾和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非遗传承薪火不断。同时,尽可能给非遗传承人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和其他地方的传承人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五)合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开展活态保护传承

在保护非遗的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非遗传承充满生机和活力,是非遗保护工作能够健康、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针对不同种类的非遗资源,许昌市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元化方式区别保护。

对于那些已经失去了生存土壤,但仍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形式,以收入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方式,[3]向人们呈现非遗的辉煌历史;对于那些依然保持鲜活生命力,又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民俗、传统技艺类项目,如禹州的钧瓷烧制技艺、顺店刺绣、鄢陵的腊梅花种植技艺、禹州的中草药加工炮制技艺、大周黄蜡制作技艺、陈氏皮影制作技艺、南席小磨油制作技艺、鄢陵陈化店茶饮习俗、禹州泥塑等,则要采用生产性的活态保护方法,在保持其技艺原貌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可通过举办民间手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民俗表演等活动,将非遗资源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端品牌项目,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非遗产业,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实现管理、开发、保护一体化;同时,也可把非遗资源和旅游结合起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非遗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为非遗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实现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六)发挥图书馆功能,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

图书馆作为蕴藏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力量不可忽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专业的图书情报人才,以及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在非遗的挖掘、保护、开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

许昌市各级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己的地方文献和特色馆藏为本地政府的非遗保护提供资料支撑。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在高校图书馆建立非遗专题数据库和非遗网站,以文字、图片、音像的形式对有关非遗资料进行系统、真实、全面的记录,对一些濒临失传或消亡的非遗项目,采用现代媒体技术以影像的方式进行抢救性保护,使其得到永久保存。同时,许昌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可通过非遗网站这个信息平台得以很好地宣传、展示和传播;图书馆还可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服务经验,开展讲座、展览、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对非遗的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除此之外,图书馆可以挖掘自身人力资源,成立非遗研究机构,联系有关专家,组织科研人员申报有关非遗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为非遗的申报、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1] 章定华.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大众文艺,2011,(1): 201-202.

[2] 秦春梅.传承中华文脉 建设精神家园[N].《许昌日报》,2014-02-19(2).

[3] 李荣启,唐骅.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10,(1):194-200.

责任编辑:师连枝

Xuch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th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YUAN Jun
(Library,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Xuchang has unique and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historical and economic value of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its protection like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mechanism, funds, personnel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heritage.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paths of effective prote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increase capital investment, strengthen the venues construction featur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e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into the schoo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inheritors, mak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heritage resourc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ibrary function in protecting the heritage.

Xuchang c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path

2015-03-27

袁军(1971-),女,河南许昌人,馆员,研究方向:文献资源建设与管理。

G127

A

1671-9824(2015)04-0138-04

猜你喜欢

许昌市许昌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初到许昌
许昌市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昆仑寺壁画的揭取与修复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许昌诗群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许昌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许昌青春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