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中邢台梅花拳文化功能研究
2015-02-28王自强谢朝波刘志国
王自强,谢朝波,刘志国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时代变迁中邢台梅花拳文化功能研究
王自强,谢朝波,刘志国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同民族的人们世代相继传承的、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互相依存的各种各样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邢台梅花拳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邢台梅花拳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邢台梅花拳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独特现象,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地改造、创新而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历史演变的混合物、积淀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同民族的人民世代相继传承的、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互相依存的各种各样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邢台梅花拳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西周时期大将造父习得椿法助周穆王平定天下,到明末清初“梅拳始祖”邹宏义创立系统的、完善的梅花拳体系,直至威县梨园屯教案和冀西抗日游击队,邢台梅花拳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 保家镇国之宝
邢台梅花拳自古及今,历经上千年风雨、饱经沧桑、名家辈出、历久弥新、久经不衰,已传承了二十多辈师,能傲立于中华民族和世界民族文明之林而不溃败,得力于深厚的文化根基。
据《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公元前960~941年西周穆王时期,梅花拳痴练者造父,在平定徐偃王造反时为王权统治与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之后历代帝王都将梅花拳的文武功法作为镇国安邦之宝。比如在秦朝、汉朝、直至唐朝、宋朝已发展到鼎盛时期,除王公贵族、朝廷大臣自己练习梅花拳外,还将梅花拳的文武功法整理后秘密传授于民间。
东汉末年(公元184年)政治腐败、嫡戚参政、宦官篡权、豪强割据、经济凋落、民不聊生。“太平道”创始于汉灵帝时冀州钜鹿(今河北省平乡县)人张角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宗教农民起义——黄巾起义,黄巾军虽然仅仅只经过了10个月的苦苦拼杀,终因种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但是东汉王朝的根基遭受了沉重打击,政权统治受到了震撼。从此东汉王朝一蹶不振走向衰败,随之历史出现了三国鼎立局面。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中,众多梅花拳弟子也参加了这场反封建、反压迫运动中。黄巾起义不仅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也为以后在社会下层道教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梅花拳第十四代传人赵三多发动了因威县梨园屯教案引起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公元1899年10月3日~1907年9月7日)。运动中,赵三多将梅花拳改为义和拳(团),率领众多梅花拳弟子加入到反洋教、反外国侵略斗争中。梅花拳在义和团运动中扮演着相当重要角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嚣张气焰,谱写了我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史页。
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张霖之的领导下,以梅花拳民为骨干的平乡盐民大暴动,聚集万余人手持大刀长矛,肩扛猎枪土炮,声势浩大地同国民党展开了武装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的冀南暴动奠定了基础,革命的火种在平乡大地迅速传播开来。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倭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处在历史最危难关头,邢台梅花拳也担当起抗日救国的责任。1939年大批梅花拳弟子参加了杨秀峰同志组建的冀西抗日大队,抗击日寇、保卫家园、屡建奇功。许多梅花拳弟子在为争取民族自由解放斗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梅花拳独具文武攻防技击的特点,不仅在国防建设、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2 修身养精之道
梅花拳提倡抗击强暴、弘扬正气、诲人为善、救危扶贫的行为准则,是邢襄大地灿烂文化的播种者、纯正民风的培育者、道德公义的守护者和现代文明的开拓者,其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某些政治干预、统治力量、法制手段所不可替代的。
梅花拳由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五个基本拳势组成,应用阴阳、五行演变出各种手法、腿法、步法和身法,拳中生拳、变幻莫测,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优秀拳法,被誉为“万拳之母”。邢台梅花拳历来就有“以武养德”、“尚武崇德”的良好传统。在练武中,不仅注重身体全面发展,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品质,从而增强自身素质修养,避免在社会竞争中出现争强斗狠的不良风气。
梅花拳医道继承中国古老养生之术,追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动静相依、养德养生。”注重治未病之病,强调顺天道而逆人之本性,改变人现有的不良生活方式,杜绝“人养病”的状况。采用“静生、动排、膳补、药调”的方法来达到保、养、善身心祛病之功效。同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病患者养成“以病养人”的康复习惯。
邢台梅花拳文化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发展中,受中国古典传统美学的影响,形成了勇猛剽悍、飘洒轻捷、连绵不断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独特风格特点。强调人自身内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流,社会竞争激烈而造成人的精神高度紧张,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使人际关系淡化,这给大众带来了诸多的疾病——“现代文明病”。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得到解放,人的闲暇时间充裕,人们追求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至今已走过20个年头,人们健身意识更强,健身锻炼更注重科学,健身路径的选择更加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现象。邢台梅花拳中“内外兼修”的保健思想恰好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邢台梅花拳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强调人体各个系统全面发展,内外兼修,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要求神形一致、刚柔相济,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使人体的内在气息与精神更加和谐,使人的身心协调发展,全面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梅花拳的作用是全面实现人的身心完美发展,塑造全面的人格,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情趣,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培养公平竞争和合作的意识,从而影响和改变人们价值观念、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积极推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3 健身益智之说
邢台梅花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筋壮骨、祛病延年之功效。加之武德高尚、尊长爱幼、谦虚忍让,历来深受民众的喜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邢台梅花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能随着中华民族文明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并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全方位的影响,是因为邢台梅花拳不仅具有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的精深哲学思想、系统的武道理论体系、完善的传授系统、神奇的健身效果,并且具有满足大众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效用。这也是邢台梅花拳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
邢台梅花拳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鲜明特点。它不仅仅是个人或群体的运动行为,而且也是社会交往的路径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纽带。在练习梅花拳中,练习者可以找到群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体会到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亲情感、信任感以及有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协作意识的建立,这对现代人们心理健康的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邢台梅花拳文化始终屹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而不颓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变化中求变化、在发展中求发展。梅花拳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贯彻,已走进中小学和高校课堂,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锻炼需求和《新课标》、《纲要》要求,初步编写梅花拳教材体系,为提高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4 经济建设之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体育文化产业与现代经济协同发展已成必然,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也是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体育文化和经济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出现了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的现象。体育文化可以作为社会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也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的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和树立国家形象,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各个地区或国家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窗口和构建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传统地域文化。自2006年邢台梅花拳文化批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15年中国梅花拳文化传播基地的成立,邢台梅花拳文化的影响不断壮大,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和世界数十个国家地区的爱好者,参加邢台梅花拳文化成为一个蕴含丰富的“邢台梅花拳文化”现象。邢台梅花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
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京等地,都开办了梅花拳馆校,拉动了地方文化消费;利用梅花拳弟子分布广的优势,进行牵线搭桥,加强文化交流的同时,带动了区域经济间的交流与合作;每年梅花拳的亮拳习俗,扩展成集娱乐、商贸、武术、旅游为一体的节日盛会,对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起到桥梁作用;同时,把具有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树立品牌,打入国际市场,起到宣传作用。
总之,邢台梅花拳文化发展至今,虽在文武传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真正把梅花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产业发展下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必须要每个梅花拳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的人们一道共同去创造、建设。一是地方政府应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立足于自己区域实际情况,结合梅花拳文化发展规律和梅花拳自身特点去理性思考,明确梅花拳文化对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确实把梅花拳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中支撑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建立源地—品牌—生态战略;二是利用梅花拳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和创造力,精心打造梅花拳文化产业品牌和文化产业,提升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三是创建梅花拳产业发展宏观构想,充分挖掘开发现有限资源,从文化、经济、旅游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包装和宣传,努力把梅花拳文化打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使梅花拳文化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四是建立梅花拳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增加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宣传,做好文明招商,有效地推进梅花拳文化产业发展。
[1]刘兵.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2):48-53.
[2]姜同仁.欧美日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经验与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2):19-24.
[3]白崇军.欧美产业R&D投入差距分析与政策反思[J].全球科技经济隙望,2010,(3):48-59.
[4]张保华.中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体育科学,2007,(4):22-30.
[5]王伯余.“海西”战略背景下的泉州南少林武术产业化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13,(5):5-10.
[6]段战戈.少林文化产业海外发展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4,(4):40-45.
G812.7
A
1672-4658(2015)04-0147-03
2015-09-04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HB15TY006
王自强(1967-),男,河北威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