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生年研究综述
2015-02-28黄蓉
黄蓉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王维生年研究综述
黄蓉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王维的出生年份问题,两《唐书》没有记载,长期以来不能加以肯定。学术界对该问题讨论颇热。就20世纪以来学术界的探讨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公元701年说;(2)公元692年说;(3)公元694年或695年说;(4)公元699年说。
王维;生年;七十
王维的生卒年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公案。关于王维,两《唐书》记载的信息过于简略,无法确定其生年。清代学者赵殿成考证王维生于武后大足元年(701),起初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对王维生年提出疑问,并提出了“兄生弟后”的矛盾,引发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以及一系列争论。争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元701年说
这个说法源自于清代学者赵殿成,他在《右丞年谱》 (下文简称赵谱)中根据《新唐书·王维传》所写的王维享年六十一岁的说法,推断王维应生于武后大足元年(701)。在20世纪上半叶,学术界对此说法没有异议。陈贻焮和陈铁民在讨论中均沿用此说,并且陈铁民在王从仁、杨军等提出对这一说法的商榷之后,又提出新证据,坚持这一说法。
在《王维年谱》(下文简称陈谱)中,陈铁民推算王维应生于公元701年,其依据是《新唐书·王维传》中的“上元初卒,年六十一”,和赵谱中王维实卒于上元二年(761)。[1]其后发表《王维生年新探》,并提出两个新论据:(1)王维曾说自己,“仆年且六十,足力不强……偷禄苟活,诚罪人也”(《与魏居士书》),这是指自己曾受安禄山伪职、又被宥罪复官,因此该文当作于入肃宗朝后,约在乾元元年(759)之后,与赵谱相一致;(2)王维在《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中写到“维稚弱之契,旷年弥笃”,而两《唐书》中对韦安石父子均有记载,根据二人传记可知,王维在开元二年(714)以后与韦斌唱和,若按王、杨等人新说,王维此时已二十三,怎能称为“稚弱”?然而,按赵谱推算,王维时年十五,称“稚弱”符合常理。[2]
王辉斌对此说进行了反驳。他在《王维生卒年研究述评》中提出以下几个理由。首先,按照赵谱和陈谱之说则有“兄生弟后”的矛盾:赵谱和陈谱均认为王维生于公元701年,享年六十一岁,据两《唐书·王缙传》,知王缙“建中十二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建中十二年为公元781年,逆推八十二年,则王缙乃生于武则天圣历三年,即公元700年。其次,陈铁民在《王维生年新探》中提到的新证据不可信。《与魏居士书》中并没有提到安禄山之乱,文中的“偷禄苟活”等语是王维的自谦之辞,乾元元年之说不可信。再次,仅凭《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中的“稚弱”一词不能断定王维时年十五岁。王勃《滕王阁序》中曾以“童子”自谦,应与此处“稚弱”一词用法一致,均为自谦之词。因此,陈铁民在《王维生年新探》中所提的新证据是不成立的。[3]
二、公元692年说
此说法是王从仁在他的《王维生卒年考辨》中提出的。史双元在《王维生年新说》中亦支持此说。(1)王维卒于公元761年无误。王缙承代宗之旨收王维遗文后作《进王右丞集表》结尾署名“银青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臣王缙表上”。据史所载,宝应元年(762),玄宗崩,王缙撰哀册,名动京师,改兵部侍郎……广德二年(764)即拜缙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所以王缙做兵部侍郎时间在762到763年间。《读书敏求记》中也说到,王缙搜集整理王维作品十卷,于宝应二年正月七日,随表奉进。既然在宝应二年正月结集呈进,那么其搜集工作最迟宝应元年应该开始,而此时王维应该已经去世,因此王维卒年不晚于宝应元年(762)。而王维的作品中最晚的《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状》作于上元二年(761)五月四日,所以王维应卒于上元二年。(2)王维的文章《责躬荐弟表》中有“臣又逼近悬车,朝暮入地”一句,古人以七十岁为悬车之年,所以王维此时快到七十岁了。这篇文章上表后,王维又作了《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状》,其中有“久乃诏缙为左散骑常侍”,事“久”尚能作表,所以王维卒年应不下七十岁。(3)王维的《赠卢氏琯》说自己“鄙夫心所向,晚节异平生。”李周翰注谢灵运的诗“晚节值众贤”云:“晚节,暮年也。”《旧唐书·房琯传》提到“开元十二年……授虢州卢氏令……二十二年,拜监察御史”,所以房琯作卢氏令应在开元二十二年之前。即使以开元二十二年说王维按照赵说也不过三十四岁,不能够说是“晚节”,但将王维生年往前推十年至武后长寿元年(692),则王维四十四岁,则可以理解。(4)赵谱和陈谱认为王维进士及第和贬为济州司仓参军都在开元九年。其依据是,《旧唐书·王维传》“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和《新唐书》本传“开元初,擢进士,调大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而开元九年,刘子璇长子刘贶为太乐令,犯流配死。刘贶为太乐令,王维为太乐丞,两人当因同一事而贬。王维在济州时作有《赠祖三咏》 (原注,“济州官舍作”)。祖咏,洛阳人,为开元十三年进士。王维在此诗中写道“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可见当时祖咏尚未及第,处于贫病交迫之中,所以此时不会晚于开元十三年。按陈谱,王维二十五岁,而诗中又说二人“结交二十载”,王维家在蒲州,祖咏家在洛阳,如何五岁结交?只有王维生于武后长寿元年(692),十五岁离开家乡游历,结识祖咏,作该诗时王维三十五岁,才能符合“结交二十载”的说法。 (5)王维离开济州后,曾在洛阳附近隐居。《偶然作六首》中有“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太行在洛阳北,长啸台在怀州修武县,也距洛阳不远,应是隐居洛阳时作。而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擢王维为右拾遗,王维终身为官,不能随意隐居洛阳,因此这组诗最迟不会晚于开元二十二年。并且开元十八年,王维已回到长安(有《华岳》一诗为证)。诗中有“读书三十载”一句,按陈谱,开元十八年,王维才三十岁,如何“读书三十载”?只有按王维生于武后长寿元年,当时四十四岁才说的通。[4]
三、公元694年或695年说
姜光斗、顾启两位学者认为王维享年六十一岁的说法存在问题,并在《王维生卒年新证》进行详细论述。文中提到,王维在《责躬荐弟表》中写道“臣又逼近悬车,朝暮入地”。《辞源》中,“悬车”条下有如此解释:《文选》汉蔡伯喈 (邕)《陈太丘碑文序》:“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因称七十岁为悬车之年。唐权德舆《权载之集》二九《故银青光禄大夫……赠司空李公 (撰)溢议》:“及逾悬车之年,奉绝域之使。受命即路,视险若夷。”[4]“逼近悬车”则说明王维此时已经快七十岁了,至少要六十七、八。王维的《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状》,结尾注明时间:“上元二年(761)五月四日”。当《责躬荐弟表》呈上后,皇帝接受了王维的请求,将其弟从地方召回京城任左散骑常侍,而后王维又上谢状——《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状》,荐表也应该写于上元二年,所以,王维生年应为公元694或695年。[5]
王勋成的《王维进士及第与出生年月考》和《王维进士及第与出生年月新考》中认为王维生于公元694年。首先,按照唐制,进士及第后不能立即授予官职,需要守选三年。而赵谱和陈谱根据《旧唐书·王维传》“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和《新唐书》本传“开元初,擢进士,调大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5],而进士及第和授予官职显然不能在同一年,因此其进士及第之年不是开元九年,由此赵谱和陈谱有误。据《唐语林》卷五《补遗》载:“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6],由此被贬官。而《旧唐书·刘子玄传》中说道“开元九年,长子贶为大乐令,犯事配流。”[7]则开元九年,刘贶为大乐令时,王维正任大乐丞,二人同领大乐署;这一年刘贶“犯事配流”,王维亦“坐累”出贬,二人必是一同犯事相坐而又同时流贬的。并且,玄宗“开元”年号的使用共计二十九年,由此,开元九年无法算作“开元初”。其次,在《集异记》中记载王维因作《郁轮袍》得到公主(考证为太平公主)赏识与推荐,王维诗《赋得清如玉壶冰》题下注“京兆府试,时年十九”,与《集异记》所述相符合,因此王维是开元元年进士及第。由此王维生年应为武后延载元年(694)。[6]
邱小毛和袁志成在《王维生于证圣元年新证》中考证了《与魏居士书》的创作时间,以此推断王维生年。首先,《与魏居士书》不是作于安史之乱以后。文中的“偷禄苟活,诚罪人也”只是诗人的谦辞,“罪人”一词为用典,指年过七十而居高位,不能表示王维曾受安禄山伪职。王维的《责躬荐弟表》中有“臣又逼近悬车,朝暮入地”二句,结合《与魏居士书》中“仆年且六十”句,可得出《与魏居士书》作于王维去世前十年即天宝末年左右。其次,在《送韦大夫东京留守》中,王维自称“老病”,老是尊称,年长者可自称“老病”,称他人“老病”如非戏谑,则必年长于己。王维称自己“老病”,其年必长于韦大夫(据考证韦大夫为韦陟)。考韦陟充东京留守在乾元二年(759)秋七月,时年六十四,则王维当时至少有六十五岁。乾元二年王维岁数下线为六十五,则《与魏居士书》的创作下线为天宝十二载(753)。《与魏居士书》中有“相国集贤”一句,据考证该“相国”应为杨国忠,其为右相的具体时间在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七日。而其奏请改革吏部铨选则更迟,至于敕令颁布,并且在朝野形成政治新气象也需待时日。由此,《与魏居士书》应作于天宝十二载,此时王维“年且六十”,今以五十九算,则其在乾元二年(759)为六十五岁,由此逆推,得其生年在武后证圣元年(695)。[7]
四、公元699年说
谭正璧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认为王维生年为公元699年,王达津在《王维的生平和诗》中沿用这一说法。
毕宝魁在《王维生年考辨》、《再论王维生年兼与王勋成先生商榷》中反驳了公元701说、700说、692说、694和695说,并且认为王维应生于公元699年。文中首先通过考证王维父亲去世时王维的年龄,推算王维与王缙的年龄差。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到:“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8]大照禅师即普寂,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圆寂。由此推算出王维母亲在公元709年之前已信奉佛教,这可能是由于王维父亲早逝。王维《过秦皇墓》诗下原注为“时年十五”,说明他最晚在15岁已离家走向社会了,因此王维的父亲是在王维十岁左右去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提到王维有弟弟缙、繟、紘、紞,并且至少还有一个妹妹,兄妹最少六人,所以兄妹间的年龄差距平均在一岁半左右,王缙是他最大的弟弟,二人的年龄差最大不会超过三岁,所以692说不可信。其次,王维有诗《慕容承携素馔见过》,全诗为:“纱帽乌皮几,闲居懒赋诗。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灵寿君王赐,雕胡弟子炊。空劳酒食馔,特底解人颐。”这首诗体现诗人晚年闲适生活。当中有“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一句,“五柳”和“六身”用法应当相同,同为用典。“五柳”一词应指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隐逸的意思。“六身”一词出自《左传·襄公十三年》中以“亥有二首六身”戏答绛县老人的年龄问题,亥字和“二首六身”的联系直接紧密,亥可以解释为“二首六身”,所以“二首六身”也可以指代亥字。按照“六身”指代亥的意义来看,王维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看到栽这五颗柳树的宅院便可以知道我的家门,如果知道我生于亥年便可以计算我的年龄”,前一句意在隐退,后一句说明年迈。公元699年正是农历己亥年,因此王维应生于该年,享年六十三岁。[8]
日本学者入谷仙介作《王维研究》提出王维应生于圣历二年(699),享年六十三岁。(1)王维母亲师事大照禅师是由于王维生父早逝,王维母亲崔氏随王维上京应在王维进士及第、获得太乐丞地位后,而崔氏在天宝九年去世,那么王维在开元七八年已经进士及第。(2)王维在开元七八年就可能左迁济州了,是因为玄宗曾下诏禁止皇室成员和外界交往,同样和岐王关系亲密的裴虚己、刘廷琦等均被流放,王维恐怕受此牵连而被贬。(3)王维京兆府试合格是在他十九岁时,王维作品中注明年龄的只有《燕歌行》为二十一岁,所以此时王维的作品在这个时期已然盛行,王维因而已成为有成就的诗人,而其地位的变化无疑是由于他的进士及第,因此进士及第时间为二十一岁左右。他在开元八年左右左迁济州,之前又任太乐丞,则进士及第在开元七年左右。(4)王维和其弟王缙年龄相差不大,从王缙的生年来看,王维不可能在上元二年六十二岁去世,王维又和王缙年龄差不大,大于二又容易被误写的数字是三,因此王维应该是享年六十三岁,生于圣历二年,即公元699年[9]。
另有王维生于公元700年一说。该说法由张清华在其《王维年谱》中提出。他在文中提到王维与王缙的年纪不会相差很大,他们是同年的“两头生”,王维生年可定于公元700年,而王缙则是于公元701年的1月或2月生。但是这个说法推测的成分太多,又几乎没有响应者。
五、王维享年应有近七十岁
王维享年应有近七十岁。赵昌平为该说法提出补证,邱小毛和杨奔在《王维享年近70证补》中进行了详细说明。王维诗《春日上方即事》写有“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一句。“鸠形将刻杖”是指汉代对八、九十岁的老人特加优礼,赐以刻有鸠鸟的玉杖,因为鸠是不噎之鸟,希望老人吃饭不噎,健康长寿。“龟壳用支床”,这是取其长寿之意,据《史记》记载,南方有老人用龟做床的撑脚,二十多年后,老人死,龟还活着。赵昌平先生据《后汉书·礼仪志》“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的记载,指出“‘鸠形将刻杖’者,为过七望八之年。”汉代以后高年赐杖的传统得以保留,到唐玄宗时,颁布了《赐高年几杖诏》,对赐杖年龄、范围、形式都做了具体规范。其中提到“八十以上赐鸠杖”,但是实际上无论是玄宗朝之前还是之后都有七十赐杖的例子。例如《司空图传》记载:“徒步依鸠杖,出则以女家人鸾台自随。”又如《旧唐书·白居易传》:“会昌中,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和司空图获赐鸠杖的时候都是七十余岁未满八十。此外还有王及善(李峤《为王及善请致仕表》)、于知微(姚崇《衮州都督于知微碑》)等也都是七十余岁而未满八十的时候获赐鸠杖。由此可知,在唐代赐杖年龄一般以七十岁为下限。王维诗中的“鸠形将刻杖”,应为年近七十之意。
此外,对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中的“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一句的理解应再做商榷。“六身”一词出自《左传·襄公十三年》,文中以“亥有六首二身”戏答绛县老人(七十三)的年龄。诗中“五柳”和“六身”对仗工整,“五柳”意在隐逸,“六身”应是以年迈孤独的绛县老人自况,而不是指亥年出生。清末状元张謇在其七十三岁时撰写春联“由庚亦贵白华养,算亥方同绛县人”,据此而知“算亥”并非是亥年出生。王维以绛县老人自况,说明此时已年近七十[10]。
综上即是学术界争议的几个方面。关于王维生卒年的研究,仅从赵殿成《右丞年谱》 (乾隆元年,公元1736)算起,迄今已近280年的历史了,然而学术界尚无定论。对于王维的生卒年的几种说法及其生平事迹仍需学术界探究考定,以促进王维研究的不断深入。
[1]陈铁民. 王维集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 1997.1324.
[2]王辉斌. 王维生卒年陈说质疑[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 (1):91-95.
[3]王辉斌. 王维生卒年研究述评[J]. 运城学院报,2007,25(4): 14-18.
[4]史双元. 王维生年新说[J].镇江师专学报, 1987,(3):65-66.
[5]姜光斗,顾启.王维生卒年新证[J].学术月刊,1983,(8):28
[6]王勋成. 王维进士及第与出生年月考[J]. 文史哲, 2003,(2): 153-156.
[7]邱小毛,袁志成. 王维生于证圣元年新证[J]. 中国文学研究,2014,(4):47-50.
[8]毕宝魁. 再论王维生年兼与王勋成先生商榷[J]. 辽宁大学学报, 2009,37(1):43-48.
[9]入谷仙介. 王维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 2005.
[10]邱小毛,杨奔. 王维享年近70证补[J]. 学术论坛,2012, (4):56-64.
I207.22
A
1672-4658(2015)04-0100-04
2015-08-07
黄 蓉(1989-),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2013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