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2-28张海波
张海波
(辽宁省沈阳市艺术学校 辽宁沈阳110032)
浅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张海波
(辽宁省沈阳市艺术学校 辽宁沈阳110032)
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新时期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传统教学中强调记忆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老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一、讲求教学艺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讲艺术的,它不是照本宣科,而重在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学科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有助于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师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乐学、爱学,才能迸发出想象力,愿意思考和回答老师的提问;才能做出自己的,能平等地同他人共同意识到人的力量;才能作为他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富有创造性。教师也能自如地进行启发诱导。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教师满腔热情地激励、鼓舞学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有了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语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由而且充分的发展时,创新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压抑,学生顾虑重重,即使老师有很好的设计,口若悬河,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就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介于中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特殊的年龄段及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有别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的情况,更要侧重教学艺术,既不要一言堂,满黑板的笔记,也不要对学生放任自流。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是学生成功的秘诀。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我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材,适当创设一些趣味性、形象性、实际性的问题,增加一些辅助的教学用具,适当地采用讨论、演讲、观摩、现场教学等方式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和幻想是创新之母。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善于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压制,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教师转,教师也始终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学生有了大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想象。
四、提倡质疑求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思考的威力是巨大的,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学会创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教材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发现问题,启发学生过方面思维,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地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争强好胜是学生个性心理的展示,有效地加以利用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还能激发创新思维。
五、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总之,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新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下工夫,使新世纪的学生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六、教师本身也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运用幽默艺术。幽默是文学与心理相结合的与人友善相处的一种科学方法;幽默是人于人之间的润滑剂,为师生有效互动、解决课堂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再比如,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也称互换角色,指的是人们通过扮演冲突中对方的角色,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理解对方。教师不要一味地将高难问题强加于学生,或者按以往教师的角色对待学生,要抛弃“师道尊严”,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