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2015-02-28袁艳

关键词:仪式少数民族音乐

袁艳

(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袁艳

(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经历了学者们半个世纪的研究后,研究成果已非常丰硕。本文以综述的形式,对近十年(2004-2014年)知网发布的音乐核心期刊文章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梳理出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现状,并就此发现的研究缺失进行系统归纳,以便对未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方向作以展望。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体裁;研究现状;前景展望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萌生于上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为与民族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学术领域。多半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涉及到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诸多方面,例如对某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事象的音乐志研究,这种性质的课题以调查报告、乐种研究、音乐分类研究的方式更好地表现了音乐的活态形式。而音乐学术论述性质的课题则以音乐文化学、音乐形态学、比较音乐学的方式从宏观角度对音乐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整体形态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归纳。这些不同研究角度对研究对象所选择的不同切入点,使得学者们充分拓宽了视野,从而使研究工作突破了地区或民族的局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下面笔者将知网收录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近十年成果作以全面分析,力求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作以全面准确的分析。

1 对体裁分类的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文人音乐。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仪式音乐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了对这一部分做更为清晰的展示,特把仪式音乐单独列出。

1.1 民间音乐

1.1.1 民歌

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相关文章主要涉及北方少数民族、南方少数民族以及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研究以蒙古族居多,其他民族例如达斡尔族、赫哲族、土族、鄂伦春族、回族的研究也略有涉及。蒙古族民歌在长调、短调的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突破,但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长调却未见有人涉足。南方少数民族的研究主要有瑶族、侗族、苗族、壮族、畲族、土家族。对一些分布地区较广的民族如瑶族,各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较少,仅见蓝雪霏《族性瑶歌举证》一篇,对同源民族如瑶族、畲族之间的比较研究较少。台湾地区主要是对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有樊祖荫《阿美与布农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研究》、曾金寿《在音符中寻找历史的踪迹——台湾原住民复音歌唱之特点及其存在方式》。另外,毛继增《藏族传统艺术百花丛中一块“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谐》也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民歌研究中新的成果。

纵观本时期民歌研究,不再仅仅只是形态的分析,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考察和研究,可以说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成果,但对同一民族不同乐种(如长调与短调)、同一民族不同地域(如瑶族不同地区)、同源族群(如瑶、畲)之间的比较研究还有待深入。

1.1.2 歌舞

少数民族歌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维吾尔族、藏族、侗族、土家族。其中维吾尔族的木卡姆主要针对于音乐形态的研究。如:周吉《刀朗木卡姆的音乐形态特点》、樊祖荫《刀郎木卡姆旋律形态研究》。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主要倾向于文化方面的研究,如:陈海珍《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渝东南土家族民间歌舞行为》、肖罡《土家族民间歌舞祈佑功能研究》。另外,一些学者从比较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解珺然《阿细跳月与撒尼大三弦舞(上)——两个彝族支系音乐、舞蹈及文化语境的比较研究》、王华《纳西族民间乐舞“勒巴蹉”再探源》、周菁葆《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乐舞之比较研究》。

1.1.3 乐器与器乐

该部分内容涉及到乐器的声学研究、史学追踪,以及乐曲结构分析、乐器、器乐的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方面的解读以及比较研究。

首先是对乐器的研究:蓝雪霏《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赵晓楠《芦笙的制作与芦笙工匠的传承》、觉嘎《藏族传统乐器哔旺考察研究》。其次是对器乐的研究:杨民康《论云南与东南亚掸傣系族群传统器乐的社会阶层特征》、陈秉义,杨娜妮《海青、契丹、琵琶与琵琶曲〈海青拿天鹅〉——有关契丹音乐文化学习考察研究笔札》。另外,赵晓楠《南部侗族芦笙谱的不同谱式及其历史发展轨迹》一文是对侗族芦笙谱子的研究。

1.1.4 戏曲

本时期对戏曲研究的相关成果不是很多,主要关注了音乐本体、戏曲声腔之间的比较研究,如:张淑萍《论湘西南路阳戏的唱腔特征》、丁慧《云南白剧声腔与高腔、昆曲的渊源关系初探》。也有个别文章从社会学、人类学对少数民族戏曲进行了分析,如肖学俊《“汗都春”与锡伯族的多重文化认同》。

1.1.5 曲艺

少数民族曲艺的研究力量薄弱,主要有布特乐图(杨玉成)对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胡仁·乌力格尔音乐风格流派述略》、《符号的互动—蒙古族近代说唱艺术传统中的书写与口传》。刘雪英对赫哲族“伊玛堪”的研究《赫哲族“伊玛堪”的生存现状》、《赫哲族“伊玛堪”的音乐结构》。

1.2 宗教音乐

1.2.1 人为宗教

(1)佛教

藏传佛教研究的文章较多,如:田联韬《藏传佛教乐舞“羌姆”音乐考察》;嘉雍群培《藏族宗教乐舞的形成及发展》、《结古寺第一世嘉南活佛编创的“曲卓”及其旋律手法》。

南传佛教有杨民康《傣族佛教巴利语经腔请佛套曲的考察研究》、《论傣族南传佛教仪式音乐的分类方法》等。

(2)基督教

杨民康的三篇文章,有两篇涉及到记谱法的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赞美诗的文字记谱法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赞美诗的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研究》,另有《〈圣经·旧约〉中的犹太教圣殿祭祀音乐解析——兼涉与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几点比较》,涉及到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

此外,还有李博丹《中国朝鲜族宗教音乐概述——以基督教仪式为音乐分析个案》等,涉及少数民族基督教音乐的研究。

(3)伊斯兰教

王新磊《山东临清清真寺会礼仪式的音声民族志研究》。

(4)天主教

南鸿雁《内蒙古中、西部天主教音乐的历史和现状》。

(5)道教

赵书峰《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

(6)萨满教

萨满教的研究以乐器和文化两方面为主,有刘桂腾的文章《松花江下游赫哲族的萨满乐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诸民族的萨满铃》以及《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李来璋《浅谈萨满其人及其歌舞音乐的基本功能》,关杰《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

(7)东巴教

桑德诺瓦《论木氏治理时期东巴教音乐的鼎盛与衰败》、《对一种民族宗教唱腔的个案研究与思考——兼论多媒体音乐传播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8)苯教

杨曦帆《“羌姆”仪式中的音乐及意义阐释——“藏彝走廊”之乐舞考察》

1.2.2 原始宗教

涉及到瑶族的“还盘王愿”、土家族“梯玛”等一些原始宗教信仰。

1.3 宫廷音乐

林林,杨久盛《清宫乐舞概貌及其入关前的境况》、温显贵《清代宫廷乐舞述考》、王福利《元朝的两都巡幸、游皇城及其用乐》、胡小满《中山国古都出土乐器简论》等。

1.4 文人音乐

以洞泾音乐研究为主,如杨曦帆《丽江洞经音乐的多元文化背景与审美风格》、吴学源《云南洞经音乐述略》等。另外,对鄂西土家族文人音乐“扬琴”有文章进行介绍,但没有进行专门研究。

1.5 仪式音乐

该部分的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音乐民族志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仪式中的现象、仪式中人的活动行为进行阐释。

1.5.1 宗教仪式

主要有佛教仪式、萨满祭祀仪式、伊斯兰教仪式、基督教仪式、苯教仪式、东巴教仪式以及其他民间信仰仪式。如:杨民康《论城乡社会背景中的傣族佛教节庆“赕坦”仪式音乐》,由于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民族(傣、缅)、国别、宗教层次和不同地域性流派诵经风格都在此汇聚,从而造成了这种仪式经腔音乐的丰富性程度远超于其它地区的同类仪式。造成此类对比的背后原因,最根本一条则是由于两地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以至无论是从宗教人员的流动性聚集和所需资金的筹措状况上,城区都要比乡村地区占有较大的优势。

1.5.2 民俗仪式

在少数民族民俗仪式音乐的研究领域,婚俗和葬俗仪式是这一时期主要研究的对象。

(1)婚俗仪式

何岭《布依族婚礼八仙乐整体性量化分析——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央”八仙乐为考察案例》,作者从婚礼仪式音乐的整体研究出发,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八仙乐运用的独特规律性以及它与婚礼仪式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是:艺人将曲调分为仪程式性曲牌和散调。仪式中所有仪程性曲牌相联系,形成的整个仪式音乐的高低潮与婚礼仪式活动的高低潮相对应。散调加入其中,为仪程性曲牌高潮的来临做出铺垫。二者好似两条曲线,各自运行而又不时交织,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套曲结构。另外还有崔玲玲《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婚礼与婚礼仪式音乐研究》,作者通过对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婚礼仪式及其音乐进行实录描述和音乐结构的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着仪式与仪式音乐的并行发展结构。

(2)丧俗仪式

齐柏平的两篇文章对土家族丧葬仪式进行了研究,如《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另外在《鄂西土家族丧葬法事锣鼓乐的结构分析(上)(下)》一文中进行了文化阐释和音乐结构的分析。

(3)婚丧仪式综合研究

许文涛《土家族婚丧仪式中打击乐的形态特征——以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为例》、《土家族婚丧仪式中打击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等。

本时期仪式音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人数逐步增多,但有些文章对仪式和音乐仅仅是分开叙述,仪式和音乐的关系没有研究,造成仪式和音乐两分离的情况。另外,多数仍为个案研究,对仪式音乐的历时性或共时性比较研究较少,鉴于仪式音乐在我国起步较晚,仪式的稳定性相对较强,历时性比较研究相对困难,但共时性比较研究应该增加。同时,历时性的比较研究也将成为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2 对已有成果的研究

2.1 书评

主要对以下书籍进行评述,如:《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刘桂腾《满族萨满乐器研究》、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沈洽主编《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张亚雄《花儿集》、王沛主编的《中国花儿曲令全集》、张兴荣《云之南:云南器乐曲》、杨曦帆《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李雄飞的《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张中笑《侗乡音画》、杨方刚《芦笙乐谭》、李继昌《好花正红》、周吉《〈龟兹遗韵〉论当代库车地区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与龟兹乐的传承关系》、钱康宁《云南民族音乐散论》。

2.2 综述

2.2.1 前期研究成果的综述,如:田联韬《回顾与展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考察研究工作50年》、蓝雪霏《中国大陆高山族音乐研究50年》、吴宁华《瑶族音乐研究综述》。没有关于佛教、伊斯兰教、畲族、侗族大歌等许多乐种、许多民族研究的综述,说明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研究成果出现。

2.2.2 会议综述,如:桑德诺瓦《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光明同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九届年会”综述》、林林《中国满族音乐研究会第三局年会纪要》。

2.3 对音乐工作者的研究

2.3.1 对民间乐人的研究

杨晓《南侗“歌师”述论——小黄侗寨的民族音乐学个案研究》是对歌师这一群体的研究。周耘《苟真情而歌唱—著名彝族歌手白秀珍歌唱艺术研究》、张力泉《歌颂生命歌唱大地——记哈密地区著名木卡姆奇艾赛提·莫合塔尔》是对单个乐人的研究。

民间乐人是民间音乐的载体之一,在民间音乐重视口传心授的相传过程中,乐人对于在民间音乐的的创作、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民间乐人的研究非常薄弱,这一领域的的研究几乎空白,没有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2.3.2 对音乐理论家的研究:主要有田联韬、周吉、周文中、方妙英。可以看出,本阶段对音乐理论家的研究不够,现在的研究多是对其著述的评价或对学科发展影响的赞誉,但对音乐学者的研究行为没有进行研究,当然也就无法深层次剖析。因此,不仅要对音乐中的“人”进行研究,也要对研究中的“人”进行研究。

3 理论建设

3.1 关于跨界族群

杨民康《音乐民族志书写的共时性平台及其“显—隐”历时研究观——以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书写为实例》《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开放性视野——代栏目主持人语》。另还有“201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会议中的文章。

3.2 关于长调研究

莫尔吉胡《关于“蒙古长调学”纲目细则》,理论上主张从乌尔汀道曲目的搜集整理、早期音乐生活动态、长调歌曲的载体—长调歌手、符号—记谱法探索、人名、地名、山名考、国内外学者著作中有关乌尔汀道的记述个方面对长调进行全面、立体性的搜集整理研究。也为我们研究别的乐种提供了一个模板。

4 结论

通过对近十年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状况的分析和比较,既有收获也有遗憾,可喜的是从事少数民族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方法比较科学,研究成果比较可观,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文章,相比这些,更可喜的是从中可以看出学者们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无限热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科未来道路的光明,但回过头来,也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研究中的缺失,就本阶段来说,大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仅对39个进行了研究,对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研究文章出现空白。

(2)跨界族群研究力度不足。

(3)基督教、伊斯兰教,戏曲、曲艺研究的较少,另外从事基督教、伊斯兰教,戏曲、曲艺、萨满音乐研究的学者不多,难以形成争鸣,这样对学科未来发展不利。

(4)仪式音乐多数仍为个案研究,对其历时性或共时性比较研究较少,鉴于仪式的稳定性相对较强,历时性比较研究相对困难,但共时性比较研究应该增加。同时,历时性的比较研究也不失为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5)对同一民族不同乐种(如长调与短调)之间的比较研究还有待深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不仅看到其中的区别,还要看到其中的联系。所以,研究者的视野还要进一步拓展。

(6)一些乐种至今未见深入研究,例如鄂西土家族文人音乐“扬琴”没人进行专门研究。再如蒙古族半长调民歌,它的存在究竟是作为过渡形态的民歌还是能打破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的分类方法,这种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科的发展还能为教材建设添砖加瓦,因此,应该足够重视。

(7)对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比如河南、云南、河北、内蒙的蒙古族,湘桂粤交界和大瑶山地区,西北、云、贵的瑶族,由于长时间的隔离,音乐上的联系也仅限于它们分离的年代,如今各自的音乐文化发展如何,很少有人进行比较研究。

(8)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往中形成的音乐很少有人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同是蒙古族和汉族融合的结果,在东部产生了东蒙短调,而在西部产生了蛮汉调,这一现象至今未见成果面世。

(9)另外,对音乐中的一些现象,比如,“风搅雪”,这应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较多存在的一些现象,经过文化融合的民族都无法保持各自的“纯洁”与“独有”,但未见进行综合研究,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10)对民间乐人的研究不够。就音乐而言,民间乐人是民间音乐的载体,在民间音乐重视口传心授的相传过程中,乐人对于在民间音乐的创作、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再者,对民族音乐学来说,乐人本来就应该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11)对音乐理论家的研究不够,现在的研究多是对其著述的评价或对学科发展影响的赞誉,但对音乐学者的研究行为没有进行研究,当然也就无法深层次剖析。因此,不仅要对音乐中的“人”进行研究,也要对研究中的人进行研究。

(12)尽管学者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值得称赞,但遗憾的是从中看到了传统音乐理论的缺失,比如:谱例分析的错误。因此,在学习方法论的同时,应该好好地补上传统音乐理论这一课,否则,研究成果的质量难以令人信服。

(13)在把音乐作为文化研究的今天,虽然许多文章都谈了音乐和文化,但并没有真正通过音乐研究文化,出现了音乐和文化两分离。

(14)当下的研究课题及其学术思路,主要集中在语用学(语境学)和形态学两个层面,语义学(尤其是哲学、美学层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5 中国少数民族学科发展前景展望

(1)采纳运用研究“文化中的音乐”的分析观念,注重从表演过程及其文化场域的考察开始,进而展开对乐谱或音声的讨论分析。意在通过“简化还原”或“转换生成”两种途径,有意或无意地去寻求建立在多元音乐文化观基础之上的文化本位(规约性),为自己所研究的音乐对象寻找文化归宿。

(2)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介入。随着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及方法的介入,在少数民族音乐历史追踪、少数民族音乐语言系统分类、少数民族音乐基本乐理总结等方面已充分显示出具有民族音乐学独立学科意义的特色。

(3)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可以分别侧重从民族音乐符号学的形态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分支或三个层面展开讨论,然后再贯通起来研究。

(4)存在着两类基本态度:其中一类仍然持有音乐形态学分析的基本观念,把研究重心放在寻找、构建和考察分析“乐谱系统和音乐体系”上面;另一类则不由自主地受到“音乐声”研究对象的吸引,不同程度地关注并考虑到音声的表层结构与概念系统的深层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5)摆脱一元音乐文化审美观的规约性制约,以多元音乐文化观为依据,寻求微观的文化“本位”,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学科的“学统—中观”层面的学术目标相吻合,从根本上解决音乐与文化分析脱节的“两张皮”的问题。

(6)对于少数民族音乐“非遗”的“音乐文化变迁”研究与具体传承保护实践相结合。

(7)“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渐成学术热点。

(8)少数民族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提倡以具中介状态的音乐表演过程为研究起点,进而环顾表演前、后两端的“规定性”“描写性”音乐形态分析。

(9)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主要通过以口述历史、活态过程为对象的田野考察去直面音声,并以此区别于以乐谱和规定性文化氛围为分析对象的西方音乐研究以及对史料和传统乐谱有较大依赖的汉族传统音乐研究。此既是该研究学科的一大特色,也是它与当代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研究理念最为嵌合的一个最主要的证据。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央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工作回顾(1985-2010)[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4):15-19.

[2]李松,樊祖荫,张欢,等.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1):12-23.

[3]伍国栋.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上)[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10-19.

[4]张应华,谢嘉幸.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功能探析[J].中国音乐,2012(3):25-31.

[5]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教育现状及展望——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二届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2011(1):5-9.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Minority Music Research

YUAN Yan
(Art Institute of 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

After the Chinese national minority music has been researched by the scholars for more than a century,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very rich.In summary form,the article collected and collated music core journal articles released by summarize in the past ten years(2004-2014)to tease ou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inese minority music and summarize systematically the found lack so as to prospec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hinese minority music.

the Chinese minority nationality music;the genre;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the prospect forecast

J607

A

1673-1891(2015)03-0085-05

2015-05-21

袁艳(1981-),女,甘肃兰州人,讲师,音乐学硕士,主要从事声乐和民族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仪式少数民族音乐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圣诞音乐路
音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