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言语缺省现象读解的教学程序
2015-02-28○张婧
○张 婧
中学语文教学中言语缺省现象读解的教学程序
○张婧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任务之一在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挖掘文本信息的深刻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应该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的意义。文章以文本言语缺省现象为例,探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理解文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缺省教学程序认知心理学
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是课文,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读解文本信息的深刻意义是首要任务。应该让学生凭借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的意义。
一、文本言语缺省现象
文本的言语缺省现象在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文本言语有时似有缺省,实则内涵丰富,给人余韵不绝、意味隽永之感,大大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同时使得语言简洁、明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些缺省的言语,就不能全面、完整地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另外,有些语文教师对于言语缺省现象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一般只是告诉学生所省略的言语内涵,很少依据科学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读解言语缺省现象。回顾目前公开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也没有关于言语缺省现象理解过程的讲解,这就造成教学程序理论的缺漏。
笔者以文本言语缺省现象为例,探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读解文本,力求遵循心理学的规律阐释文本的言辞空缺中所隐含的丰富信息,并运用图式理论来解释言语缺省现象读解的心理本质,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依据知觉、注意、记忆、推理、决策、表征这一心理程序设计了解析言语缺省现象科学的教学模式。
人类几乎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心理规律的制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图式,就不能忽视心理学的因素。因为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言语实践活动,本质上都是思维活动的一部分,是思维活动的外现,而思维本身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部分。
二、言语缺省现象读解的认知心理学依据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与教学这个外部条件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所以,依据心理程序而建立的教学程序才是科学的,才是发挥学生能动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和科学依据。
语文教师掌握了文本言语缺省现象的认知机制理论,就可以把它作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正确、快速地读解各种复杂的缺省现象。这样才能使启发式教学有据可寻,而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或以答案为中心随意地提出一些意义不大的问题,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
三、言语缺省现象读解的教学程序
根据言语缺省现象读解的心理过程理论来设计其教学程序,可依据言语知觉、注意焦点、激活图式、信息整合、推理、决策、表达、验证这一心理过程,将言语缺省现象的教学程序设计为言语缺省解析“八步教学法”模式,即:1.指导学生发现缺省现象;2.确立注意焦点;3.激活相关图式;4.指导学生整合图式;5.进行推理;6.经决策确定缺省值;7.缺省值的言语表征;8.验证缺省值。
(一)指导学生发现缺省现象
学生的自读和自学往往是盲目的,阅读过程中的这种盲目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理解的不彻底性。学生的自读可能仅仅关注到外显的文字所包含的表层含义,容易忽视隐含的深层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就应该发挥主导性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言语缺省这一常见的言语现象,了解它的表义结构和特点。同时,在解析课文内容时,也要引导学生发现缺省现象,指导他们关注这类言语现象,这样才能使使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更加完整、深刻。
(二)确立注意焦点
学生的自学既然容易带有盲目性,那么他们在读解言语缺省现象时,注意焦点可能也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而选择。其阅读兴趣点有时是读解的注意焦点,有时不是。如果学生不能确立恰当、有效的注意焦点,那么以下的认知活动就会走弯路、入歧途。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文意和句义正确确立注意焦点,这样才会使得下面的认知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有效。
(三)激活相关图式
注意焦点的正确确立有利于相关图式的激活。在读解言语缺省现象的过程中,相关图式的激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缺省意味着有更多的信息内涵需要阅读个体挖掘、补充,而其依据就是已有知识的补充和推理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回忆、补充相关的已有知识。同时抑制无关图式的干扰,才能保证相关图式正常发挥作用,二者是相互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激活相关图式的同时,对于没有正确把握激活方向的学生,应该及时、灵活地帮助他们抑制无关图式,但是要注意不要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有效创意。这里还需要强调的就是,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基础不同,而且我们前面也说到过,图式的激活不具有唯一性,不同的人读解相同的句子可能激活不同的图式,但都能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同时,对于文本的读解也允许个体进行富有创意的阐释。所以教师的启发不能单一化、教条化,而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基础,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理解的目的。
(四)整合被激活的图式
整合图式的过程就是信息整合的过程,是使得复杂信息条理化的过程。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弱不一,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规范和指导。能否将多种处于工作记忆状态的复杂信息迅速提炼、整合,是学生逻辑能力强弱的表现之一。众多带有层级性的相关图式被激活后,需要进行整合。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整合心理图式,指导他们抽取各个图式之间的联系,并且找出这些图式围绕当前读解信息这一中心而具有的相似性特征,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推理。
(五)进行推理
信息整合后的推理,也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被理解对象,进行预测性推断,从而有助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推理过程正确与否,决定了下面决策过程是否有效。正确结论的得出,需要满足推理的两个必要条件,教师这时应该指导学生确立真实的前提,保证推理的有效性。中学生往往忽视思维活动的运行规律,推理有时带有随意性,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进行推理,保证推理本身的正确性,才有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决策并确定缺省值
经上一环节的推理之后所得出的一个或几个结论,在言语缺省现象读解过程中,暂时被称为假设,这些假设再次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就会形成几个缺省值的选项或缺省值的一个信息域。从中选择最贴切的结论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也就是确定缺省值的过程。这个缺省值的得出是之前几个环节逐一进行作用后的一个综合结果,只是这一阶段缺省值还处于心理表征状态,没有形成恰当的言语表达。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教师可以适当总结和规范,并且允许在不改变文本原意前提下的创新思维的解读。
(七)缺省值的言语表征
读解文本有时需要言语表达,如书面测验和考试;有时不需要言语表达,个体自己读懂即可。但是目前我国选拔人才的途径大多数还是书面考试,所以对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言语缺省现象读解的心理过程以及由此设计的教学程序中,都包含言语输出环节。缺省值确定之后,还处在个体内部心理中,处于一个只有阅读者自己明白的内部言语状态,需要个体有意识地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成为合乎通用语法规范的外部言语表达,这一过程是对缺省值的阐述。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积极调遣已经储存在记忆中的词语片断,选择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述缺省值,同时要规范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语法。
(八)验证缺省值
验证缺省值,就是对于已经读解的言语缺省现象进行校验。具体操作过程就是:将我们读解得出的缺省值放置到更大的语篇环境中,结合言语缺省现象所在的语篇中的信息,进行全文信息整合。观察我们读解言语缺省现象所得出的缺省值,是否与全文传递信息的主旨一致。
将此教学程序具体运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分析下面的例句。
(1)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就会跪下来……(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刘长春《白鹤翔集的记忆》)
这是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中的一句话,此现代文阅读题的第20小题是:简析篇末“我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对于言语缺省现象的读解出现在高考考试中,足见其研究的必要性。如何准确、迅速地读解此句话的深层含义呢?下面运用言语缺省解析“八步教学法”进行分析。
1.知觉缺省现象
此处有省略号作为缺省现象的提示成分,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着深层含义,而这个深层含义就隐含在省略号中。
2.寻找注意焦点
要想准确读解这个缺省现象,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发现注意焦点,此处注意焦点是“跪”,同时还应该关注到“原来的景色”。因为作者看到原来的景色,才会跪下来,所以通过“原来的景色”,学生可以向前文追索更多的信息。另外一条线索就是由“跪”这一焦点向长时记忆发送信号,激活相关图式。
3.激活图式相关内容
按照上面的两条线索可以激活如下图式:
①“原来的景色”是指四十年前作者见到的鹤池环境: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
②“跪”是双膝着地的姿势,在我国“跪”是一种很重的礼节,一般表示因尊敬而跪拜、祈求以及忏悔的情感。
③人类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
④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严重地被人为破坏,同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需要抑制“席地而坐”“忏悔自己与人交往的过失”这类无关图式,以排除对于读解活动的负面影响。
4.整合被激活的图式
整合的过程是使刚刚被激活的信息、来自读解对象所在文本的信息以及暂时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当前读解对象提供的信息这三类信息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使它们条理化、清晰化的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读解活动的进行。
针对此句整合信息:本来人类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养料。但是,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被人为地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鹤池就是一个例子。鹤池是作者以前非常喜欢的地方,四十年前的鹤池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四十年后的鹤池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感慨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就会跪下来……
5.信息整合后的推理
四十年前的鹤池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处处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这时的大自然与人类是和谐的。自然的美景给予人们清新、舒适的环境,同时也供人们欣赏。那时作者很喜欢那里,并且经常去那里游玩,说明作者热爱大自然。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四十年后,鹤池没水,四周没树,白鹤远离。面对此情此景,作者说:“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就会跪下来……”“跪”是一种很隆重的礼节,一般表示因尊敬而跪拜、祈求的情感。作者看到原来的景色,也就是看到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情境就会“跪下来”,这表明作者对于大自然非常尊敬,因尊敬而跪拜;他渴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渴望恢复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因渴望之情强烈而跪下来祈求。然而当今环境却已经遭到了破坏,如果人类再不觉醒,作者所渴望的情境,将永远不会再有,后果还可能更糟。所以,这时作者有着一种对现实的忧虑。
6.决策并确定缺省值
推理与决策是很难划分出明确的界限的,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决策过程所确定的缺省值,比经推理而得出的结论,要更明确一些。这时的缺省值已经有了确切的范围或者固定的答案,只不过在这一环节中,缺省值还是内部言语状态,还没有形成社会通用的言语表达。作者“跪”下来所包含的情感有对大自然的崇敬,期盼看到大自然的原貌,渴望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现实的忧虑。
7.缺省值的言语表征
将处于内部言语状态下的缺省值用恰当的语词、通用的语法规范表达出来是阐发缺省值的过程。将上述缺省值阐发为: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就会跪下来……这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他祈求人类与大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渴望大自然能够恢复原貌,同时也表现出对现实深深的忧虑。
8.验证缺省值
缺省值确定后,可以纵观全文表达思想,对缺省值进行验证。文章开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鹤池的景色,并表现出喜爱之情。并且引用林和靖爱鹤如子的故事,说明人得学会尊重自然,以自然为伴。随后作者介绍了砍松树、开山种粮等人为破坏环境的活动,以至于从此美丽、幽深的鹤池不存在了。作者说“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变。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可见,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惋惜和不满,于是才期盼大自然恢复原貌,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遵循心理活动规律深入研究解析言语缺省现象的规律,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译,[美]约翰·贝斯特(John B.Best)著.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389.
[2]王松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92.
[3]莫雷,王瑞明,何先友.文本阅读过程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J].心理学报,2003,(6):743-752.
[4]龚少英,刘华山.中学生阅读理解元认知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3,(6):1129-1130.
(张婧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0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