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教育哲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

2015-02-28李红英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哲学专业发展

杨 斌 李红英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浅议教育哲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

杨 斌 李红英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深入进行的今天,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促进其反思能力、批判意识、教学理性与教育智慧的增长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本文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论述了教育哲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时代价值。

教育哲学 教师专业发展 价值

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重视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全面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作为在师范院校工作的教师,在本人多年的教学、研究以及指导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等工作中,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基本生存与专业发展现状还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一方面,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迈向深入,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在学历达标上成绩更为显著。但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也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比如:教师专业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教师职业倦怠相当普遍;职业认同感与教学效能感明显偏低;个人专业发展缺少主动性与计划性;等。

正式基于上述背景,笔者认为如何激活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热情,焕发职业生机,促进其专业化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认为,无论是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有效提高他们的反思与批判意识,改善其思维品质,提升其教学理性,增长其教育智慧都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解决这样的困难,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就业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理论萌芽、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哲学起到了“母体学科”的作用。

在教育学不断迈向所谓“科学化”的今天,教育的手段和技术日益现代化,而人们对教育的价值、目的和意义的探寻兴趣反而日益减弱。人们越来越关心教育的效率和速度,教育质量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对数字和指标的追逐。中小学追逐升学率,高校追逐招生人数、博士点和课题数量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在这种环境下,教育日益功利化、短期化和形式化。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两大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不得不疲于奔命,应付各种检查、评比、考核、竞赛、考试,人只是教育这个庞大机器运转当中的一个零件。没有闲暇,没有思考,没有想象,没有创造,人逐渐被工具化。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职业热情逐渐耗尽,专业活力逐渐枯萎,厌教、怕教的情绪蔓延,常常感觉到无力感和挫败感。对于这样的问题,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士都不应该熟视无睹。但要化解这样的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观念转变、制度创新、体制改革等方方面面均需下功夫。那么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能做点什么呢?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是等来的,我们每一个教育的参与者都需为中国教育的革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是需要一种“自我拯救”的精神和勇气。

由于常常身处种种繁复事务之中,教师很容易遗忘对自己职业设计的思考、专业发展的规划,教育的目标和理想也渐渐模糊。这对于教师本人和教育事业都绝非幸事。为了减少和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应当成为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课。很多人一直怀疑哲学对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性,这种怀疑是有原因的。通常而言,教育活动是实践的、操作的、具体的、琐碎的,而哲学是理论的、思辨的、书斋式的。它们之间究竟有无关联?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如何理解教育的实质与真谛。如果仅仅是把教育看成是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串联,那么教育和哲学确实关系不大。但如果是这样理解教育,那么教育就变成了对物体的加工和改造,与价值和意义无关,教师也就沦为了“教书匠”,成为实现人之外目的的工具,那么教育的堕落就指日可待了。恰恰相反,我们只有把教育看成是一项关于人的事业,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师生在教育中的理想、目标、尊严、理性与自由才能得到最大的尊重和实现。而这正是教育哲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对于教育而言,哲学所提供的正是价值支持和意义支撑。哲学启迪每一个人展开自由的想象、开放的思考、大胆的质疑、细心的辨别,最终确立自己对社会、自然、人性、人生成熟而稳定的价值体系和意义内涵。教育哲学不是实用技术或技术科学,它的基本功能是启迪智慧、改善思维、开拓视野。反映在教育中即:增长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品味,丰富教育思想,为教育实践和理论提供价值支持和意义支撑,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结合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中小学教师要如果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亟需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把教育与人关系的思考放在教育哲学学习和研究的首位。正如石中英在《教育哲学》一书中谈到的:“在教育已被作为制度而存在的今天,我们不难察觉其工具化特征的日益凸显,其功利性目的的日益提升。在教育价值的认定上越来越缺乏尊重、关注个体生命的人道意识,缺乏一种教育首先是个体生命发展的基本权利的意识,整个学校功利主义气息浓厚,人文主义气息淡薄。学校越来越不是一个‘教育’机构,逐渐地堕落为一个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机构、一种纯粹的职业预备或培训机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哲学必须把人生与教育关系的探讨放在其他一切问题的探讨之前。”

二是借助教育哲学的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性。对教学而言,理性化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理性的精神关照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建构等。教学的非理性化在当今教育实践中比比皆是: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迷失;灌输和洗脑式的教学普遍存在;不计成本和代价对成绩的追逐。为了减少这种教学的非理性化,需要教师广泛吸收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的精髓,不断提升自己理性批判、反思、分析的能力。尤其是当下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期,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层出不穷,理性精神和能力的缺失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要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么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教育哲学的问题,努力提升理性的水平,才有可能避免庸俗和堕落。

三是通过教育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追寻教育中的自由。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史是不断摆脱奴役和枷锁的过程,在这其中,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育正是通过知识与文化的传播,思维与意识的进化,不断摆脱来自自然与社会的障碍和束缚,追求自由与新知。当下中国的教育受困于“应试化”和“功利化”的陷阱,师生限于无休无止的“训练”与“折磨”,身心的疲惫和伤害比比皆是。教育中教师应当享有足够的自由,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和开放地思考。

总之,在现有体制渐变的过程中,教师对教育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让其反思当下教育中的种种障碍,用更广阔的思维去审视和评判现实,提升教师改变的勇气与智慧,尝试在力所能及的的范围内不断去改变和创新。唯有此,教育的希望才会越来越大。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6).

[2]郎华儿,重视中小学教师哲学素养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06(05).

[3]马富成,论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29).

杨斌,云南师范大学教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李红英,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史的研究。

猜你喜欢

哲学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菱的哲学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