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读 细品 真滋味
——《山雨》教学案例

2015-02-28孙杨玮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山雨雨声自然段

孙杨玮

(兰溪市永昌中心小学 浙江金华 321104)

轻读 细品 真滋味
——《山雨》教学案例

孙杨玮

(兰溪市永昌中心小学 浙江金华 3211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大自然。

教学 大自然 案例

案例背景:

《山雨》小学语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组织自学,适当引导、点拨、赏读,进行恰当地拓展。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案例片断: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然后说说自己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师:同学们,作家赵丽宏用他无声的笔,同样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山雨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领略文字营造的美。(板书:山雨)

二、读课文,细细品味赏析

1.边读边品味:

(1)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你最喜欢的地方,动笔划一划,再美美地多读几遍。

2.品味“雨来时”

(1)山雨来时的情景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这山雨是怎么来的呢?(悄悄地、由远而近的……师随机板书)

(2)山雨刚来时的声音是怎样的?(沙啦啦)有没有什么变化啊?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

(3)请女生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让我们侧耳倾听,迎接这由远而近的山雨。

3.品读第五自然段

师过渡:听着听着,老师仿佛也变成了一滴雨,任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上、树叶上、绿草上弹奏着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孩子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来幻想。

(1)师配乐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刚才你幻想到了什么?(自己也成了什么?雨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等)

(3)师:是啊,雨在山中,山里的每一处景物都是它的键盘;山在雨里,飘飘洒洒的雨丝,柔软而轻捷地跳跃着。山和雨一起为我们演奏了这充满幻想色彩的小曲,让我们跟着音乐,带着想象,把自己的感受融进文字,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4.品读第六、七自然段

过渡:这真是奇妙而令人向往的雨啊!然而,它还有更神奇的地方,它能改变山林的颜色!雨中的山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谁来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1)指名读

(2)大家刚才都看到了哪些颜色?哪一种颜色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教师适时引导到“绿”上来)

(3)找出写“绿色”的句子,自己读一读,思考:绿得怎么样?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绿有什么不同吗?

出示: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指名再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点出作者对山雨的喜欢。)

师:是啊,这水淋淋的绿,流进了我的眼睛,我的眼睛记住了它;流进了我的心胸,我的心里刻下了它,怪不得作者要说“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

(4)齐读第6、7自然段

师:听着、想着、感受着,这清新的绿仿佛也流进了老师的眼睛、流进了老师的心里,这样灵动的山雨,怎能让人不喜欢?听着、想着、感受着,这山雨又悄悄地走了。

案例反思:

作为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语言营造的诗意的世界,作为读者,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因此设计时我以读为主线,主要通过“初读感知——再读找美——细读品味——诵读沉醉”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在各个环节中,努力通过“美”的呈现和“美”的品味,让学生自己嚼出“美的滋味”。

1.自然美的呈现。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们没有什么丰富的阅历,单单靠文字来了解美、感觉美毕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努力把山雨的自然美呈现在课件中。在导入设计中,我让孩子们先欣赏山雨的景色、聆听雨声。一张张美不胜收的山雨图、滴滴答答的雨声、朦朦胧胧的世界,课堂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孩子们也一下进入了山雨的世界。图片欣赏完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着重引导学生从画面的颜色、声音等方面交流。有了视觉、听觉的冲击,学生们说起来就不会枯燥了。接着,我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用无声的笔营造的这个有声有色的山雨世界”导入文章,从图片过渡到文字,把“美”带进课文。

2.想象美的欣赏。本文的一大亮点,就是作者神奇的想象。如“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在教学句子之前,我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读了一些词组“湿润的山风、轻盈的云雾、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清脆的音响、山雨的余韵、水淋淋的嫩绿、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轻捷柔软的手指”,怎样才能读出词组的韵味呢?我让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怎样才能读得更好,然后再指名学生进行朗读。读完词组,再回到课文的句子中去。教学课文中这些句子,我认为重点绝对不是让学生说这个句子的修辞特点,也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是把雨声比喻成“无字的歌谣”,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山雨如何“突然地”、“悄悄地”来了,怎样滴落在“岩石”……要让学生感受山雨这种飘飘渺渺的音韵。

3.语言美的发现。短短的487个字,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我想语言的魅力不就是在这里吗?那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语言,关注文本呢?我想学习过程的指导很重要。如句子“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首先,我让学生找一找这个句子中写出了绿色的哪些特点?是用哪些词语来表现的?然后再和我们记忆中的绿色进行比较,体会到作者这种“水淋淋”的美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与众不同,才让这种绿色“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有总总设想,但是总是有些环节上的缺失。如:雨声由远及近的变化,学生已经有了感受,可惜体验的时间、体验的方式上不够到位;学生对雨声的想象这一环节中,自己的提示语言不够明确,使得学生的想象有些堵塞,表达不够流畅;教学时间控制上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等。此时的我,对着课文,仍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为师者,怎样让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紧密融合,怎样才能“有心栽花花更美”呢?

猜你喜欢

山雨雨声自然段
山雨
雨声说些什么
听雨声
山雨印象
《雷雨》中的“雨声”
王哲勤作品
鹿野骋作品
美丽的秋天
雨声说些什么
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