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四个转变做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015-02-28冯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冯霞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 湖北武汉 430030)

强化四个转变做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冯霞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 湖北武汉 430030)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一种策略。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承载着管理和育人的双重功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学生教育"自我"化、学生管理工作柔性化、学生事务工作专业化、学生工作体系的立体化的转变,才能更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好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四个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既是一种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又是高校未来的一种发展策略。它是对人的本质属性认识的深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本位,最重要的是依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在学生工作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工作理念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学生工作,应当强化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强化学生教育的“自我”化

在学生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通过“外在的规范”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除了为学生提供宽松、创造的外在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勇于承担起自身发展的使命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功能,点燃学生的心智火焰,将其内在的潜能开发、启蒙出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美好的未来。

首先,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这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源动力”。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在学生基本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用亲情般的关爱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激发学生形成正确而积极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形成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益于社会又最适合他自身的“自己”。

其次,完善学生自管组织。完善学生的各个管理组织;通过团委组织会议、学生会、班委会、班级管理小组等自管组织,加大各类学生组织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学生自管组织的下学生个体的自律精神、进取意识和学生管理组织的互助来促进个体自主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从而自励人生。

再次,改进教育服务过程。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疏导、帮困助学、权益维护等教育服务过程,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为学生个性和各项能力的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来形成一种良性的教育互动。

最后,推动学生自我发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在教学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打造一个宽松、自由、多向交流的学习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课程内容,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完善科学创新培养及服务体系,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启发式的提问,互动式的思想碰撞,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成长的意识,推动学生实现“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会学习”并“快乐学习”的心灵体验,并最终让学生成为他/她自己。

二、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柔性化

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中一直沿袭的是“刚性管理”模式,运用的自上而下实行单向管束,以规章制度为中心,采用“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学生工作管理需要依靠师生间高层次的“情”、学生自觉的“意”等非理性内在力量和“校园文化场”的无形制约,以激励为动力来实现“无为而治”的境界。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要增强从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的转变。

柔性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突出强调的“以人为中心”,通过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了解和遵循,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以期通过非强制性的方式来进行人格化管理,达到将组织意志转化为个人自觉。

柔性管理的实践特点就是“非强制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的需要出发,在我们的实践管理中就要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和为学生服务这个主题,尊重其个体差异性,改变千篇一律、程序化、公式化的思维定势,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情感,接受学生的个性,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生理等变化及内在需求等因素,从学校、院系、班级软环境的角度调整管理内容,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管理策略,使管理活动更具人性化;学生在民主、安全的氛围中,才能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才会做出更高的自我期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参与集体的管理中充分地锻炼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2]

三、推进学生事务工作的专业化

现今的学生工作,无论内涵、外延还是职能都有别于过去单纯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包含了学生校园服务、解困助学、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新的内容、方式和使命。因此,学生工作要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就必须要推进学生事务工作服务专业化水平。

第一,转变学生工作方式方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一直被视为“保姆”、“消防员”,就是因为学生工作所展示的工作方式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学生工作被认为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对学生的培养发展过程之外;单一的缺乏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容易激发学生对立抵触情绪,既影响了工作成效,也影响学生的发展。在学生事务整体的工作上要既要科学规范又要体现人性化发展,要从传统的保稳定向保稳定,促发展的目标出发,考虑学生的需要,关心学生的成长,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实现管理模式从管理向自我管理,他律向自律更新,提升工作的科学性。[3]

第二,推进服务水平的专家化。学生工作服务职能的凸显及服务领域的延伸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资格的人来承担。学生工作队伍人员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同时也是学生事务工作的专家;各高校要加大力度和投入来建立学生工作职业化、专家化队伍的培养机制。充分依托辅导员培训等平台优势,协同其他职能部门和院系做好学工队伍的专业培训工作,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学生工作队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将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纳入学生工作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建立班级导师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每个学生班级配备一名班级导师;为每个本科生一、二年级配备一名优秀研究生工作班主任,着力打造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第三,加大对学生工作的研讨和研究力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的学科体系,可以通过课题申报、职称评定,鼓励学生工作人员依托教研室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建立具有前瞻性的学习型、研究型团体。

第四,建立和完善学生工作的考核机制。考核是落实学生工作各项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强化学生工作科学管理的一个有效载体。在建立和完善学生工作的考核机制上要充分的考虑辅导员的职业和专业特点,注入人性关怀,运用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体制和有利于学生工作队伍发展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忱,使其更好地发挥的作用。

四、构建学生工作体系的立体化

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基本呈现的还是“金字塔式”的三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权利集中,责任分明,上传下达,便于管理。但是在这样一套垂直的管理系统下,实际工作最终由基层辅导员来承担具体任务的落实,在这样的“千条线一根针”的工作模式下,造成了院、校两级的“单向流动”,繁重的日常事务和院、校众多的行政学生活动令辅导员分身乏术,无暇顾及,无形中削弱了对班级的学生专业指导工作的力量,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实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工作目标。[4]

第一,加强宏观调控,构建“班—院—校”三级学生工作宏观统筹体制。

一方面,学校需要整合校内的资源,要使有限的资金、设备、人才资源在班、院、校三级学生工作中合理分配、合理流动,行使协调服务、教育、管理的功能,使其权责一致。另一个方面,要保持与学校各个服务部门定期的接触,分享相互之间的工作思路和落实办法。建立党务部门、行政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研工部门、教务部门联合召开学生管理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分析学生管理工作中现实存在的制约因素和主要问题,共同明确推进工作的基本策略和协作机制,各个系统深层沟通、协同工作,提升学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真正维护学生的利益,减少学生心理抗拒,促进其学生在良好的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的环境氛围中成人成才。

第二,加快集成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体系。

学校的各级管理者和建设者能够从整体上,战略上以及思想上深入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大数据时代,需要尽快建成和完善学生实际需求方面的深度服务,建立专业化、高水平、有特色、全程化的学生一站式服务的体系。学校要将有关学生服务的各项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学生工作的办事机构,优化和规范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学生的怨气,要形成一个涵盖学生班级、学生支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院系、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后勤、学校等各个层面与学生相关组织服务的服务体系,为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和成长、发展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诸如学生办理的日常工作事务:学籍注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成绩查询、学生奖惩、贷款补助等服务一站式平台,在教师、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互动的、顺畅的工作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学生工作是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通过以上强化四个转变,站在学生的实际需要角度,针对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阶段采取刚柔并进的管理模式,依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从内心深处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自信、感兴趣、愿意学、有追求,培养他们的自由、独立、创新之精神,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栋梁之才。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李培根中国高等教育2011.13、14

[2]《柔性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申万兵思想教育研究2009.08第8期

[3]《学生发展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借鉴运用》赵睿 思想理论教育2015.04

[4]《论“以学生为中心”》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2012.08

冯 霞:女1977年生,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学生工作处办公室主任 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