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细读文本的经验总结交流

2015-02-28王花香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4期
关键词:倒影王老师讲座

王花香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綦村学区 河北邢台 054106)

关于细读文本的经验总结交流

王花香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綦村学区 河北邢台 054106)

细读课题徜徉在语言之途,徜徉,chánɡ yánɡ,在汉语字典中解释为自由自在地行走,顾名思义徜徉在语言之途,便是走入文字中,用心去聆听它们所发出的每一个声音。听王老师的讲座,细读讲座中的每一句话,长长的三个小时,没有觉得疲惫,在细细品味中,觉得幸福。

首先,文本细读要走进语言。王老师在讲座中谈到当前语文存在的一种非语文化的现象,我们的教学把语言人文化了。语文课缺失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语文老师的缺失了语文意识,让我们的课堂成了“少慢差费”的表演课,这是令人堪忧的。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对文本语言进行研究,教师凭什么去对话?教师去对话什么?以前我们也重视教材分析,重视解读文本,也深知文本解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但往往很难走出解读的困境。我们在解读时注意的往往是文章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在确立了文章的中心之后,研究文章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接着就是抓几个重点句和重点词语,仅此而已,这是一种宏观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如作为消遣尚且可以,但却不能切实提高自己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路径和平台。细微之处见功夫!“高明的作家善于用词句激发读者多样的联想,高明的读者善于用自己的联想补充,丰富文本的意蕴。”高明的教师应善于细读捕捉这些“敏感”的词汇,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取一汪鲜活的清泉。我不是高明的教师,但我可以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直面语言去细读文本,让语文课扎根语言,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去设计教学,哪怕是一词一字一标点,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其次,文本细读要全身心的投入。在听讲座的时候,留意到王老师一个细节,当读到《一夜的工作》的文本和相关资料的时候王老师依然显得非常的激动,为什么用依然,因为在讲座之前,王老师的《一夜的工作》一定在各地上过几遍了,一定无数遍地感动过、震撼过。可是读着这些文字还是激动万分,我想这应该就是王遥所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这样一种幸福时刻: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时间就在这一刻凝固了,消失了,此刻你已经完全地浸在文字当中了,存在的只是你和书,你和自己。文本细读本无法,靠的就是教师对于语言的热情,当你全身心的投入时,才能触摸到文字的温度,我想这应该是细读的前提。上学期我和学校一位老师一起备《普罗米修斯》一课,当时就抓住了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痛”这个点入手,让学生充分感知那份痛后,再去想为什么他要承受那份痛,从而在一个情感的冲突中,在学生脑海里树立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我们一遍遍备课,一遍遍解读,读到后来仿佛自己也很痛苦,这是从来没感受过的,我想可能是我们进入了那个情境,体验到了活在文本中的感觉。

第三,文本细读要找回自己。王老师对《长相思》的解读一直被小语界津津乐道。仅仅36字的古诗,王老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研究。他查阅纳兰性德的生平,领悟后人对这首诗的鉴评,然后逐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对《长相思》深层解读,使这堂精彩的古诗教学横空出世。讲座中介绍的《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相信很多老师都解读过,都上过。原先读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篇文章有多好,记得自己上的时候一直认为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很难感动学生,特地补充了课外的一些资料,试图煽情一下。在跟随王老师细读此文之前,王老师特地提醒到:大师的文章每句话都要好好研究的时候,我心里还挺疑惑的,可是当聆听王老师一句一句的分析《一夜的工作》的时候,内心却是非常的震撼,我忽然就想,我们解读文本达不到一定的高度,除了自身的底蕴,更是因为我们没有付出应该的面壁参禅,由于阅读的惰性没有自我思想的挑战和尝试,总是希望能够参照别人的解读,于是文本的解读就很难突破,语文课上不出自己的思考,身在、意在而思不在。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我们的身份是读者,只有自己读出一点感悟,才能引导学生读出感悟,人的内心世界都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许就是因为它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当我们深入文本,寻找到作者心中所饱含的理想和理念时,我们其实也在找回最本真的自己。正如于丹教授读《论语》《庄子》一样,几千年前的孔子,庄子能给现代人以启迪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能从这些作品中找到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能从中汲取那些永恒不变的真理,真知。用王老师话说: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从“此在”开始。

大作家刘心武先生揭密《红楼梦》,姑且不论刘先生的揭密是否符合作者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原意,也姑且不论红楼界对刘先生的褒贬议论。至少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刘先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在于他的“文本细读”,当然我们不能与大作家相提并论,但我们可以靠着自己对于语言的热情,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凭着自己对于语言的敏感和警觉,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读个透,上上下下问个遍,甚至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那么,我们还愁什么唤不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不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

猜你喜欢

倒影王老师讲座
奇妙的旅行
倒影
有趣的动物
倒影之美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我喜欢的一堂课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找倒影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YiyiGutz 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