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南北朝数字对偶的特点

2015-02-28□吴

现代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庾信对偶短语

□吴 琼

汉魏南北朝数字对偶的特点

□吴 琼

数字对偶是对偶辞格的一种特殊对偶形式,本文探究汉魏南北朝时期数字对偶的发展规律。结合对偶句的语言特点,分别从四个角度展开:数字短语的历史演进;表现夸张的数字对偶的愈加纯熟;结合对比的数字对偶结构的别具一格;含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数字短语的对偶句之娴熟自然。

数字对偶 发展 数字短语

在中国文学史上,汉魏两晋六朝时期以宫廷为中心的文坛呈现了一片生机繁荣的景象。《隋书·经籍志》上记载的文学总集有西晋挚虞(?-311)《文章流别集》、东晋谢混(381-412)《文章流别本》、刘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集林》、梁沈约(441-513)《集钞》、梁丘迟(464-508)《集钞》等。虽都到宋代以前相继亡佚,而如萧统《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等总集流传下来。再有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研究专著所指归,以及后人编写的类书如宋代《艺文类聚》保存下来的翰林词章等文献,使我们得以一睹汉代骚赋的铺排扬厉,魏晋骈文的繁缛文雅,六朝诗文的典雅巧丽等诸多风貌。

在赋体、骈体和诗体的创作实践中,古人善用排比和对偶,并且逐步转向形式多变的对偶句。其中数字对偶是特征最明显的对偶形式之一。本文从小处着眼,分析汉魏六朝诗文中的数字对偶用例,发现数字对偶由单一到多样、由粗略到精致的发展规律,以及数字对偶因表达的需要呈现出规律性与多样性统一的特色。数字对偶,顾名思义是对偶句的出句与其对句中都含有表示数量概念的数字短语。对偶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称平衡,而数字是天然具有对称性的一类语词,非常容易被人识别出来。这一特质不仅便于我们搜集材料,在分析对偶句的表现力方面也不容忽视。

数字短语的逐步演进过程表现为:使用原本成对的数字短语(即数字对偶涉及用典),到组合、调配现成的数字短语,发展为积极自撰数字短语使之成对。

数字短语的使用与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密切相关。过去用数字来表示的神秘且固定的概念,经历了人类在脑海中反复使用象征,并日益抽象出范畴和数量的这一思维过程,这是先民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如果说约定俗成为不言自明的概念,那么数字对偶的使用多涉及用典。数字对偶用典不繁缀,易裁剪,不用精雕细琢便能纵横相对。历代数字对偶的情况如下。

(一)西汉时期

(1)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功羡于五帝。(司马相如《上林赋》)

(2)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淫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方将增太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颁,上咸五,下登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檄》)

(3)遍览八纮而观四海兮,朅度九江而越五河。(司马相如《大人赋》)

(4)旁魄四塞,云布雾散,上畅九垓,下溯八埏。……导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共抵之兽。(司马相如《封禅书》)

(5)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复三王之田,反五帝之虞。(扬雄《长杨赋》)

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数字词组多用于表示空间和地理方位的对应。如“六合”与“八方”,“九江”与“五河”,“九垓”(裴引《汉书音义》“垓,重也”,指九重之天)与“八埏”( 裴引《汉书音义》“埏音延,地之际也”)。另一方面,数字词组能结合典故,如滥觞于殷周文化源头的知识体系“三王”与“五帝”成为经典之对。又以“上咸五,下登三”(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故云“咸五登三”也)来歌功颂德。而“一茎六穗”与“双觡共抵”都指祥瑞之兆。总体看来,西汉时期的数字对偶多用直白铺叙来装点盛世,且表现较单一。

(二)班固时期

这个时期的数字对偶沿袭了西汉的特点,孔子主张“游于艺”,许多文人也从儒家六艺(《易》《诗》《书》《礼》《春秋》《乐》)中吸取大量精华。尤其《周易》是象数之学,深受贵族知识分子青睐。

(6)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陛戟百重,各有典司。周庐千列,徼道绮错。……六师发逐,百兽骇殚。……国籍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班固《两都赋》)

(7)张平子将游目于九野,观化于八方。(张衡《骷髅赋》)

(8)天垂三台,地应五岳。(蔡邕《太尉李咸碑铭》)

(9)赞三皇之洪勋,叙五帝之休德,……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觐;传六经而缀百氏兮,建皇极而序彝伦;综人事于晻昩兮,赞幽冥於神明。象类多喻,靡施不协,上刚下柔,乾坤之位也。(蔡邕《笔赋》)

与上个时期相同的:四字对偶句中,数字短语所占半壁,而字数更多的对偶句,常有“之”“于”等虚词斡旋期间,凑足音节以舒缓语气。

较之前一个时期的数字对偶,数字词组在句中的情况增多,并且使用“百”“千”等极言其多的数词,它结合夸张手法,比单纯用数字直白叙述更具有感染力。

(三)曹植-左思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考察曹植的诗文,数字对偶虽有承袭,但也有自撰的具有新意之数字对偶,并且这种自撰的数字对偶具有了文人个人特色,数量上增多,开始有超过熟对数目的趋势。

(10)补五帝之漏目,缀三代之维纲。侥余生之幸禄,遘九二之嘉祥。(曹植《玄畅赋》)

(11)自五帝典绝,三王礼废。(曹植《学宫颂》)

(12)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曹植《太山梁甫行》)

(13)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曹植《吁嗟篇》)

(14)谅千钟之可慕,何百觚之足云。(曹植《酒赋》)

(15)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宗生高岗,族茂幽阜。擢本千训,垂荫万亩。(左思《蜀都赋》)

曹植思捷才俊,自撰的数字对偶如“余生”与“九二”相对,巧妙化用了《周易》的爻辞,并且在不同范畴上相对。同时也不会拘泥于传统六艺,他的诗丽表逸,同样是描述地理,使用如“七陌”与“九阡”,“八泽”与“五山”的数字短语,仿佛子建亲点江山,而自述胸中丘壑。“千钟”与“百觚”也从一个侧面体现曹植的率性人生。这种自撰数字也逐渐具有文人的个人特色。

曹植-左思时期的诗文一方面比前两个时代较少使用虚词,另一方面较为注重平仄韵律。如左思《蜀都赋》“树”“阜”“畆”押韵。“千寻”与“万亩”平仄相对。

(四)齐梁陈时期:

1.平仄相对成为数字词组选用的考量标准之一

六朝诗文典雅巧丽,措辞更加注重平仄韵律,给人和谐的美感。不再如盛世时的大赋那样铺排叙述,而是寄情山水之中,多描绘自然风光。

(16)八桂暧如画,三桑眇若浮。(沈约《秋晨羁怨望海思归》)

(17)鸾和驰八袭,凤驾启千群。(何逊《为西丰侯九日侍宴乐游苑》)

(18)忽以千金笑,长作九泉悲……户余双入燕,床有一空帷。(阴铿《和樊晋陵伤妾》)

(19)水奠三川石,山封五树松。长虹双瀑布,圆阙两芙蓉。(庾信《陪驾幸终南山》)

(20)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庾信《小园赋》)

从对偶的形式上看,有不少数字对偶与流水对结合的例子,如“忽以千金笑,长作九泉悲”。又如何逊《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庾信《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三山犹有鹤,五柳更应春。”庾信《枯树赋》:“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数字对偶凸显了诗文的对称美。

虽数字词组多涉典故,较之前期更为讲究。文人务在比照中出新义,不是简单堆砌。

(21)疏三迳以负汲,结二耦而为宾。(裴子野《寒夜赋》)

在南朝梁裴子野这篇赋中,“三径”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二耦”化用《论语》中“长沮,桀溺耦而耕”。

(22)三山犹有鹤,五柳更应春。(庾信《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

传说中的“三山”即海上的“三神山”,因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五柳”是指陶渊明的号,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明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这一对数字词组对描写周弘让的仙风道骨和隐士情怀很有作用。

(23)野有千金报,朝称三杰名。所悲云梦泽,空伤狡兔情。(张正见《赋得韩信诗》)

“千金报”所涉典故是关于韩信的,他在困顿时得到过一位老大娘的接济,并声称要好好地报答她。韩信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封了侯后,以千金来报答那位老大娘。“三杰”指汉初三杰,说的是汉朝建立时的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表现夸张的数字对偶使用越来越娴熟。从数词短语在各种范畴中的夸张角度来考察。

(一)数词短语在同类范畴的夸张

(24)浮舟千仞壑,总辔万寻巅。(谢灵运《还旧园诗》)

(25)拥十万而横行,提五千而深入。(王僧孺《与何逊书》)

(26)沐雪款千门,栉风朝万户。(裴子野《上朝值雪诗》)

(27)绿房千子熟,紫穗百花开。(庾信《咏槟榔》)

“十万”与“五千”都是用纯数字来指代军队阵容。“千门”与“万户”相对互文。“千仞”与“万寻”都是表示距离长短,“千仞壑”极言其渊深,“万寻巅”极言其高乔。

(二)数词短语在时空范畴的夸张

(28)怀人行千里,我劳盈十旬。别时花灼灼,别后叶蓁蓁。(谢灵运《答谢惠连诗》)

(29)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谢灵运《夜发石关亭诗》)

(30)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江淹《别赋》)

(31)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庾信《枯树赋》)

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向维度上铺张,其夸大的效果能相映成趣。打破时空的边界,如“万里”与“千年”,“千里”与“十旬”(即百日)互相张本,增强了夸张的效果。

(三)数词在其他不同范畴的夸张

(32)千仞不足议其高,万顷不足畴其量。(裴子野《刘虬碑》)

(33)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庾信《云居寺塔》)

(34)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庾信《寄王琳诗》)

以上三例中的数字短语都是不同范畴中的夸张,这种手法能给人惊喜。尤其是“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这两句所写的其实不过是常见的离别场面,但作者以“万里书”这个数字短语勾起家国之思,又以“千行泪”极言自己的伤心情怀,所以,它的效果就远不是泛言离别所可比拟的了。“千行泪”与“万里书”在俗眼中难以匹对,但正是因为它突破了人们的常识,才能收到“出意料之外,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读后不禁与作者感同身受。

从数字短语的位置分析效果,对偶句有四言,五言,六言或者更多。而数字短语在句中的位置有如下几种:句首,句中和句尾。由于语义焦点在句首和句尾,那么,数字短语处在句首和句尾上,能突显夸张的效果。

(35)千金高堰合,百顷浚源开。(庾信《奉和初浚池成清晨临泛》)

(36)沐雪款千门,栉风朝万户。(裴子野《上朝值雪诗》)

但是句中的数字短语能巧妙的结合语义,也能产生其他两种所没有的流动感。因为它连缀其中,或从上文连读,或者连读下文,在反复涵咏诗句时,有别具一格的效果。

(37)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

由上可知,结合夸张手法的数字对偶从数量上越来越多,而且文人不再仅仅满足一些常规的夸张数词对,而是立足开阔的格局,从各种范畴上构造数字短语,不仅具有丰富的个体特征,而且从生硬雕琢转为娴熟自然。

(一)结合对比的数字对偶

众所周知,两数间的差距能构成对比,当数字间的距离反差大时,对比的效果强烈。同时,还有的数字对偶中的数字距离相邻,也有对比效果。这些特别的数字对偶从不同范畴展开对比,别具一格,新颖巧妙。

1.数字间的距离相邻

(38)昔强臣暴虐,恃僭历纪。既噬五都,志吞六合。(谢灵运《谢封康乐侯表》)

(39)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谢灵运《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40)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何逊《与胡兴安夜别诗》)

(41)四牢盈折俎,三献满罍樽。(庾信《将命至邺诗》)

(42)酒醺人半醉,汗湿马全骄。(庾信《侠客行》)

(43)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庾信《咏镜》)

对比效果虽不很强,但是措辞风格却非常多样有趣,如:“酒醺人半醉,汗湿马全骄。”这里的“半醉”与“全骄”相对,“半”“全”处在状语的位置上,与一般的数字词组不同,构成程度的反差。这种巧对打破了单一数字的概念,对文人创作数字对偶极具启发意义。又如:“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一片水”与“两边人”相对,也是巧设数字对偶,描写水光接天,仿佛一片;人影相映,正为两边。

2.数字间的距离反差大

(44)帝道横被,旁行海表。一人有韪,万民赖之。(张衡《东巡诰》)

(45)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

(46)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陶渊明《咏贫士》)

(47)江陵一柱观,浔阳千里潮。(阴铿《和登百花亭怀荆楚》)

(48)忽以千金笑,常作九泉悲。(阴铿《和樊晋陵伤妾》)

(49)阵云千里散,黄河一代清。(庾信《和平邺应诏绝句诗》)

(50)千年水未清,一代人先改。(庾信《咏怀之二》)

(51)管声惊百鸟,人衣香一园。(庾信《咏春诗》)

(52)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庾信《春赋》)

(53)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庾信《枯树赋》)

从上面的诸多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从不同范畴使用数字对偶的用例很多。写出不同事物之间的一与多的对比,虽不用浓墨重彩,却把一种悠悠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山顶上的弱苗庇护着涧底的青松,这种反差强烈的对比,凸显了诗文的象征意义。又如:“江陵一柱观,浔阳千里潮。”“一柱”对“千里”,从视角方面由纵向到横向,数字由一到千,层层展开,气势恢宏。

(二)一个对子中有两处或多处数字对偶

当数字对偶内部有两处和两处以上的数字词组相对时,不仅语义锦上添花,而且情感更细腻深刻。

1.两处数字短语不仅上下相对,而且一句中的两个数字词组之间也构成了对比效果的对偶,如庾信《咏怀》之三:“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两句之间,“一顾”与“千金”,“尺璧”与“一言”构成与其他范畴不同的对比。同时“重”与“轻”也构成反对。句子内部结构中:“一顾”与“尺璧”是轻与重的对比,而“千金轻一言”的“千”和“一”从数量差上形成强烈对比。“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表现了古人一诺千金、信义担当的豪情。

2.数字短语用于描绘景象时,能以细腻的笔触点染出轻快愉悦的画面,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庾信《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这里的“一寸二寸”与“三竿两竿”同类范畴相对,“蜻蜓点水”般的语调勾勒出轻松恬淡的风情,紧扣“小园”之题。

3.较长的对偶句往往给人行迹游离的感觉,若非细读,对偶的特点容易被忽略,如果其中有数字词组相对,就能凸显出对偶的形式特点。庾信《温汤赋》:“嵩山三仙之馆,不孤擅于天池;华阴百丈之泉,岂独高于莲井。”整个结构为“扇对”,“三仙”与“百丈”是其他不同范畴的对比,“孤”与“独”是类同且意同的对称。借文句的抑扬顿挫营造出多样且动态的美感。谢庄《黄门侍郎刘琨之诔》:“魂终朝而三夺,心一夜而九飞。”形式上词句排列匀整,“终”与“一”相对,“三”与“九”相对,并且流动着顿挫有致的节奏。

综上所述,汉魏南北朝时期的数字对偶的发展日趋娴熟。在内容方面:数字短语的历史演进表现了从直白叙述,以歌颂国家社稷,发展为文人自撰数字短语,用来描写山水田园,抒发个人忧思等。在技巧方面:数字对偶的形式由单一到多样,文人把夸张、对比、用典的修辞手法与数字对偶结合起来,一改雕琢堆砌的印象,自然流露,犹如天成。在结构方面,根据平仄押韵的需要,变换数字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尝试连缀多个数字短语,以构成丰富多样的数字对偶。

“汉魏六朝”是绮丽典雅之诗文的鼎盛时期,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大约八百年间,文采风骚可谓冠领四海九州。文人创作从受国家意识形态的指挥到个体性灵才智的释放,从铺张蔓延、朴拙雅正的结构,演化为精雕细刻、雕琢繁饰的构思。在文化史上构成一道“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风景。对偶辞格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反思。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唐]欧阳询,裴矩等编,汪绍楹校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吴琼 福建厦门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361005)

猜你喜欢

庾信对偶短语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现当代庾信批评的或毁或誉及其根本原因
庾信的“小园”之思
R2上对偶Minkowski问题的可解性
对偶延迟更新风险模型的占位时
配之以对偶 赋之以精魂
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
《健民短语》一则
对偶平行体与对偶Steiner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