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喻下的汉语服饰词语构词研究

2015-02-28李永浩

现代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词素构词服饰

□李永浩

转喻下的汉语服饰词语构词研究

□李永浩

转喻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汉语服饰词语为例,以转喻理论为依托,分别从转喻构词的方式、语法特点以及语义方面探讨服饰词语构成的转喻动因和转喻在构词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转喻 服饰词语 构词方式

一、引言

转喻起初被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转喻最早的定义源于未知作者的《修辞和解释》一书,论述转喻是一个修辞格,它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能理解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在传统的修辞学研究中,转喻被当作是一种修辞格,即我们通常说的借代。在词汇学研究中,转喻被认为是词语之间的替换关系或词义变化的一种方式,是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名称的修辞格。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被认为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维与语言。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转喻的首要功能是指称,转喻更具体地关注被指称对象的特定方面。转喻概念是人们日常思想、行动、言谈的一部分。既然转喻是一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那么语言中词汇的概念和构词自然也具有转喻的性质。

二、服饰转喻构词的方式

一切事物的存在皆有其因由,词的构成也不例外。除了语言本身的因素之外,一个词的形成一般有其构词的动因,即这个词产生的理据性。转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本质是以“凸显性”和“邻近性”的典型特征来指代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词汇、语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手段。转喻以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为基础,借同一认知域中的一个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相关联的或者邻近的另一事物。例如“用典型特征代范畴、典型成员代范畴、地点代人、部分代整体等”(王银娜,2006)。“日常语言中充斥着转喻,突显的部分代全部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帮助我们经济简约地把握和认识世界”(李勇忠,2005:2)。本文以汉语服饰词语为研究对象,考察汉语服饰命名过程中基于转喻机制的一些典型的构词类型。

(一)功能代事物

对于物品类的事物,人们往往看中的是其作用。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具有装饰美化的功能。因此,人们倾向于从实用功能的角度给其命名。由此构成词语的方式可以看作是功能代事物的结果。比如:围脖,指围在脖子上保暖、保护衣领或作装饰的针织品或纺织品;护膝,指保护膝部的用品。其他此类构词的服饰词语还有围巾、护腕、披肩、裹腿等。以上列举的这些词语在传统的构词法上都属于动宾式构词。

(二)典型特征代事物/人

“典型特征既可以被隐喻性地看作是范畴本身,又可以被转喻性地看作是物体的一部分”(张辉,2003:92)。人们经常选取事物凸显的属性和特点作为依托,给身边的物品命名。这是很常见的一种转喻构词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形状特征给服饰命名

以服饰的外形特征为依据,产生相关服饰词语有很多。例如:

长袍:男子穿的中式长衣。

吊带:女式背心、裙装等吊在肩上的系带子。

连衣裙:上衣和裙子连在一起的女装。

大盖帽:军人、警察或某些执法机关人员戴的一种顶大而平的制式帽子。

其他相似类型的服饰词语还有耳环、大衣、单衣、短裤等。

2.根据颜色特征给服饰命名

以服饰颜色为命名依据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

青衣:黑色的衣服。

红领巾:红色的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少年先锋队的标志。

黄袍:黄色袍服,皇帝的专用服饰。

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多指丧服。

其他相似类型的服饰词语还有皂鞋、白衣、红袍等。

3.根据材料特征给服饰命名

制作服饰的材料有许多种,因此产生了很多以服饰材料为命名依据的服饰词语。例如:

羊毛衫:用羊毛织制的针织衫。

草帽:用麦秆一类东西编成的帽子,夏天用来遮阳光。

皮鞋:以天然皮革为鞋面,以皮革或橡胶等为鞋底,加工成型的鞋类。

玉簪:用玉做成的簪子。也叫玉搔头。

其他相似类型的服饰词语还有毛衣、皮衣、草鞋、玉带等。

(三)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替代

根据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替代关系给事物命名是语言中常见的构词方法。部分转指整体可以构成词语,如“乌纱帽”,本来是指用乌纱制作的圆顶帽,是古代官员官服的一部分,后来就以乌纱帽代替官员。“边幅”,原指布帛的边缘、一部分,后来转指为人的衣着。另外,整体转指部分也可以构成词语。比如“手表”,以“手”指代“手腕”。与之相同的还有“手镯”等。“脚链”,指戴在脚腕子上的链形装饰品,这里用“脚”指代“脚腕”。“耳环”,指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这里用“耳朵”指代“耳垂”。“头绳”,指扎在头发上的一种细绳子,这里用“头”指代“头发”。

三、服饰转喻构词的词法分析

转喻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手段,对转喻构词做词法分析,有助于揭示转喻的构词功能。“关于转喻构词的基本结构和类型,从形态学的角度,转喻构词至少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纯转喻词和由‘转喻词素+类别词素’构成的转喻词。”(张辉,卢卫中,2010:70)

(一)纯转喻词

纯转喻词是指整体由转喻方式构成的词语。根据转喻成分数量的不同,纯转喻词可以细分为单转喻词和双转喻词。

单转喻词是指仅仅有一个转喻成分构成的词语,如“口红”“护膝”“披肩”“裹腿”等。

双转喻词指有两个转喻成分构成的词语,基本的形式是“典型成分1+典型成分2”,比如“领袖”“巾帼”①“巾卷”②“冠冕”③等。

(二)“转喻词素+类别词素”构成的转喻词

所谓转喻词素是指表示事物的某一凸显特征的词素,类别词素则表示事物归属分类的词素+在服饰上则表现为不同的服饰类别,如上衣、裤子、帽子等等。

“转喻词素+类别词素”构成的转喻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1.色彩属性+类别 红袍 绿帽 素服

2.制作原料+类别 皮鞋 丝袜 木屐

3.功能+类别 风衣 暖帽 雨衣

4.位置+类别 内衣 外套 项链

四、服饰词语的词类转换

传统词法中的功能转换是转喻构词的一个特类。很多学者对词类转换与隐喻的关系都做了一定的研究,Dirven(1999)认为词类转换类构词都是转喻式的。何爱晶(2010)赞成转喻是名-动转类最根本的构词理据。词类转换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转换词性的类型,另一种是不转换词性的类型。

转换词性的词类转换在汉语词汇中有很多,在汉语构词中,最常见的是动名转换。Colman和Anderson(2004)认为在动名的转换中,事件的标记用来代替实体,其中的实体扮演事件中的系列角色之一。“动名结构中最典型的一种情况是依据施事的动作给施事命名”(王冬梅,2004:6)。施事是事件模型中最重要的语义角色,也是认知模型之中凸显程度最高的实体,所以动词在名词化中最容易转指施事。比如动宾结构的有“连襟”④“总角”⑤“黔首”⑥等;并列结构的有“裁缝”“破绽”“穿戴”等。如:

(1)从那扇窗里,传出了小舅子和连襟的得意的笑声。(莫言《丰乳肥臀》)

(2)日月推迁,已复有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周作人《知堂书话》)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班固《前汉书》)

(4)行头是招弟的男朋友们“孝敬”给她的,她试了五次,改了五次,叫来一位裁缝在家中专伺候着她。(老舍《四世同堂》)

(5)他找不出我的破绽来,可是觉得出我是不爱他。(老舍《赶集》)

(6)本来她自己青春年少时节的那些穿戴,与她也就是不相干的,她美她的。(张爱玲《创世纪》)

不转换词性的词类转换虽然比较少,但是在与服饰有关的词语中有所体现,比如“中山装”和“东坡巾”属于专有名词到普通名词的转换。“石榴裙”属于普通名词到专有名词的转换。

(7)他不但把他的那套藏青哔叽的中山装脱下来,而且藏在箱子的最深处。(老舍《四世同堂》)

(8)玉娘拭了拭泪,又缓缓摘下头上的东坡巾,一头乌黑的长发顿时披散了下来。(熊召政《张居正》)

(9)她,不光能盯住美国人、英国人,还能弄得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俄国人,一古脑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老舍《四世同堂》)

五、服饰转喻构词的语义分析

对于服饰词语语义分析,从词的理性义方面,考察词义的多义性。邻近性是转喻的基本特征之一,多义词中往往存在一个表示该词最基本的中心义项,围绕着这个中心义,根据转喻机制和语义的相关性,会衍生出其他的义项。在不同的认知环境和认知域中,词语的意义会得到不同的凸显。奥斯丁曾经研究过一词多义的现象,他认为一词多义现象中各义项间没有共性,但是各义项间存在一个“核心义项”,其他义项围绕“核心义项”构成了一个一词多义的词义范畴。该范畴依靠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机制形成,包括隐喻、转喻和家族相似性或链锁性。Blank(1999)为词义在发展演化中产生的新义提供了转喻的解释。他提出了词汇产生新义的六种理论根据。转喻对这些理论根据都具有解释力。其中一点是抽象概念、远距离以及通常看不见的所指,比如服饰词语中“面纱”一词,本义是指蒙在脸上的纱巾,现多指掩盖真实面目的东西。“小鞋”一词,并不是指小的鞋子,而是指暗中给人刁难。

(10)两个月来,石头和钢铁已经把那层羞涩的面纱撕得粉碎!(路遥《平凡的世界》)

(11)长官呢,看你是刺儿头,故意的给你小鞋穿,你怎么忍也忍不下去。(老舍《我这一辈子》

还有一点是情感标记的概念,常用委婉语来表达,比如“更衣”,本义是换衣服,在古代则和今天“上洗手间”一样是婉辞,指上厕所。还有“小衣服”,可以指小的衣服,也可以作为一种婉辞,指人的内衣。

(12)有日久不更衣,腹无所苦,别无他症者,若误下之,变症蜂起矣。(程国彭《医学心悟》)

(13)陈清扬所了解的是,现在她是破鞋。(王小波《黄金时代》 )

(14)杨香武自己把里面小衣服换好,暗带应用物件,外罩青绸袍褂,足登官靴。(贪梦道人《彭公案》)

六、结语

本文以汉语中服饰词语为研究对象和语料库,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探讨了转喻作为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在汉语构词中的作用:分别从服饰转喻构词的方式、词法特点以及语义方面,论证了转喻是汉语构词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汉语中其他类词语的转喻构词分析提供了一项参考。

注释:

①“巾”和“帼”分别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代指妇女。

②头巾和书卷,古代太学生所用,借代学生。

③冠和冕是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代指仕官。

④本义是衣襟相连,后来引申为姐妹丈夫的互称。

⑤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左右两个髻,借指幼年。

⑥古时本义是以黑巾裹头,后指称老百姓。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Dirven,R.Conversion as a metonymy of event schemata. In K—U.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3]Colman,F & Anderson,J.On Metonymy as word-formatio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old English[J].English Studies,2004,(6).

[4]Blank A.Why do new meanings occur?A cognitive typology of the motivations for semantic change[C]//Blank A,Peter K.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on,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9.

[5]王银娜.从认知角度看《论语》中的隐喻和换喻[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7]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8]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2010.

[9]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研究[J].中国外语,2010,(5).

[10]王冬梅.动名转指名词的类型及相关解释[J].汉语学习,2004,(4).

(李永浩 江苏苏州 苏州大学文学院 215123)

猜你喜欢

词素构词服饰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基于词素解构的高中英语词汇扩充方法分析
词素配价理论与应用
从词素来源看现代汉语词素同一性问题
词汇识别中歧义词素语义加工:ERP研究*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