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话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研究
2015-02-28□王冬
□王 冬
主持人话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研究
□王冬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现代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目前,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主持人话语的分析实例较少。在对其进行理论简释的基础上,说明这一理论在主持人话语分析中的价值,并尝试用这一理论对主持人话语进行分析。
间接言语行为主持人话语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L.Austin)正式提出,塞尔(JohnSearle)批判继承其理论,并进行了完善和深化。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塞尔认为:言语行为根据其“语力”(illocutionaryforce),可分为5类:断言式(陈述、断定、描写、说明等)、指令式(请求、命令、建议、允许等)、承诺式(承诺、拒绝、威胁、发誓等)、表达式(感谢、祝贺、赞许、道歉等)、宣告式(宣告、宣布、任命等)。
在此基础上,塞尔进一步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一种以言行事行为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行为间接完成,表述意与语句意分离(实际意与字面意分离)。塞尔在论述时,还将其进一步二分为“遵从惯例”的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前者的一个经典例子是说话人A通过“你能把盐递过来吗?”这样对B的能力的询问,间接对听话人B提出指令。而当说话人A邀约听话人B出去玩,B以“我得温习功课准备考试”间接拒绝了A的邀约时,这就构成了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一、主持人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价值
提到主持,首先要界定两个重要定义:
主持,是指在广播、电视等传媒中,主持人和播音员以个体出现,代表媒体,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对节目传播进程的驾驭活动。①
节目主持艺术,是指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与观众的中介,以自身的学识及智慧为根基,通过语言(含体态语)驾驭节目进程,有效地实现传播目的的活动规律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②
由此可推知:第一,主持人话语研究具有学科性,与之相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传播学、电视新闻学等是有学理研究基础和研究价值的。第二,语言是主持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对主持人话语的研究,不仅能扩充播音与主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对播音主持实践提供帮助和参考。第三,主持人在大众传播领域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决定一台节目、一场活动的成败,更直接影响观众的感性审美和理性思考。因此,对主持人话语的分析研究有其价值所在。
对主持人来说,“言必有旨”是众多课程与教材重点提及的内容,也是主持人必须遵从的一大原则。在复杂多变的语用环境中,主持人话语中的旨意常常是丰富的、多层次的,简言之就是“话里有话”。究其原因,有时是出于“礼貌原则”,有时是受制于节目时间、类型和受众要求,而更多时候,这种“弦外之音”恰恰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个主持人、一档节目受到观众青睐的原因之一。为此,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一个工具或说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对主持人话语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应考虑到: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舶来品”,在应用于不同语言、不同语境时,其解释力可能会有强弱之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理论本身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通过对汉语主持人话语的分析实践,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其内涵与外延。
从既有研究来看,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相关的研究不少,但其中基于理论本身的研究居多。充分结合语料的应用性文章常倾向于将日常用语、文学语言(含电影语言)和教学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相比之下,针对其他特定语用环境的间接言语行为研究较少,目前见到的有主持人话语、商业函电、外交辞令、医患用语等。
二、主持人间接言语行为分析实例
间接言语行为研究,最重要的一环是对其实际语力的阐释。换言之,说话人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到底实施了怎样的言语行为?对后者的验证,是研究的难点所在。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关注听话人的反应,包括其言语、动作和表情等,并充分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做判断。这里所谓的“听话人”,既包括节目嘉宾、主持人搭档等,也包括主持人言语自始至终的关涉对象——观众。
遵照塞尔的分析逻辑,主持人的言语可大致分为两类:规约性的和非规约性的。
(一)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约定俗称的、观众习以为常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种情况下的间接言语行为的实现对语境依赖不强,从字面语力到实际语力的转化几乎是在瞬间完成,二者趋于凝固。如:
(1)(接前面的环节)
下面,请允许我们为大家介绍莅临今天活动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在这一经典例句中,主持人的陈述行为通过请求行为来实现。虽然主持人的话语在实现介绍和陈述的“语力”之后,观众由于受到空间阻隔,不可能对此提出拒绝,但因为会话中“礼貌原则”的存在,主持人借此能表达出对观众和嘉宾表示尊重。正因为如此,这一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便有了其价值和效力。
另一经典例证存在于节目或活动的尾声处:
(2)XX晚会/活动到此结束,让我们明年再见!
根据笔者自身经验和简单统计,在“让我们明年再见”这一分句前面,主持人常常已经宣告了活动结束,而且在这一分句后面也常常不再接任何的串词。更有趣的是,对于晚会主持人来说,这句话很有可能违反格莱斯所提出会话原则中的“质的原则”,因为说出此话的主持人明年很有可能不再主持,甚至许多晚会不是每年都举办。那么这句话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以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让我们明年再见”不仅仅包含了字面上的承诺语力,其背后必然对应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这种行为就是宣告,即通过以言行事的力量使某一事态得以存在或实现,或引起变化。当主持人说出这句话时,标志着主持人正式完成了他的工作,也标志着这一持续多时的节目或活动正式结束。相比于“活动到此结束”来说,这样的宣告方式充分拉近了主持人和观众的距离,使其显得自然、亲切。
(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与上述规约性行为相反,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没有规律可循,观众需要经过一定推理才能理解。这种间接言语行为通常对语境依赖较强,经常出现在对话行为、特别是即兴表达中。但因其依赖一定的语境推理,或者是其语力效果与实现方式出乎意料,常常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许多此类语言实例也常常被研究专家和观众引述,以此来衡量主持人的语言能力。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在层次与内涵上更为丰富,更有分析价值。
下面选取两例探讨:
(3)主持人:撒贝宁
嘉宾:汪涵
主持人:何炅和杨乐乐都掉水里你先救谁?③
嘉宾:这不是一个问题,在我下水之前,何炅就把杨乐乐救上来了。
(观众热烈鼓掌)
——《开讲啦》(中央电视台2014)④
这里重点关注嘉宾(其身份为著名主持人)的回答。撒贝宁提出的问题是个经典的悖论,除非嘉宾拒绝回答,否则无论挑选哪个备选项都可能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汪涵没有拒绝回答这一问题,反而用一个陈述句简明扼要地给出了回应,这是他赢得满堂彩的先决条件。其次,汪涵的回答间接行使了拒绝的职能,拒绝的是直接在备选项中做选择。再进一步看,汪涵的回答也同时褒奖了何炅,对其给予了充分的赞许,虽然台上二人的谈话是基于一个假想,但这也能充分体现出老搭档间的了解和信任。一个言语行为中套用了两个间接言语行为,难怪汪涵的话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再看一个多话轮的例子:
(4)主持人:朱军
嘉宾:蒋大为(歌唱家)
(嘉宾的歌迷现场演唱,几位歌迷均是长者,和蒋大为年龄差不多。嘉宾表达了充分的赞许之情)
朱军:你刚才说什么来着,说“这个年龄,唱出这样的声音,真的不容易”,是这样吗?那现在掌声有请蒋大为老师现场演唱一首《骏马奔驰保边疆》!
(观众热烈鼓掌)
蒋大为:有点难题啊,我又没练声今天。
朱军:您还用练吗?
——《艺术人生》(中央电视台2008)⑤
上述谈话中存在多次间接言语行为:首先,主持人邀请嘉宾现场唱歌,这本身是个很常见的请求行为。但结合上文语境以及背景知识来看,嘉宾当时已年过六旬,和前面献唱的歌迷一样,同属对话中所说的“这个年龄”。主持人概括转引嘉宾的原话后,再邀请他唱歌,无疑将嘉宾对其歌迷的赞许之情转到了嘉宾自己身上。由此,对嘉宾现场献唱的邀请实际上被主持人赋予了赞许意味,赞许的是嘉宾作为一位歌唱家在年过花甲之时依然宝刀不老。观众在此及时抱以了热烈的掌声,一来表示他们对此的认同,二来也从侧面说明了主持人这一间接言语行为的运用是成功的。
接着,嘉宾回应道:有点难,今天没练声。细细分析,嘉宾的这一回答也包含间接言语行为:先假定他说的话为真,那么陈述“今天没练声”和“这个事情有点难”,实际上是想拒绝这一请求。还有另一种可能:嘉宾的回答是在表达谦虚,这符合中国人谦逊的传统美德。当然由于这点无法映证,在此不深入阐释。
应关注的是主持人进一步的回应。接着嘉宾的话,主持人说:“您还用练吗?”这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意思实际就是“您不用练声”。这看似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实则再次表达了对嘉宾演唱功力的肯定。另外,“嘉宾现场演唱”环节作为与嘉宾讲述环节的呼应,对当期节目的整体节奏和现场气氛的调控有着重要作用。主持人的这句话,实际是再次向嘉宾发出了现场演唱的邀请。而事实上,在说完这句话之后嘉宾确实开口献唱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间接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体现了主持人对节目节奏和进度的把控能力。
当然,间接言语行为运用的失当也会造成一些负面效果。
(5)主持人:谢娜朱军
嘉宾:华少、撒贝宁、汪涵、何炅
(两位晚会主持邀请四位同行作为嘉宾上台参与互动环节。要求嘉宾通过一段即兴表达,将现场抽选到的物品与晚会主题相关联。主持人在与嘉宾一段寒暄后,互动环节所需道具缓缓被推上台)
①战略类。此类规划相当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内容侧重于指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等重点,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布局,以及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措施和政策。战略类规划的特点是:重视区域所处的环境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论证;注重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经济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规划方案实施对策、政策的研究较深入,但对于水资源利用和需求配置方面的研究较为简略。
汪涵:(看到礼仪小姐推道具车缓缓上场)娜娜,你还给我们带来礼物了,难道……
谢娜:(回头看到了道具车)来,我们的这个礼物。这礼物一般都是主人自己说出来,哪有客人那个什么……
朱军:对对对,主要是你礼仪小姐不赶紧去拿过来。
汪涵:对呀。
——第十届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式(湖南卫视2014)⑥
直播节目中,由于节目进程不能进行后期剪辑,主持人所承担的承上启下的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例子中,晚会主持人谢娜、朱军负责引领四位主持同行完成一项现场互动。在六人进行了几分钟的即兴聊天后,嘉宾汪涵看到了互动环节的道具车由礼仪小姐缓缓推上来(谢娜还在与其他嘉宾聊天)。试想,这时汪涵的可能反应有三种:一是无所动作,二是直接告知观众礼品推上来了,三是运用间接言语行为暗示谢娜。相比之下,最后一种情况最优,因为此刻作为环节嘉宾的汪涵既不会喧宾夺主,同时又保证了晚会环节的顺利推进。事实上,汪涵的明知故问确实达到了相应效果:在间接提醒谢娜下一个环节即将开始的同时,也即时切断了当下的对话。
谢娜的回应,将其补全应是:“这送礼物的事一般都是主人来说,哪有客人主动说的道理。”结合上下文来看,谢娜这番话表面的意思是说汪涵不该主动提礼物的事,其背后所达到的间接言语行为可能有如下几种:用开玩笑的口吻调节气氛;缓解自己作为主持人没及时看到小推车上场、反被汪涵指出后的尴尬;填补礼仪小姐推车上场的时间。但仔细分析就能了解其中存在的漏洞:首先,这句话的言语对象是汪涵,和其他主持人以及观众关联不大,自然也就无法起到调节现场气氛的作用,这从嘉宾、观众的反应能看出来。再加上场上六个主持人相互聊天的场面本已较为散乱,小推车上场时间正好应该是收紧节奏、推进进程的时机,此时调节气氛作用也不大。其次,如果说谢娜用这句话缓解自己的尴尬,那也显得十分突兀——因为汪涵根本没有指责谢娜的意思,反倒是想借“明知故问”的方式不露痕迹地提醒谢娜,这就好比汪涵把自己的本意编成了一段密码。但谢娜选择直接回应这段密码,这顿时使汪涵巧妙的编码行为失去了意义。那么,我们只能假定这句话最重要的意义是填补道具车上场的空白,但遗憾的是,朱军接住谢娜的话茬,把出现这种情况的“责任”推给了礼仪小姐,这恰恰欲盖弥彰地暴露出场面的散漫、主持人与嘉宾沟通时的控场力弱以及流程节点切换时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因而从这番对话中,我们既能看出间接言语行为在主持人言语中的价值所在,也能理解如果对其使用失当、编码解码过程出现问题时,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主持人话语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需要进一步突破的两大难点在于对间接语力的验证和主持人话语语料的大范围收集整理。而主持人间接言语行为如何细致分类、造成其间接言语行为运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不同年龄和风格的主持人对间接言语行为运用的特点、间接言语行为在电视传媒领域的编码和解码机制等,都可作为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注释:
①姚喜双.播音主持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②聂绛雯,苏叶.节目主持艺术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6.
③何炅,主持人,常与汪涵搭档。杨乐乐,汪涵的妻子。
④语料为笔者转录。原视频见tv.cntv.cn/video/C38875/bda03a58 c7ca494bb49d005310c87cbd
⑤语料为笔者转录。原视频见tv.cntv.cn/video/C12298/ 8bd33019585f4e27f242cdb9a646937c
⑥语料为笔者转录。原视频见www.hunantv.com/v/1/57007/f/1010996. html
[1]马蒂尼奇,牟博.语言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Searle,JohnR.Speechacts:anessayinthephilosophy of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姚喜双.播音主持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於春.主持人即兴口语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5]聂绛雯,苏叶.节目主持艺术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崔冬梅.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6):145-146.
(王冬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