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太平天国的公文改革
2015-02-28高广敏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5)01-0092-03
收稿日期:2014-12-11
作者简介:高广敏(1989-),女,汉族,重庆梁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秘语言研究。
太平天国公文的革新表明了其与封建统治斗争到底的决心,而且对于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巩固自己的政权,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文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公文文风
太平天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公文改革,它的改革拉开了近代公文文风改革的帷幕,最突出的是反对脱离群众、故作深奥、浮文巧言的旧文风,提倡并实践“朴实明晓”的新文风。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经洪秀全同意,洪仁玕等人联合发出了《戒浮文巧言諠谕》,对革新文风提出了明确的主张和要求。这篇諠谕是太平天国公文改革的纲领。它围绕公文应当“朴实明晓”这个宗旨,强调“文以记实”、“言贵从心”、“实叙其事”,要求文章应当使人“一目了然”,反对“巧言”和“舞文弄笔”。这些鲜明的主张,可以说是开了近代公文文风革新的先例。《諠谕》一开始就提出“照得文以记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天王下凡作主,要“施行正道,存真去伪,一洗颓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况现当开国之际,一应奏章文谕,尤属政治所关,更当朴实明晓” [1]。接着批判了封建的陈腐用语,要求“且具本章,不得用龙德、龙颜及百灵、承运、社稷、宗庙等妖魔字样。至祝寿浮词,如鹤算、龟年、岳降、嵩生及三生有幸字样,尤属不伦,且涉妄诞。 [1]”还分析了“浮文”的原因和危害,最后指出“嗣后本章禀奏,以及文移书启,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才合天情,才符真道。切不可仍蹈积习,从事虚浮,有负本军师等谆谆谕诫之至意焉。 [1]”
太平天国的公文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的尊卑等级观念,但是提倡朴实的文风却得到了有效地执行。纵观太平天国的公文(包括其他文书),大多数文风质朴,感情真挚,语言明快无华,基本上采用白话文书写。尤其是告示类文书写的更加质朴明晓,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朴实明晓”的文风。如《田海关正佐将梁凤超悬赏告示》“佐将大人赏钧令,求望军民替查菁。天父天兄降主宰,天理谆谆诫世人。昨因马匹放喂养,牧马之人逃无形,被人乱棍打马脚,未知何人此狠心?倘马食尔生苗物,理应禀闻愿偿明。何苦伤马有罪否?可恨此人大妖精。为此传令军民晓,代查报信自拿擒,拿获打马赏拾两,拿逃牧马一样银。求尔识字人指点,遍传各处共知因,是求厚望人来报,拿到就赏报信人。 [1]”这篇告示简明通俗,而且还简化了公文的格式,使人看后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二、改革文种
太平天国在进行发号施令的时候,沿用了一些封建王朝的文种,但是自己也创造了一批新的文种。太平天国通用的和创造的文种主要有:
上行文:太平天国制度,凡是上奏给天王的公文都叫做“本章”。但不是所有官员都可以上奏给天王,在前期只有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的名字可以列在本章上,后期就只干王、英王等有资格。以下的官员如有请安、贺喜、谢恩等事才可以具本章于天王,其余事情一概不准上奏。官员给天王本章还必须禀请东王盖印,否则天王不阅。凡是一切的军事、政务,都必须经过东王裁定,然后转奏给天王定夺,因此,太平天国文书中的本章寥寥无几。太平天国的政务、事务,下级对上级,不论大小,都须上禀。上禀给东王杨秀清的叫“禀奏”,给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的叫“禀报”,给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晄的叫“禀申”,侯以下的都叫“敬禀”。
下行文:天王洪秀全及幼王下发的文书均叫“诏旨”,天王不论是向官员、百姓有所训示还是批复奏请,都以诏书的形式行文。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开始就向人民发布告,而每个王所下发的布告名称也不一样。东王发的布告叫“诰谕”;北王的布告叫“诫谕”;翼王的布告叫“训谕”;燕王、豫王的布告叫“诲谕”;凡是提督军务的国宗出的布告也叫“诲谕”;侯、丞相、检点、指挥的布告叫“晓谕”;将军以下出的布告叫“札谕”。到了后期,干王洪仁玕辅助天王,他发的布告叫“諠谕”;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英王陈玉成等发的布告叫“谆谕”。
平行文:太平天国的平行文书制度,从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晄开始。所有的平行文书都叫“照会”,也有使用“书”的。但是有一些上级对下级表示谦逊,虽是照会,但实际内容是命令的文书,如《鉴天豫涂命殿前右陆拾贰丞相曾在本队宣讲道理照会》。此外,太平天国与外国政府也有联系,与外人行文时,也多用“照会”,也有用“札谕”和“书”的,只有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的文书使用的“诰谕”。
太平天国的文书种类的名称是和官职的级别相联系的,后期的太平天国不断增加官爵,相应的文种也在增加。除了“諠谕”和“谆谕”,还有“劝谕”、“诲醒”。相对前期的各王文书均有不同的称谓来说,后期较为简化:殿前又副掌率邓光明和殿前忠诚壹佰陆拾贰天将林彩新发的布告均叫“劝谕”。有的官员改变定制,规定主将的布告称为“詠醒”,但是却改为“詠谕”;也有越级用的,如福爵僭用“劝谕”,师帅僭用“勗醒”。在下行文中,还有“钧谕”、“珍谕”、“珍醒”、“告示”等文种称谓;上行文里还有“禀达”、“跪禀”、“跪报”等文书称谓。
另外,太平天国还使用了一些前代都没出现过的新文种,如:制度(用于公布法规);田凭(用于均分田地的土地证);议单(用于选举乡官及议决有关事项);合挥(婚姻自主的结婚证书);路凭(通行证);粮单(交赋税的收据)等。
太平天国的文种是在封建公文种类的基础上新创了一些叫法和称谓,官职的大小,均有不同的称谓,自创的文种也很有特色。虽看似复杂,但是其办理的速度却是惊人的。东王杨秀清一天之内可以发出三百多件文书,可以想象太平天国文书制度的执行效率是多么的高。这让清朝统治者感到惊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的文书制度不是封建王朝那种“官样文书”所能比拟的。
三、改革公文用语
太平天国反对封建古文,提倡人民大众都能明白易懂的白话文。洪秀全颁布了《删改诗韵诏》,要求将“一切鬼话、妖怪话、妖语、邪语,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 [1]。诏书中的“真话、正话”就是通俗易懂、明了晓畅的语言。事实也是如此,太平天国的公文基本上是由口语和白话文写成的。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在提倡白话文方面,身体力行,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写了很多诏书,如《欢喜踊跃向前诏》“各军各营众兵将,放胆欢喜踊跃,同心同力同向前,万事皆有天父主张、天兄担当,千祁莫慌。真神能造山河海,任那妖魔一面来,天罗地网重围住,尔们兵将把心开。日夜巡逻严预备,运筹设策夜衔枚,岳飞五百破十万,何况妖魔灭绝该。 [1]”公文用底层人民所熟悉的语言来写,使语言文化水平不高的革命群众能够听得懂、记得牢,可以使公文的命令真正执行下去。后期的干王洪仁玕也大力倡导记实文风,他所写的公文简明、生动、质朴、明快,摒弃了封建八股文的旧习。如《干王洪仁玕克敌诱惑諠谕》中说到“衣不洗则垢不除,刀不磨则锋不锐,尘世之荣,非苦不得,天堂之福,不苦不来。 [1]”这些话语比喻精湛、有趣生动、形象鲜明,很容易就让人记住了。
太平天国的公文除了使用白话文书写,内容里还运用了一批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之前的正统封建公文里很少出现。
宗教用语。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的教义为宗旨,它的政权也披上了宗教色彩,因此宗教色彩的词语在太平天国的公文中比比皆是。“妖魔、救世主、下凡、真圣主、真天命、上帝、天国、主宰、大开天恩、权能、天兵、生灵、天将”等都是太平天国公文中的常用词。宗教词语的数量,在历史上的政权中都堪称第一。公文的内容里,满纸的“天父主张,天兄担当、大显权能、真圣主下凡”,到最后,这些词语成为了公文的宗教套语。宗教用语的范围比较广泛,太平天国的国号、太平天国官员的头衔都有宗教性质的词语。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宗教用语对其来说是何其重要。
方言土语。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大多来自广东和广西,他们都来自“粗鄙不知公文”的穷苦农民,语言和文化水平都不高,因此在发文行事时,常常把自己的方言土语写进了公文中。“乃埋、铺排、和傩、紧、坚耐”等粤方言或客家方言词常出现在公文中。方言的使用,既可以准确地表达领导者的意图,又可以让更多的民众看懂或听懂公文的内容,从而增加军民的革命积极性。随着太平军势力范围的扩大,公文中的方言词也不只局限于两广方言了,湘方言和江苏方言也进入了公文。如“诛死妖魔数十只”的“只”属于湘方言,口语“小把戏”来源于江苏方言。
俗语隐语。太平天国建立之初,与清朝的很多会党都有过联系,其中与天地会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太平军还未打出广西之前,此时活动在天地会的辖区内,自然受到会党隐语的影响,将一些生动通俗的隐语吸收到太平天国的公文中。如“云中雪、红粉、长隆、坚草、耐草、一条草、顺子”等都是公文中经常出现的隐语。“禾乃、禾王”也是隐语,是杨秀清、洪秀全的隐称。太平天国的公文中出现隐语不足为怪,自太平天国建立以来,一直遭受到清王朝的打压,清方也处处拦截太平天国的文书。公文中使用会党的隐语就成了重要的保密手段,使清方的官员不知其所云。
避讳语。避讳语也是太平天国公文用语的一大特色。太平天国的避讳也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主要是为了显示对上帝及天兄耶稣、天王的尊敬,还有就是趋吉避凶的心理因素。避讳的主要体现就是使用避讳字,如将“火”改为“伙、煷、炎”;将“华”改作“华”;将和“鬼”有关的字都改成“人”,如“魂”改作“云人”;用“桂”代替“贵”等。太平天国的避讳虽然逃脱不了封建迷信的因素,但是其最终目的是和封建势力作抗争,是对封建统治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略微透露出了太平天国进步的文化政策的曙光。
洪仁玕在《戒浮文巧言諠谕》中说到,上奏天王的本章,不得使用“龙德、龙颜及百灵、承运、社稷、宗庙”等字样,祝寿的浮词“鹤算、龟年、岳降、嵩生及三生有幸”等词语也不得使用。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太平天国的文书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上述词语,这也再次证明了太平天国公文改革的有效力度。
四、改革公文格式
太平天国时期的公文对清朝及以前的繁缛的公文格式进行了简化。
下行文的格式,如天王诏旨、诏令等省略了清王朝常用的封建公文开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等虚言套语,而是一开始就用“天王诏令、天王诏曰”等字样;结尾也只有“钦此”二字。如洪秀全的《严禁私藏私带金宝诏》(壬子八月初十日时在长沙)“天王诏令:通军大小兵将,自今不得再私藏私带金宝,尽缴归天朝圣库。倘再私藏私带,一经查出,斩首示众。钦此。 [1]”格式简洁,内容言简意赅,有效地增加了该诏书的执行度。其他各王、侯及指挥发布的“谕”,格式也很精简。起首多是发谕人的头衔加上姓再加上文种加收谕人的头衔和姓加“知悉”两字,结尾用“特此X谕,各宜凛遵”或“切切特谕”、“为此特谕”等字样。如“九门御林忠义宿卫军忠王李谆谕傑天义赖文光弟知悉:……。为此特谕,仰即遵照速即回文是也。此谕。 [1]”
太平天国还有几篇比较特殊的下行文,他们是用四言、五言、或六言的形式写成的。《赖裕新部一军军帅汪在融县发的告示》和《殿左十五指挥曾示》是四言句式;《翼王石达开出走告示》和《缺名告诸暨县民劝谕》是五言句式;《忠王李秀成给苏郡四乡谆谕》是六言句式。如“为沥剖血陈,谆谕众军民。……为此行谆谕,谆谕众军民,……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晓谕示民,及早投诚,倾心向化,可保身家。……特谕尔等,急宜凛遵。”“指挥曾示:晓谕尔民,……各宜凛遵,特此毋违。”这几篇下行文,将起首语或结尾很好地融合在正文里面,使得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使公文的格式简化到了极致。
上行文的格式也比较简省。起首语为“上报人的头衔加姓加上文种再加上收件人的头衔:为禀某事”,之后是正文,正文结尾多为请安、问候之词,语气不卑不亢,庄重典雅。封建时期的公文在语言上有很多表现尊卑观念的套语,如汉代上奏皇帝的公文,文首写“臣眛死再拜上言”,末尾写“粪土臣XXX顿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其他朝代也有诸如“臣XXX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之言。太平天国的上行文减少了这些冗赘重复,内容陈腐的套语,正文直接陈述事由,仅在结尾用上“特此禀奏,跪请金体玉安。”“如此缘由,理合肃具敬禀,并请玉安。”等语。如“卑爵秦日纲禀奏劝慰师圣神风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九千岁千岁千千岁殿下:为禀明乞恩宽宥事。……恭请金安” [1]。
平行文的格式同样简洁。某人书致(照会)某某:事情缘由(正文)。文末附上尊敬词、问候语便可。如“愚兄陈玉成书致章王殿下:缘于……。专此回复,并请瑞安” [1]。“弟吴寿春敬覆抚天预徐兄台大人阁下:顷展台翰,聆悉一二。船只一事……专此布覆,即请升安” [1]。
太平天国简化了公文的格式,减少了过多的浮言套语,增加了公文的执行力,这既是推翻封建公文制度的表现,也促进了后代的公文改革。
太平天国的公文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革新的公文,能够使太平天国的各级领导准确无误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执行命令。快速高效地执行公文,增加了革命者的信心,保证了革命的
胜利,密切联系了各级领导、领导和军民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力地巩固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通俗简单的公文还起到了团结民众的作用,有助于笼络民心,壮大革命队伍。但是由于其自身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得改革很不彻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借古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