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简析
2015-02-28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 潘 静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简析
◆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 潘 静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是哺育中华民族茁壮成长的精神养料。加强对历史教学的重视,营造尊重历史、学习历史的氛围,这对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而历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应当走在前列。文章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
古语云:“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由此可见,我国古代读书人注重对历史的学习,知道借鉴古时的兴衰来考量今世的得失,以至于国家的盛衰和民生的休戚。中国古时历朝历代均设史官,专管撰述本朝历史、收集整理前朝史籍,这仅是官方正史,若加上散佚民间的“稗官野史”,中国的史书真可谓浩如烟海。这是先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个人就算穷其一生,徜徉史海,也只能窥见其冰山之一隅。然而,当今社会人们对历史越来越淡漠,在享受现代科技进步成果的同时,对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却惘然不顾,就像 《韩非子》中买椟还珠的郑人,舍根本而逐尾末,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历史教育的薄弱,以及长久以来对历史教育的忽视。
初中历史一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底下听。究竟听没听,听进去多少,谁能知道?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把讲课内容复习了一遍又一遍,学生却在下面各干各事,或者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主体不是学生反而变成了教师。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要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被课本中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彪炳史册的壮举所吸引,积极主动地探索广袤的历史原野。
一、转换学习主体,提升学习激情
1.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
在课堂上,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所有教学内容都以小组为单元:将学生分成若干人数相等的小组,分组方式可自由结合,或者根据座位而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多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每个小组给出相应答案。当各个小组的答案不尽相同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应引导小组之间进行探讨。因为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种,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成理,教师都应给予他们鼓励和鞭策。久而久之,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协作能力。
2.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应当是生动地跃然于纸上,甚至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历史剧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收获丰富的历史知识。不妨将这种形式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自主排练历史短剧,让他们穿越至古代,让他们也成为心中的英雄,通过揣摩人物的心境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这样的学习是实实在在的,就像很多课程会安排实践环节一样,表面上可能会浪费时间,实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举行历史故事会
很多史书仿佛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何不回归历史本身,将厚厚的历史课本看成一本历史的 《故事会》?那里面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考试知识点,而是从古蜿蜒至今哺育无数华夏儿女的黄河,是羽扇轻摇、空城抚琴的卧龙孔明,是为国操劳一生的周恩来总理和布满黑压压人群的十里长街。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所读的历史故事,还可定期举办历史故事大赛。
二、批判学习历史,提高学习效果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学习也是如此。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全世界为数不多没有出现历史断代的国家之一,这是每个中华儿女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历史传承和延续的重任也相应地落在肩上。
然而,许多历史事件距今时间久远,由于战乱等原因导致史籍散失,或者其间以讹传讹流传开来,它们的原貌已经难以辨别,现在流传的说法或现有典籍的记载或许与真实的历史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通过大量查阅资料来找到能够令自己信服的真实历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批判地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具体历史事件的脉络,而且要加入自己的思考,结合相关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环境,探讨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很多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历史人物,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会怎么做,体会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
三、以人物为中心,把握历史脉络
我国历朝历代的史书大体可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类,前者像 《资治通鉴》,后者最为著名的有 《史记》。然而,初中历史教科书根据时间顺序编写,教师讲课也大都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通过对著名历史人物一生的研究,来掌握这段时期的历史概貌。
所有历史都是由人所创造的,所有历史事件都不可能脱离人而单独存在。基于这种联系,通过重要历史人物来还原历史是可行的。这种学习方式的实现,需要学生围绕选定的历史人物大量查阅资料,因为现有教科书往往只是对重要历史事件做笼统的介绍和梳理,而对历史人物生平的描写用墨极少。通过这种方式恰恰可以起到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抓住人物特点慢慢展开历史这幅画卷,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让读者看到了少平、少安两兄弟起伏的命运,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真实写照。
四、综合多门学科,开阔学生视野
学习历史这门课程要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其中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就是语文。中国古代的史书都用文言文书写,学好语文尤其是文言文,将会对查阅史籍大有裨益。此外,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不仅彪炳史册,而且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如果能够理解诗文本身,将进一步了解历史人物。例如,曹操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其名作《观沧海》中的一句,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昂扬进取的精神和经天纬地的雄心壮志。那么,这首诗是何时何地所作呢?在语文课中学到,这是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剿灭袁绍残部后,在归途中登上碣石山所作,这次战役的胜利为他转戈南下,继续实现统一中国的夙愿打下了基础。因此,当时的曹操心绪难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自己的满腔豪情寄于诗文之中。在语文课上学习这篇文章,也能得到颇为丰富的历史知识。
历史这门课一直以来都是以副科的形式出现,学生不重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导致教师的态度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学习方式所取得的结果差强人意,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情怀的培养毫无帮助。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摸索,在课堂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编辑:易继斌)
G633.51
A
1671-0568(2015)36-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