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西昌”本土经典诵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5-02-28柳霞景志明
柳霞,景志明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诗意西昌”本土经典诵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柳霞,景志明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近年来开展的各类经典诵读活动,证明了中华经典的诵读,对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内在修养的提高、人格、行为的培养、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在城市推行本土经典诵读是中华经典诵读的必然要求,本土经典诗文诵读在培养市民热爱家乡、热爱城市、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成就个人精神成长的同时,能实现城市形象的极大提升,并将最终实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构建。
城市精神文化;西昌本土诗文;经典诵读
中华经典诵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开展的各类经典诵读活动,证明了中华经典的诵读,对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内在修养的提高、人格、行为的培养、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在经典诵读的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大多致力于诵读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有部分作者将视点放在经典诵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上,相较而言,经典诵读的本土研究较少涉及,而以西昌地区为中心的经典诵读本土化研究就更为稀少,研究西昌诗文诵读的选题,几乎没有。对经典诵读构建幸福人生、提高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文化的研究的缺乏,与本土精神文明发展需求不符。城市精神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与本土文化的建设密切相关。近年来经典诵读实践证明,诵读经典对提升精神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因而笔者认为诵读西昌本土经典诗文,对西昌市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城市形象树立、人民精神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因此结合经典诵读实践需要,本文拟从西昌诗文经典诵读的角度,提出将西昌的本土风情与文化渗入人民的意识达到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同,论述本土经典诵读应该“走出学校,走进社区,深入群众”,为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市民精神素养、塑造“生态田园西昌”的城市形象服务,并最终使本地人民享受田园宜居生活。
一、本土文化对城市精神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本土文化结合了历史传承性与浓郁地方特色,贯通古今,融汇历史与文明,既有历史人文,又囊括了自然风情。具体来说,本土文化包括了本地的宗教文化、人文历史、风土民俗、民间艺术等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它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个性与城市竞争力的核心。
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了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如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市民精神文化建设等。
(一)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种‘公众意向’,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1]城市形象一直极受地方政府重视,良好的城市形象意味着城市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更大的知名度,进而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给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并进入良性循环。
综观我国城市形象树立的历程,城市形象的确立呈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由追求外在形式转向打造内部人文凝聚力的“向内转”的特点与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解放,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也在迅速地生长扩张,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这种态势需一分为二来看待。其一,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迅速成长、城市的开放,使得城市形象越来越具国际化特点: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大厦、集中商业圈、立交桥、亚热带植物、宽阔的草坪等等。城市面貌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城市化建设初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的需求,人民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宜居指数逐年提升。其二,模式化建设,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城市形象建设偏重用几何图案、色彩外部形式的视觉冲击,忽视了市民素养,忽视了城市的主体——人的精神建设,城市建设同质化,城市个性逐渐丧失。
因而,城市形象虽是综合意识体现,但长久以来在发展过程中偏重外在形式,忽视了内在精神文化的建设,出现了模式化,因而城市文化精神建构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二)城市文化精神构建
“一个人是需要精神的,一个城市也需要有精神。一个美好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精神的人,一个美好的城市一定是一个有精神的城市;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少,唯一不能缺少精神;一个城市什么都可以拥有,但最难得、最难拥有的是精神。”[2]
文化精神是城市的物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需求,“是由文化事业所建构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产业所形成的文化辐射力及影响力所共同形成的,具体表现为城市所具备的精神文化自觉力、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生产力。”[3]文化精神是城市于历史传承中积淀形成的厚重历史与地方传统人文的个性集结体,有浓郁地方色彩,具有极高辨识度。也是当代城市个性的核心,是城市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所在,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城市历史传承的纽带,连接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汇在城市人民的生活中,以无声无形的方式养成和规范市民的行为习惯、品行道德。因而,构建城市文化精神对现代城市建设意义重大,而城市文化精神建设的重心,归根结底还在于城市主体——市民的精神建设。
(三)市民精神家园建设
市民精神家园建设,从宏观上看,是城市、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上看,市民的精神直接决定了个体的生命历程。但目前,人民精神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当代人在飞速发展的经济中不断迷失自己,消费包括情感在内的一切存在物,抛弃传统的幸福价值观,与精神家园渐行渐远。因而,市民精神世界的贫乏,既影响了个体体验生活幸福的感受,又在宏观上使得城市从根本上缺乏辨识度,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造成模式化、无个性的城市形象。
由以上三点我们看到,现实生活离中华民族传统的诗性生活越来越远。市民精神家园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认为,唯有回归文化建设,让个体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对地方文化高度认同,才能提升个体感知幸福的能力,最终使人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而本土文化的修习,又是城市个性确立、城市文化精神的树立与个体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基础与有效途径。
本土文化涉及面如此之广,该如何推进落实呢?经典诵读!在人民群体中推行诵读本土诗文是修习本土文化、树立地方文化认同的有效方法与重要桥梁。
二、经典诵读是推广本土文化的重要桥梁
(一)中华经典诵读的重要作用
经典展现了特定历史时代下人们共同的命运及生命体验,我们可以将经典大致分为思想类经典、文学艺术类经典、生活经典和科技经典等四类。因而,经典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人们通过修习经典、诵读经典感受情感经验与情感价值,体验诗意,进而释放自身生命情绪、迸发生命热情。而诵读,是通过朗朗上口的方式,将经典通过个体五官的参与,强化到记忆深处,内化为个体内部的经验。经典诵读对于个体成长来说,具有极大的正面促进作用。经典诵读的重要作用已经在近年来开展的系列诵读活动中被印证:
1.经典诵读能提高个体人文修养。诵读经典的过程,也是经典学习的过程。经典中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知、文化理念,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营养,经典中呈现了更为直观感性的世界经验,它通过提升口语表达、扩大阅读视野最终达到丰富诵读主体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而提高人文修养。
2.经典诵读是碰触世界的极佳途径。经典的世界浩瀚无边,诵读经典为个体体验世界打开了另一扇门,让个体在经典文本展现的文字世界中,实现时空的突破,寻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个体在扩展阅读视野的同时,在人文经典中修习知识、触碰人生,寻找到生命的共同体验,最终实现自我认同。
3.经典诵读助力个体精神成长并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诵读经典,并未停留在知识量增加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为个体精神成长助力并最终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个体而言,通过诵读经典,个体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吸收成长的营养,坚定个体心智、健全人格、规范个体道德品行,提升个人修养,给个体成长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从传统文化而言,以诵读的形式,将营养输送到诵读主体,助力个体成长的同时,完成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经典诵读活动以学校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四川地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传承传统文化”,将诵读活动的总体目的进行细化分解,针对不同级类的学校,制定了具体的、具操作性的各级目标,并取得了卓越成绩。但经典的选择,并未对本土经典给与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从本土经典诗文入手,进而去亲近属于全民族的经典诗文,在本土诗文阅读过程中,体味西昌文化别样的美丽,无疑是实现诵读目的的一条有效通道。
(二)本土经典诵读
1.西昌本土诗文概述
西昌自秦汉始,历史悠久,迄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政权均在此设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司马相如、司马迁、诸葛亮等历史名人都在西昌居住过,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鹏、江泽民等也先后来过西昌视察,留下诸多墨宝。主要古迹有西汉土城遗址、唐代白塔、清真寺、大通门等。西昌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厚,人杰地灵,闻名遐迩。
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上,生长出众多西昌本土经典诗文,从体裁上看,有对联、古诗、古文等,从时间上看,有古代也有近代,以下主要从主题上对西昌本土经典诗文作大致梳理:
(1)怀古诗。这类诗歌一般以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为主题,感叹诗人的现实遭际,如顾汝学的《登泸山感怀》:“......停桡更上观海楼,苍茫一望思悠悠。昔日鲸鲵争战地,今作衣冠汗漫游。李骠骑、顾虎头,愿同守此西南陬。子欲浮槎东海去,看君笑谈觅封侯。”
(2)写景诗。此类诗歌在西昌诗文中较为常见,大多是描写西昌山水美景,如郑有谅的《泸山寺》:“慈云高拥翠微岭,一片湖光接梵天。座拥须弥蹲白象,波澄苦海种青莲。”写景诗中,又大量存在着借景抒情,咏叹现时拥有的美好田园生活,如傅光逊的《邛池夜月》:“月初邛池夜,空明彻九霄。光涵莲叶渚,凉溢桂花桥。蛙嶲青山净,鹅儿白浪摇。渔歌声渐远,隐隐听吹箫。”也有借景抒怀的,如刘振美《西昌被捕出狱游邛海抒怀》:“秋风孤雁沦天涯,回首河山落日斜。半生奔驰原为国,十年漂泊竟无家。乘车戴笠逢须贾,流水高山遇伯牙。一旧一新同惜我,携酒邛湖看芦花。”
(3)战争诗。该类诗歌从先秦时期便存在,以守卫边疆或战争为题材,表达成就功业的渴望,保卫家国的决心,故土沦丧的苦痛,远离家乡的愁苦,连年战火的惨烈,也有在诗歌中抒发奸佞当道、救国无望的哀痛。古代的战争诗较多,如:(元)泰普华的《送述律元帅开阃越嶲诗》:“西南形胜自天开,付托还须上将才。邛僰几年来蒟酱,渥洼今日得龙媒。云边小队旌旗发,花底元戎号令催。归去弓刀悬画戟,好将诗句佐春杯。”
近代的战争诗,一方面集中反映近代国家遭遇战阵蹂躏、鸦片荼毒人民,如黄炎培《宁远三叹?越西叹》:“红红白白四望平,万花拥出越西城。此花何名不忍名,我家亦倾国亦倾。”《宁远三叹·西昌叹》:“又:我行郊甸,我过村甸,车有载,载鸦片,仓有储,储鸦片。父老唏嘘问我曰:杀人哉,鸦片!青年痛苦而告我曰:亡国哉,鸦片!但愿他年吾辈重来都不见,勿忘敌骑已过湖湘线。”
另一方面,与革命、建国奋斗相关。与革命有关的:中国共产党呼喊贫苦大众团结起来、参加革命,解放自己、解救国家,包含浓浓的爱国深情,如《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与建国有关,表达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郭沫若《水调歌头》:“晨自泸山发,飞驰峡道中。忽见霸王鞭者,耸立一丛丛。车辆穿梭织锦,尘毂轻扬上树,公路宛如龙。仿佛琼州岛,赤日照当空。……”
(4)大事记。诗歌记录下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牛树梅《西昌地震纪变诗》“劫灰何年迹,荒幽传异说;何期建昌城,灾变竟奇绝。坤维夜半走奔雷,山岳震荡海波颓;床榻如舞人如簸,万家栋宇枯叶摧。维时苦雨天幽窅,呼救人多救人少;迟明一望满城平,预辨街衢谁能晓!……”
2.诵读本土诗文的重要意义与策略
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飞速成长,城市格局日新月异。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人们的内在精神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外部世界的急剧变化,往往带来的是人们内心的空虚。西昌人民成长在这片土地上,但却缺乏对脚下大地的认知与肯认,对西昌没有了解,没有理解,缺少情感,最终出现了年轻一代与本土的心理疏离与陌生。人民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知之甚少,这是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没有了解,何谈认同?没有认同,何来城市文化精神?
(1)诵读本土诗文对认知、传承本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诵读本土诗文,是经典诵读的细化,也是深入推进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与必然要求。本土诗文的诵读不仅与现阶段开展的经典诵读一脉相承,而且还是对经典诵读的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发现和整理,对西昌本地区的文化空间和文化积淀具有双向拓展、深化的作用,具有极强的文化拓展意义,对社会影响巨大。
第二,通过诵读本土经典把本土文化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文化作为桥梁,不断提升个体对城市的认同程度。诵读本土诗文,向个体提供了认知本土历史人文的一个极其丰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个体能发现、领悟进而认知到本土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人文。历史并不遥远,历史也从来不是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的,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诗文中记录的与现实生活重叠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关心祖辈耕耘的这片土地上的先祖,面对先祖们与自己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出情感上的认同,进而去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此时,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随着诵读的逐渐加深,诵读主体逐渐深化这些体验与认同,并最终将体验与认同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之中,成为个体存在的底蕴与根。
第三,本土诗文诵读,更具亲和力与生命力,因而更富感染力。无论是从学校还是社会来看,本土诗文更容易引起诵读者的共鸣,因为乡土是熟悉的一切,人人都看得见、摸得着。也正因为诵读的诗文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容易被实践,因而本土诗文诵读更具生命力,也更具有实践性。诵读主体很愿意将诵读到的诗文,到实际生活中去印证,因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具有了有文化传承的意识与精神。
(2)推进本土诗文诵读的策略思考
本土经典诵读需与西昌市民精神文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结合“书香社会”主题,“全民阅读”活动,应该走出学校,走进社区,深入群众。打造文化名城,不能只靠政府部门的投入,还应倡导社会的积极参与。
学校是诵读经典的首要阵地,经典诵读对学龄儿童的巨大作用是公认的,因而,本土诗文的诵读也应该从学校开始:
其一,倡导以本土诗文诵读为载体,推行本土诗文诵读专题,进行有效德育教育。本土诗文诵读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建立健全本土文化课程,倡导以诵读本土诗文为主要载体,在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大力开展本土诗文诵读专题。虽然在新课改的实施下,德育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单一说教模式,要将德育渗透到一切课堂、活动之中,但因学龄儿童接受到的教育是基本相同的,德育渗透的介质相对单一,因而德育教育缺乏吸引力。而本土诗文诵读,是将本土文化带入学生课堂、活动,一改学校教育传统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创新了内容、增添了色彩。本土文化是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在个体现实生活累积的生活经验上实施教育,更易接受、消化,使德育的渗入“润物细无声”,达到德育的最高境界。
其二,本土诗文诵读后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将教育上的“知”与生活上的“行”牢牢结合。在本土诗文诵读专题开展中,要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设计“问题单元”,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通过各类活动:实地观察、调查访问、参阅资料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诵读的诗文中找到问题,并能带着诗文的问题到实际生活中去,寻求答案,形成结论。这种由诵读诗文出发,到实际生活中去,再提炼回归到理论上来的过程,有效地实现了教育的意义。
本土诗文诵读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不只针对学龄儿童,它对一般人民群众的精神建设,也具有巨大作用,因而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认为:
诵读本土诗文应走出学校、走进社区、深入群众,作用于建设城市文化精神。教育绝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有效的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教育。因而本土诗文诵读活动要效果最大化,就应走出学校,走进社区,深入群众。社区、报亭需定期刊登、推荐本土诗文内容,让市民通过阅读感受诗文经典带来的诗性生活,反观现实、正视自身,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并形成阅读的自觉。在社区活动中设立本土诗文诵读专门环节,让学生带动家庭参与,亲近经典,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最终与国家提倡全民阅读、建立书香社会的目标重合。
以上策略的推行,在培养市民热爱家乡、热爱城市、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成就个人精神成长的同时,实现城市形象的极大提升,并将最终实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构建。
三、结论
本土诗文诵读是经典诵读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开展本土诗文诵读,其意义是重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学生诵读本土诗文,能对家乡自然、社会、历史、人文有更加深入、生动的了解,自身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精神成人打下坚实基础。市民诵读本土诗文,对提升市民精神境界、享受现实生活极具启发,通过本土诗文诵读能反观现实生活,感知先祖共同的情感、生活体验,并最终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享受现代西昌田园生活,并最终构建文明、和谐、发展新西昌。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3.
[2]卢燕丹,罗瑞宁,潘文峰,韦茂斌.文化认同视域下崇左边境城市精神文化构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47.
[3]佘晓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2011(2).
Study of“Poetic Xichang”Local Classic Reading and Practice
LIU Xia,JING Zhi-ming
(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
All kinds of classic reading activities undertaken in recent years,proved the Chinese classics reading had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people's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values,the improvement of inner cultivation, personality,behavior of the training,the improvement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To implement the local classical reading in the cit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hinese classics,the local classical poetry reading can cultivate people's noble sentiments in love of their hometown,the city,the motherland and make people spiritual growth at the same time,can achieve the great improvement of the city image,and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spirit.
urban cultural spirit;Xichang's local poems;classic reading
G127.71
A
1673-1883(2015)03-0100-04
(责任编辑:董应龙)
2015-07-21
西昌市2015年度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5-11)的结题成果。
柳霞(198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