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5-02-28陈镇煌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4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数学知识生活化

陈镇煌

(福建省连城县姑田中心小学 福建龙岩 366208)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陈镇煌

(福建省连城县姑田中心小学 福建龙岩 36620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情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找数学 学数学 用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强调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中明确提出,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究竟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实践。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教师在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动物园里饲养了一头大象,这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吃20天吗?有的学生这样解答:350×20=7000(千克)5吨=5000千克 7000千克>5000千克,答不够。也有的学生这样解答:5吨=5000千克,5000÷ 20=250(千克)350千克>250千克(学生学过用计算器计算的内容)答不够。还有的学生是这样解答的:5吨=5000千克,5000÷350≈14(天)14天<20天,答不够。学生对于第一种解法很容易就理解了,但是第二、三种解法,教师在学生出现列式以后,及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终于明白了解决问题所用方法的多样性,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蕴藏于生活当中。

二、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通过用课件展示小朋友去超市买东西的生活情境,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谈谈:平时你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要用什么?要注意什么?让小朋友谈出自己购物的感受。然后在已有的购物感受的基础上,课堂上设置一个购物环境:第一排桌子摆上几样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把学生分成售货员和购物者进行购物模拟。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并介绍自己拿出的是一些什么样的钱币,不知不觉认识1角,2角,5角,1元,2元……在练习中提出如怎样付1元钱买一把直尺?怎样用2元钱买一本书?等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1元硬币或纸币,有的说付2个5角,还有的说付10个1角,也有说付5个2角等等。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也就很清楚了。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元钱的价值及应用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

2.合理重组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例1时,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哪些运动?”(生答:跳绳、跑步……)学生回答后,教师选择了一个12人的小组进行现场调查采访,然后师生一起填表统计,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喜欢跳绳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计算总人数,学生用喜欢跳绳的人数加喜欢跑步的人数计算出来的总人数却远远大于自己本组实际的人数,造成学生认识的冲突。学生的疑惑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3.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之间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4.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85-98=18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8元的补品,准备给奶奶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要2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时,教师出示这样一组题目:1.学校要寄240本书,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2.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秋游,我们学校四年级有学生83人,如果每辆车限坐20人。你说学校要租几辆车?3.学校在大课间活动为同学们准备了174根跳绳,每班发30根。可以发给几个班?学生通过分析,知道第一题只要240÷30=8(包)就可以得到答案。而第二题列式为83÷20≈4(辆)4+1=5(辆),知道把83看成80,估算的结果4少了,因为还有3位同学没有车坐,所以需要再加一,结果是5。第三题,学生列式为174÷30≈6(个)6-1=5(个),因为他们知道把174看成180,估算的结果6大了,实际的绳子并没有180根,估大了,所以需要再减一,结果是5。学生通过题组的练习,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如有这样一道题:同一种面巾纸,买一箱20盒要60元,买3盒要10元,买1盒要4元,爸爸一次性要购买37盒这样的面巾纸,你会帮爸爸怎样购买?说出你的理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选择了合理地购买方式,从而深刻理解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