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探讨
2015-02-28卢广
□卢广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的探讨
□卢广
利率市场化简单来讲就是说央行公布基准利率,各家金融机构自己决定利率水平,以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本文结合国内外利率市场化经验,就如何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探讨。
一、国内外利率市场化经验
(一)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进行的,是由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已经按照市场利率定价,已经实际上逃避了利率管制造成了严重的金融脱媒,使得监管部门不得不进行改革,放松利率管制,到1986年,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使得美国的金融机构竞争加剧,使得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倒闭,造成了严重的储贷危机,有数据显示,美国政府投入了1500亿美元才使得金融系统最终稳定。
(二)日本。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采取了渐进式改革,从1975年放开国债利率到1994年存贷利率市场,前后花费了20年。不断的金融创新以及稳步推进的改革措施使得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系统基本没有造成影响。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开始利率市场化之前,作为准备,1971年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日本渐进式的改革也造成了以存补贷、存贷倒挂的现象,后期,银行将经营的重点转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加剧了日本的经济泡沫。
(三)韩国。韩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率市场化,经历了由激进式改革到渐进式改革的历程。前期的激进式改革由于监管的缺失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形势动荡,政府只得通过“窗口指导”重新对利率恢复管制。1989年后,韩国改变方式,转而提出“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到银行类金融机构,先贷款利率后存款利率,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额后小额”的改革方式,有序推进改革,最终于1997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四)中国。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按照“先货币市场,再资本市场,后贷款利率”的进程,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利率、贴现利率初步实现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模式。2003年,央行正式提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总思路,2004年底,完全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人民币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2007 年shibor应用,标志着短期市场化利率体系形成。2012年央行连续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及浮动区间,直至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松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只剩下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上限。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提出挑战。长期的利率管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得以享受存贷利差带来的巨额收益,银行业利润结构中70%以上来源于净利息收入。利率市场化后会使利差进一步缩小,银行业存贷利差的高额利润将不复存在。从成本上看,存款的利率将大幅提高。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远远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市场实际利率水平,可以预见在放开存款上限后存款利率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上升。从收益上看,贷款利率将有所下降。在开放贷款利率下限后,信誉良好、盈利能力强的大企业客户对银行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对其贷款利率下浮是必然现象。
(二)大银行竞争压力加剧,中小银行风险管控能力面临考验。我国的银行业具有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在扩大存款利率浮动空间后,各家银行先后一浮到顶,这一情况说明目前的存款市场上竞争激烈,大型银行很难保持原有的合谋价格。贷款方面,“贷大贷长”的信贷偏好已无法在市场化环境下保证较高收益水平。目前贷款市场总体需大于供,贷款利率有进一步上浮的可能,利率上扬后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作用下会使高风险客户进入,而中小银行在面对大银行时只能通过价格上的优惠来吸引客户,这样使得中小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大大提高。中小银行灵活度很大,其分支行有很大的定价权力,但在风险管控方面,缺乏完善的财务约束,使得中小银行在市场化条件下极有可能出现存贷倒挂的价格扭曲现象。
(三)对中间业务收入能力提出新要求。2003
年,在央行公布利率市场化总思路后,银监会和发改委同年就随即颁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取消对商业银行部分服务的收费限制,此举暗含着要求各商业银行转变各盈利模式,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盈利占比。各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始重视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年较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许多业务收费是不合理或定价过高,有的甚至是将贷款利率上浮收入转化为顾问费、咨询费等。银监会和发改委整治乱收费现象后,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大幅度下降。随着收费监管日益完善,商业银行必须探索新的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提高自身创收能力。
三、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市场坏境。完善的市场环境,包括公平竞争环境、监管机制,以及准入准出制度建设。公平竞争环境就是要硬化商业银行的财务约束,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的财务约束,谨防负债规模超限扩张,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服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监管机制改革主要是由分业监管改为功能监管,利率市场化后大量金融创新必将接踵而至,分业监管很难对一些跨行业的新型产品加以监督,因此,功能监管要紧跟市场变化,维护金融秩序。此外还要强调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的监督改革,按照现行的存贷比管理要求,银行发放贷款要达到75%的存贷比,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存贷比监管方式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障碍,因此适当给商业银行“松绑”,逐步降低存贷比,乃至最终取消,按照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贷款投入量和贷款利率对于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有着重大的意议。银行业准入准出制度建设包括准入门槛的降低、准出的破产制度及存款保险制度。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投资兴办“全民银行”已是大势所趋,银行业准入制度门槛降低不可逆转,放宽准入门槛可以从源头上增强银行业的市场活力,但也需谨防金融投机倒把和金融过度,在制定准入制度时要把金融市场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我国近期将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和存款保险制度。过去我国的银行存款实质上由国家提供信用隐性担保,大众普遍对存款风险认识不足,银行破产法及时出台对于公众认识存款风险、问题银行有序退出市场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可以看出,凡是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动荡,迫使政府花费了巨大的成本稳定经济秩序,而反观在改革前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的日本则顺利通过了改革期。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增强公众对金融市场信心,避免存款人出现重大损失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目前条件下,存款利率市场化最为迫切的就是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减少人民币存款期限档次。2014年7月4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公告称又有93家银行成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基础成员,大额可转让存单的推出已经是箭在弦上,流动性强、可转让的大额存单曾经是美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工具,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的能力有着重大作用。同时,还要减少人民币存款期限档次,完成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存款期限档次较少,如德国,只有活期和2.5年两个档次。减少存款档次期限是利率市场化的大方向,可以先取消银行所占比例最小的5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
(三)提高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习惯了利率管制下的存贷利差盈利模式,大银行通过规模扩张来提高盈利水平,缺乏创新动力;中小银行贷款定价缺乏技术支撑,存款定价没有财务成本约束,这就导致许多中小银行会在货币市场收紧时不惜血本地吸收存款。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存贷价格由货币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商业银行提高自主定价能力首先要提高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把握能力;其次要有财务约束机制,包括成本约束的经济约束、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评价方式的风险约束,要能够识别高风险的客户,谨防市场化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淮安新区支行)